满族服饰
满族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其中辽宁省人口最多,约占40%以上。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历史上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影响。满族服饰的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在传统中,满族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旗袍是满族服饰的代表性服装。
中文名称:满族服饰
主要分布:吉林、辽宁、黑龙江
民族:满族
主要代表:旗袍、马褂坎肩
1、简介
满族服饰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点和民族性格的神韵,这是满族在其民族形成过程中一种长期生活积淀的结果。首先,它有着鲜明的历史特点,即历史给它留下的深深痕迹。满族承袭女真族的旧俗,其中也包括发式、服饰。女真族的男子是剃发编辫,满族男子亦是辫发垂肩。在《大金国志》中记载,女真人是“善骑射,喜耕种,好渔猎”的民族,每见巧兽之踪能不动声色地置之于死地,食其肉、衣其皮。满族则步其后尘,颇爱穿皮,只是按满俗,禁用狗皮而已。
2、服饰文化
满族服饰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其中满族服饰和刺绣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中璀璨的瑰宝,在民族文明史上写就了浓墨重彩的绚丽篇章,其文化内涵和工艺技巧都是有史的顶峰。满族服饰和刺绣的文化元素,既是昨天历史的、生活的实录,同时也是今天生活的现实。因此,在新时期,对其保护、传承、开发意义深远。
满族的衣着发式,自创始起,经历了两千多年变迁,不但深刻影响着中国各民族的衣着穿戴,而且为中国服饰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如现代生活中流行的“中山装”是从马褂改进而来。在世界服装界享有盛名的中国旗袍,源于满族女旗袍。而坎肩则仍是当今中国社会流行的服装,满族对中国民族服装的巨大贡献永远彪炳史册。
3、发展历史
满族服饰
古代,满族先世的服饰,一年四季皆穿袍服,分为光皮和毛皮两种。其后,“女工所织,只有麻布”。清初,在宁古塔地方,“满洲富者绩麻为寒衣,捣麻为絮;贫者衣狍皮,不知有布帛”。直到康熙年间,“今居宁古塔者,衣食粗足,则皆服绸缎,天寒披重羊裘,或猞猁狲、狼皮大呼。惟贫者乃服布”。这与从前衣皮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到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至于闲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一直是这样。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可算是清朝的时装。辛亥革命后,旗袍的样式由肥变瘦,并有长、短袖之分。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我国妇女穿上合体的旗袍,既表现出身材美,又文雅大方,现已成为我国妇女所喜爱的中式服装。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因此他们所穿的袍服便称为旗袍。
满族贵族入关统治全国后,清太宗皇太极认为清朝帝王应当维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尤其是维持统治者的民族标志的服饰制度,以此作为固国之本。于是便着手制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并三令五申,不许亲王大臣学汉人穿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等。要求在宫廷里的侍女奴仆都着满族服装,汉人成年男子衣着发式必须遵从满族的习惯,只有在死后入殓殡葬时方可用汉人衣冠。
旧时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4、服饰特点
满族服饰
满族承袭女真族的旧俗,其中也包括发式、服饰。女真族的男子是剃发编辫,满族男子亦是辫发垂肩。在《大金国志》中记载,女真人是“善骑射,喜耕种,好渔猎”的民族,每见巧兽之踪能不动声色地置之于死地,食其肉、衣其皮。满族则步其后尘,颇爱穿皮,只是按满俗,禁用狗皮而已。
其次,满族服饰的地方性特点也十分突出。由于地处寒冷,满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戴帽子的习惯,这同汉族男子的“二十始冠”及束发绾髻,扎系布帻有着天壤之别。满族人的帽子“寒暖异制”,即冬天戴皮帽,春、秋戴暖帽,夏戴草编凉帽,并在帽子顶点缀着“红缨”,即醒目又艳丽。至于足下就更具有地方特色了,冬季普遍穿用的靰鞡鞋所用的靰鞡草,只有东北才有,当初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时期,努尔哈赤就是“足蹬鹿皮靰鞡”。
反映在服饰上的特点也比比皆是。对于一个骑射民族来说,一切装束都要可体利落,以利于马上奔驰,例如他们的裤子下幅有前后左右四处开衩,明显是为骑马方便。还有一种缺襟袍,右前删短一尺,平时穿着仅用三颗纽扣即可将其联在里襟上,骑马时不系扣也可以。还有满族袍子上的“箭油”,就是接在袍子袖口的一个长约半尺的半圆形袖头,因其形似“马蹄”而被称为“马蹄袖”,马蹄袖的形成来源于长期的狩猎生活。进关以后,由于满族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骑射活动已从日常生活中淡出,箭袖只作为一种象征成为礼服或礼节中的一部分。作为礼服,平时将袖子挽起,遇到上级或长辈,则将袖子弹下行半礼或全礼,这个满族所特有的动作满语叫做“哇哈”。“哇哈”在进关之后已不限于满族,汉族也同样使用,有的甚至还做了几件箭袖的“套袖”,以备不时之需。有事时将套袖套在平袖之上,事后退下,“箭袖”的社会作用及其灵活方便的使用方法,使“箭袖”成为一种功能独特的服饰。
