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稼
高稼(1171-1235),字南叔,号缩斋,邛州蒲江人。文武双全,历任潼州府、荣州、阆州、利州方官,为政清廉。宋宝庆三年(227年)蒙古入侵川陕汉中地区,坚守沔州,不屈而死。谥号忠,有《缩斋类稿》三十卷存世。
姓名:高稼
字:南叔
籍贯:四川邛江浦江
朝代:南宋
学历:进士
官职:知府
儿子:高斯得
弟弟:高定子
著作:《缩斋类稿》
谥号:忠
1、抗元故事
高稼,字南叔,四川邛江浦江人。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进士,以科第入仕。当时深受名臣真德秀的器重,历任成都县尉、九陇(今四川彭县西北)丞、锦谷(今四川广元)知府。
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元兵大举南下攻打南宋之时,当元军到达武城(今甘肃武都县)时,时任制置使郑损放弃钙州(今陕西省略阳)而逃跑。高稼向镇守四川的总兵桂如渊建议,四川地势险要,能攻善守,必须御敌于家门之外,。在元兵从东道进入陕西后,高稼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府,国难当头,置生死而不顾。到任之后,日夜为镇守洋州操劳,招兵买马,操兵训练民团。组织军民防城准备迎敌。
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元军南下,相继攻下陕西汉中,逼近长安时一些幕僚好言相劝他出走,他毅然决然地斥责:“生我是大宋朝臣,死也是我大宋臣民!”高稼的士气也鼓舞全城军民。南宋赵昀瑞平二年(公元1235年)九月,元军进攻钙州(今陕西略阳)时,一些儒弱官员纷纷出逃,有的暂时躲避,高稼依然坚守城池,组织军民反攻,仍不退却。钙州失陷,最后献出宝贵生命。由于他抗元有功,被理宗赵昀皇上得知高稼的爱国殉职的事迹之后很是感动,降旨树为百官楷模。为他晋升七项官衔,追赠正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谥曰“忠”。高稼为国捐躯之后,又追赠太师。有《缩斋类稿》30卷传于世。
2、家族人物
高稼之子高斯得,字不妄。在成都路的转运司考试中中选,补入太学。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进士,授利州路观察推官。绍定四年(公元1331年)辟为四川茶马干办公事,在李心传修《国朝会要》时,高斯得被辟为检阅文字,负责编修南宋光宗赵惇、宁宗赵扩两帝事纪,迁为军器主薄兼史馆校勘、太常寺主薄。高斯得的叔父高定之,以礼部尚书领史事,一家两人在朝担任要职。被时人传为美谈。几年之后,高斯得又被昭为太常博士,迁秘书郎、浙东、湖南提点刑狱等职。提点刑狱在当时是掌管司法、刑狱,监察官吏,举廉人,劾违法的职能。高斯得在任期间,曾弹劾罢免了身居要职的赵善瀚、沈墍等七人仗势欺民的官员。举荐湖南潭州通判徐经孙等六人为为政清廉、秉公执法的楷模。因政绩突出,迁任福建路计度转运副使、浙东提举常平。南宋度宗赵禥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高斯得出任起居舍人兼国史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兼侍讲、工部侍郎、兼同修史、实录院同修撰。进奏折向度宗皇上献上《度宗要录纲目》,此举皇帝倍加赞扬,迁工部侍郎、建宁府知府。高斯得很像他父亲一样,在国难当头之时忧国忧民。元军南下攻取襄阳,高斯得向皇帝上书,献上救国救民之策。时任兵部尚书之时,又上书“诛奸臣以谢天下,开言路以回天心,聚人才以济国事,旌节义以厉儒夫,竭财力以收散亡。”皇上念其德才,择升为翰林院学士,知制诰兼侍读,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元兵攻陷饶州(今江西波阳)后,高斯得因故得罪了宰相梦炎而被罢职。高斯得在南宋时期,直言不讳,精心厉政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一生著作有《诗肤说》、《仪礼合抄》、《增损刊正杜佑通典》、《徽宗长编》、、《孝宗系年要录》、《耻堂文集》、等部著作流传于世。为历史上的高姓历史文化增添了新的一页。
高稼的弟弟高定子,字瞻叔。
3、史籍记载
