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旗制度
盟旗制度是清朝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天命九年(1624)后金统治者对归附的蒙古部众,按八旗组织原则在其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编制旗分,后复以此办法陆续安置归附的蒙古诸部。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蒙古返归中国后,全蒙古部众悉数被纳入盟旗*。此制自初置至完备,历时一百四十多年。盟为旗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每盟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原由盟内各旗札萨克在会盟时推举,后改由理藩院就盟内各旗札萨克中签请皇帝派人兼摄。喀尔喀蒙古各盟是在部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部长又是盟长。盟并非一级行政机构,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三年一次的会盟召集人,履行比丁、练兵、清查钱谷、审理重大刑名案件等职责,但无发兵权,不能直接干涉各旗内部事务,也无权向各旗发布命令,只是对盟内各旗札萨克实行监督,有责任随时告发札萨克的不法或叛逆行为。厄鲁特蒙古各盟则不设盟长,其盟务由该管地区将军或办事大臣直接掌管。旗是清廷设在蒙古地区的行政、军事单位,也是清朝皇帝赐给旗内各级封建主的世袭领地。旗是经过编织佐领,安置属民,分给牧地,划定旗界,任命札萨克形成的。任命札萨克时,不但要考虑在部内的影响及地位,而且还要考虑对清廷是否忠顺有功。
中文名:盟旗制度
来源:原有的鄂托克、爱马克社会组织
分布地区:清朝蒙古地区
等级:盟、旗
行政长官:札萨克,协理台吉,总管等
影响:将蒙古族全部纳入清朝统治
1、发展历程
渊源
清代盟旗制度的渊源,是蒙古族原有的鄂托克、爱马克社会组织,“楚固拉干”的集会,以及努尔哈赤时期创建的满洲八旗制度。
明清之际,我国蒙古族正经历着封建领主制发展阶段。蒙古族居住地区形成的各部,实际上就是大小不一、规模不等的各个封建领主集团。每个封建领主都拥有一定的领地和“阿寅勒”(牧户)。
大领地叫做“兀鲁思”,由大的部落集团构成,并以该集团中强大部落名称为该兀鲁思名称。兀鲁思可以分成若干互相联合的、大的阿寅勒群,这些阿寅勒群在一块共同的土地上游牧,由这块土地的世袭领主做首领,该首领隶属于兀鲁思领主,人们称这种阿寅勒联合体为“鄂托克”。
所以,鄂托克是一块小领地上的地缘结合体,是明清之际我国蒙古族社会中的基层组织,所有蒙古人都必须加入。在鄂托克中,一家一户的阿寅勒是基本的经济单位,他们要提供赋税和兵役。鄂托克又是一个军事组织单位,由鄂托克成员中的壮丁组成的武装集团叫“和硕”。每一个鄂托克根据人口多少,提供人数不等的和硕队伍。
兀鲁思除了分成若干鄂托克外,还可以分成若干“爱马克”。爱马克是游牧于同一地区的同族阿寅勒集团,是部落的分支,是近亲家族的结合。爱马克也必须要有共同的牧地,否则某一集团就不能称为爱马克。爱马克和鄂托克的主要区别是:爱马克不仅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而且必须属于同一的亲族集团。