5、传统服饰
旗袍
旗袍
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突出了妇女体形的曲线美。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仪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马褂
马褂,是沈阳满族喜着的服饰,在长袍外面套马褂,有“长袍马褂”的美称。
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是满族骑射时穿着的一种褂子,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清朝沈阳满族诗人缪润绂描述说:“卷袖长衫称体裁,巧将时样斗妆台,谁知低护莲船处,争及罗裙一击来。”可见当时满族卷袖服饰极为时兴。清初,穿马褂仅限于八旗士兵,至康雍年间满族男子穿用马褂的习俗已盛行,青年喜着马褂以示武勇。以后,由于清帝提倡骑射,经常以马褂赏赐臣下,竟成为一种“礼服”。皇帝赏给“黄马褂”也成为极高的荣誉。
坎肩
坎肩
清朝时兴穿坎肩,应当说是在进关之后,由于民族融合,受汉族衣着的影响的结果。坎肩并不是满族原有的服装,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来的。据记载“半臂”的样式始于隋朝,当时很简单,就是无领、无袖、对襟。坎肩还有背心、蔽甲方、披袄、搭护等名。坎肩分为对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种。妇女穿的坎肩还要绣花锒边。坎肩有棉有夹,或丝或布,多套在袍子外面。有一种“巴图鲁”(满语勇士)坎肩在八旗子弟中很流行。后来有的加上两袖,被称为“鹰膀”,更显英武。
发式
清代满族成年男子把前颅头发全部剃去,只留颅顶后头发,编结成辫,垂于脑后,主要是便于山林中骑射。满族人认为发辫是真魂栖息之所,视为生命之本,在战场上阵亡的八旗将士,必将发辫带回故里,隆重埋葬,称“捎小辫”。
满族妇女在成年前,只梳一根单辫垂于脑后,辫梢上缠一红头绳,前额剪成“刘海”,并常以金银、珠宝制成别致珠坠角,系于辫梢上,随辫摆动,以示美观。满族已婚妇女必须绾发盘髻,中间横插一根银制的扁方,称“高粱头”。其中最典型的是梳“两把头”,将头发束在头顶,编成“燕尾式”,长头发在后脖颈上,并戴上扇型发冠,这种发型称“旗头”、“京头”。
满族妇女喜鲜花,并喜在头发上插金银、翠玉等制成的压发簪、珠花簪。自古以来满族妇女就重视发式头饰,并且从不缠足,故有“金头天足”之美誉。
鞋
鞋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大傻鞋”。妇女皆穿“平底鞋”、“千层底鞋”还有一种旗鞋,又称“寸子”。“大傻鞋”是满族男人的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
“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平底鞋”——是满族妇女的坤鞋。鞋面的材料一般是用布或缎,色泽不一。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云头”,也属家常便鞋。
“寸子”——是满族妇女的绣花“旗鞋”。鞋底为二三寸,长度约占全鞋的二分之一。两头宽,中间细,俗称“马蹄底”。上宽下窄呈梯形,又称“花盆底”,也称为“寸子”。旗鞋,多在庆典祭祀时穿用,俗称踩“寸子”。现在仅在舞台上可见。妇女盛饰时多穿用,走起路来,袅袅婷婷,轻盈娴雅。
靰鞡——多为农村下层满族人民冬季穿用的一种皮革制作的鞋。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跑冰。它是很有特点的满族服饰之一,一直在东北农村穿用。汉族也喜着靰鞡。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子弟兵在东北地区,冬季作战也穿用靰鞡。
帽子
春秋季节,满族农民多戴“毡帽头”。帽呈罐状,左右两侧有帽耳朵,平时反折向上。有身份者,皆戴青绸缎“六合帽”帽面以六块绸缎拼合而成,俗称六块瓦帽。帽下沿镶有寸宽绣边,前端钉一个玉或翠的饰物,帽顶钉一个大红绊疙疸。入夏时,农家 男子在劳动中戴用秫秸皮子编的草帽,既遮阳又可挡雨。冬季男人戴大耳扇皮帽子。耳扇多用羊、兔、狐狸等毛皮,忌用狗皮。
帽子
秋冬满族幼儿多戴猫头、虎头帽子,俗称吉祥帽。帽面多用不同颜色绸缎或布料,帽子上面刺绣猫、虎等动物脸谱,左右两侧上端钉有两个“动物耳朵”。帽分为夹、棉两种。
清朝末期满族妇女在秋冬季盛行皮冠,叫做“坤秋帽”。无论贫富老少,几乎每人一顶,其样式略同于男帽,只是形制稍有收束。
清朝男子的戴冠习俗,还是源于满族,因为满族没有“二十始冠”之说,所以清朝男子不分长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大致可分为礼貌、毡帽、暖帽、凉帽或便帽等。妇女秋冬时所戴的帽子叫“坤秋”,式样与男子暖帽相同。下面向您简要介绍几种帽子。
秋帽—满族妇女秋冬多戴(又称“困秋帽”),式样与男帽略同,有檐,帽顶有盖花,并缀有飘带。但多数妇女冬季戴耳包。
便帽—亦称小帽,六瓣缝合而成,俗称瓜皮帽,乃满族通常戴用的半圆形小帽,多为黑色。富人帽的正前面缀有璧玺或翡翠,亦有缀珍珠者,称为帽正。
暖帽——有檐,即冬季常戴用的毛皮毡帽。在毡帽耳上缝有各种毛皮,高档者有狐狸毛皮。耳朵帽色为黑色或褐色,左右有帽耳以御风寒。
凉帽——也叫草帽,无檐,形如覆釜,用“得勒苏”草或竹丝、藤丝编成。有缀缨、尖缨凉帽、系孔誉翎凉帽之别。
6、现代满族服饰
如今,除极个别山区老年人穿长袍外,满族男女服饰均与汉人无异。满族服饰只见于舞台、重大庆典或高档酒店(迎宾)。值得提出的是,满族妇女的旗袍以其朴素、美观、大方、合体的优势,经不断改进,迄今仍为妇女穿用,并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
上一篇: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
下一篇:府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