高稼,字南叔,邛州蒲江人。真德秀一见以国士期之。嘉定七年进士。调成都尉,转九陇丞。丁内艰,免丧,辟潼川府路都铃辖司干办公事。制置使崔与之闻其名,改辟本司干办公事。
稼持论不阿,忧世甚切,及郑损为制置使,即求去。朝廷以稼赞阃有劳,未几,改知绵谷县。制置司以总领所擅十一州会子之利,请尽废之,此盖绍兴、隆兴之间得旨为之者。令下,民疑,为之罢市。稼亟出私钱以给中下户。稼弟定子时为总领所主管文字,相与征其误而力救之,得存其半,公私仅济。岁大饥,有司置弗闻,稼捐橐中装,市粟以食之,全活甚众。损之入蜀也,稼同产弟了翁诵言于朝,谓必败事。损衔之,遂劾稼罢。
宝庆三年,元兵至武阶,损弃沔而遁。桂如渊镇蜀,辟通判沔州,寻檄兼幕职。稼首言:「蜀以三关为门户,五州为藩篱,自前帅弃五州,民无固志,一旦敌至,又有因粮之利,或遂留不去。今亟当申理,俾缓急有所保聚。」如渊然之,乃创山砦八十有四,且募义兵五千人,与民约曰:「敌至则官军守原堡,民丁保山砦,义兵为游击,庶其前靡所掠,后弗容久。」
北兵由东道以入,如渊忧之,辟稼知洋州。稼日夜为守御计,以洋居平地,无一卒以守,议移金州帅司军千人驻洋州,而自任其饷给。李心传为言诸朝,不报。及凤州破,制置司始从稼请,调金州兵赴之,而兵不时至。汉中陷,梁、洋之民数十万尽趋安康。稼乃移屯黄金渡,收散卒,招忠义,以制置司之命,致故将陈昱于安康,委以收复之任。昱部分诸军,召青座、华阳诸关守将,皆以兵来会,凡得三千人,稼竭洋之帑廪赡之。以州事付通判,而自假节制军马,督诸将继进。沔州破,北兵迫大安,益昌大震,稼亟命趋沔,自至西县援之。
如渊以便宜命稼利路提刑司兼权兴元府,制置司檄其守米仓,稼移书曰:「今日之事如弈棋,所校者先后尔。苟以分水、三泉、米仓为可保,敌兵若自宕昌、清川以入,将孰御之?盍以兴、沔、利三戎司分驻凤州,俾制司已招之忠义、关表复仇之豪杰,联司以进,兵气夺矣。」如渊迟疑不决。逮天水、同庆被屠,西和围益急,始会军民之众万人援之,道梗不得前,而城已破矣。俄报砦窠、七方之师皆溃,稼率遗民驻廉水县,召集保甲,分布间道,以保巴山。当是时,文臣之在军中者惟稼一人。
如渊既罢,李代之,以稼久劳,请改畀内郡,差知荣州。殿中侍御史汪刚中,如渊党也,欲使稼分其罪,乃谓蜀之败实由稼,遽罢之,又削二官。李心传见上,讼稼无罪,不当罢。
宣抚使黄伯固辟稼知阆州。未几,伯固去官,制置使赵彦呐以参议官辟之。制置司近汉中,稼言汉中荡无藩篱,宜经理仙人原以为缓急视师之地。彦呐以委稼,稼至原,缮营垒,峙刍粮,比器甲,开泉源,守御之规,罔不备具。会召还,彦呐密奏留稼,以直秘阁知沔州、利州提点刑狱兼参议官。始至,告于神曰:「郡当兵难之后,生聚抚摩,所当尽力,去之日,誓垂橐以入剑门。」乃葺理创残,招集流散,民皆襁负来归。
北兵入西和,薄阶州,稼赞彦呐登原督战。知天水军曹友闻等兵大战。进稼三官,为朝请大夫兼关外四州安抚司公事,措置西路屯田。稼尝代彦呐论蜀事利害,上嘉览之。
北兵自凤州入,东军不能御,遂捣河池,至西池谷,距沔九十里。吏民率逃,议欲退保大安。稼白彦呐曰:「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能进据险地,以身捍蜀,敌有后顾,必不深入;若仓皇召兵,退守内地,敌长驱而前,蜀事去矣。」彦呐曰:「吾志也。」已而竟行,留稼守沔。
北兵自白水关入六股株,距沔六十里。沔无城,依山为阻,稼升高鼓噪,盛旗鼓为疑兵。彦呐至置口,辍帐前总管和彦威,以军还沔,召小将杨俊、何璘悉以兵会,又调总管王宣精兵千人益之。璘军无纪律,稼捕其纵火者三人,诛之。未几,北兵大至,璘遁。其众皆溃,遂下沔州。
先是,友闻戍七方,知沔不可守,劝稼移保山砦,而自将所部助之。稼曰:「七方要地,不可弃,吾郡将也,城亦不可弃。即事不济,有死而已。」先二日,子斯得侍,以时危任重为忧,稼举田承君「五日不汗」之言语之,且曰:「吾得死所,何憾!」又以书告李心传曰:「稼必坚守沔,无沔则无蜀矣。自谓此举可以无负知己。」及事迫,参议杨约劝稼姑保大安,稼厉声曰:「我以监司守城郭,尔以幕客往来应援,各行其志。」常平司属官冯元章率吏士力请稼少避,稼不为动。城既陷,众拥稼出户,稼叱之不能止,兵骑四集围之,遂死焉。诏进稼七官,为正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谥曰忠。后以子斯得执政,累赠太师。
稼为人慷慨有大志,闻人有善,称之不容口;不善,面折无所避。推毂人士,常恐不及,视财如粪土。死之日,闻者莫不于邑流涕。所著有《缩斋类藁》三十卷。斯得自有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