鄂托克则只以地缘关系为基础,阿寅勒之间不一定存在着亲族关系。爱马克本身的大小,彼此之间可以相差十分悬殊。有时,一个爱马克就是一个鄂托克,甚至是一个兀鲁思;有时,几个爱马克才构成一个鄂托克。由于鄂托克经常以处于支配地位的爱马克命名,所以,在实际中,爱马克和鄂托克两词常常互相代用。
明清之际我国蒙古族社会中,在大小封建主之间,还存在一种集会叫“楚固拉干”。这种集会不是一种常设机构,集会地点、参加人员也都不固定,而是由参加集会的封建领主根据彼此间的关系事先商定。集会规模的大小也不尽相同,有时在一个兀鲁思内部进行,有时在几个兀鲁思之间召开。
楚固拉干盟会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是调解彼此间的关系,或是商讨重要的行政、立法事项,或是建立军事和贸易方面的盟约。蒙古族社会中鄂托克、爱马克和楚固拉干的存在,为清朝在蒙古地区建立盟旗制度奠定了基础。
建立
1636年,后金改元为清,是蒙古各部从后金的盟友变为清朝的属臣的开始。林丹汗的覆灭,表明蒙古社会政治核心的崩溃,清朝的迫切任务是迅速填补这个空白,代之以自己的制度和秩序,把蒙古的力量重新组织起来。清朝在蒙古的制度建设方面必须要考虑三个因素:
其一是必须建立社会秩序,建立行政区划和各级行政管理组织;
其二是制度的建设必须与蒙古社会传统保持一定的延续性,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其三是蒙古地方组织只能属于*,而不能产生与*相抗衡的新的政治核心的基础,因而在制度设计上要采取必要的分割和羁縻措施。于是就有了盟旗制度在蒙古的实施。相伴以军事征服、政治瓦解、文化笼络和精神麻痹等政策与盟旗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旗分两类:
①清*委派大臣、都统、将军直接节制的总管旗,统称内属蒙古,共61旗。
②清*理藩院监督的札萨克旗,统称外藩蒙古,共201旗。札萨克旗又有内、外之分。
废除
盟旗制度使蒙古族人民不能越旗游牧、耕种及往来、婚嫁。内、外札萨克之间,特别是蒙、汉人民之间的接触更在禁止之列。此制除在明代封建主长期内讧之后,对稳定蒙古社会秩序起过一定作用外,基本上妨碍了蒙古族的进步和发展。1949年后,盟旗制度已彻底废除,仅保留盟旗称谓。盟相当于专区,旗相当于县。
2、盟旗划分
各盟划分
盟是由蒙古的会盟演变而来的,明代蒙古就有会盟的传统,凡遇重大事情,都要采取若*落或兀鲁斯会盟协商的办法解决。崇德年间,清廷设旗编佐后,为了协调各旗之间的关系,便设立了盟,它是通过若干个旗定期举行会盟来实现的,一般是三年一次,时间多为当年的六、七月份。会盟的主要任务是:“简稽军实,巡阅边防,清理刑台,编审丁册”每届会盟时,由各部、旗札萨克王公率领本旗所的贵族兵丁携带军器、马匹参加,不得迟误,否则受到严厉处罚。会盟时,清廷要派钦差主持特定的仪式。
各盟设盟长一名,雍正六年开始设立副盟长一名,盟长与副盟长的人员从各旗的任职的札萨克和闲散的王公、贝勒中选拔,由理藩院呈递皇帝报批,任命盟长后要颁发给印信,任期为终身制,但不得世袭,另外,还设有帮办盟务的一到二个人,协同盟长和副盟长管理盟务。
旗的划分
旗的划分大致以过去的封建领地鄂托克(otok,地域集团)、爱马克(aimak,血缘集团)等为基础,尽可能予以分割,划一部为多旗,只有少数部得就原部编为一旗。由于统治上的考虑和历史、地理的原因,旗分两类:
内札萨克(漠南蒙古)
清*委派大臣、都统、将军直接节制的总管旗,统称“内属蒙古”,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新巴尔虎、陈巴尔虎以及分散于热河、*境内的蒙古诸旗属之,共六十一旗。
清*理藩院监督的札萨克(jasak)旗,统称“外藩蒙古”。漠南蒙古(又称内蒙古)六盟二十四部五十一旗、漠北蒙古(又称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四盟四部八十六旗、漠西蒙古(即西套蒙古)八盟四部六十四旗属之,共十八盟、三十二部、二百零一旗。札萨克旗又有“内札萨克”、“外札萨克”之分,漠南蒙古诸札萨克旗属“内札萨克”,漠北、漠西蒙古诸札萨克旗属“外札萨克”。其区分同样出于统治上的考虑,两者的职权、*也因之略有差异。
3、领导制度
设官
札萨克的职责是按照清廷所赋予的权限,负责处理旗内行政、司法、赋税、徭役、军事、贸易以及官吏的任免等事务。札萨克下面还设一些官职,辅佐札萨克处理事务。
除札萨克外,还有总管旗和喇嘛旗,总管旗是清廷的直辖领地,不设札萨克,不实行会盟,由清廷委派总管进行管理,总管旗设总管、副总管、参领、副参领、佐领、骁骑校、护军校、亲军校等官。总管旗的土地除指定游牧外,还用于驻军、屯田、成年男子要承担劳役、兵役、充当牧丁。
喇嘛旗是建立在大寺庙领地上的特殊旗,蒙古地区的喇嘛旗有:哲卜尊丹巴呼图克图旗、额尔德尼班第达呼图克图旗、扎牙班第达呼图克图旗。苏青珠呼图克图诺们罕旗、那鲁班禅呼图克图旗、青海察汉诺们罕旗、锡图库伦札萨克旗。喇嘛旗的政治地位与札萨克旗相同,它们互相之间不能干预对方的旗务。喇嘛旗属下的徒众和平民对本旗的上层喇嘛有劳役和赋税的义务,但免除了对外所负的兵役、徭役和赋税。
协理台吉,协助札萨克处理旗务,札萨克因故缺席时,协理台吉可以代行其职,协理台吉由札萨克从旗内王公台吉中选拔,经盟长呈报理藩院,由皇帝任命,实行终身制但不得世袭。每旗协理二人或四人不等。
管理章京:协助协理台吉管理旗务,其职权仅次于协理台吉,它无权代理札萨克,管理章京从旗内闲散台吉中选拔,经盟长斟酌任命,无需经皇上批准,管理章京只设一人。
梅伦章京(副章京):管理本旗的行政和军事事务,受协理台吉和管理章京的监督,副章京的任命,由札萨克王公决定,不需经过盟长批准,一般不是十个佐领(苏木)的旗,只设章京一人,十个佐领以上的旗设二、三人。
参领:是旗属下军事单位的军事长官,协同军事梅伦分管本旗军事事务。它由札萨克王公、台吉从闲散台吉中选拔任命,每五佐领或六佐领设一参领(扎兰)。
佐领(苏木章京):管理本苏木的司法、赋税征收、服役、编制兵员等事务,从闲散台吉中选拔任命。佐以下分户,每十户设“什长”一人。
内属蒙古不设盟,各旗直接隶属于将军、都统或驻札大臣。各旗长官为总管,综理一旗事务,由地方官员奏请朝廷补放。有些部落,如阿尔泰乌梁海,部分旗的总管由副都统、散秩大臣兼任。旗长为副都统者,称“副都统旗”;为散秩大臣者,称“散秩大臣旗”;为总管者,称“总管旗”。内属蒙古的佐领及以下官吏与外藩蒙古相同。
驻扎大臣
驻防将军 | 驻扎大臣 | 辖区 | 驻地 | 地图 |
---|---|---|---|---|
乌里雅苏台将军 (定边左副将军) |
直辖 |
赛音诺颜部 |
乌里雅苏台城 |
|
札萨克图汗部 | ||||
唐努乌梁海 |
|
|||
库伦办事大臣、 帮办大臣(蒙古办事大臣) |
土谢图汗部 |
库伦 |
|
|
车臣汗部 | ||||
科布多参赞大臣 |
科布多 |
科布多城 |
|
|
阿尔泰办事大臣 (科布多办事大臣) |
阿尔泰 |
承化寺 |
||
布伦托海办事大臣 |
布伦托海 |
布伦托海 |
4、盟旗列表
内属蒙古
八旗察哈尔统属于察哈尔都统。
镶黄旗察哈尔
正黄旗察哈尔
镶红旗察哈尔
正红旗察哈尔
镶白旗察哈尔
正白旗察哈尔
镶蓝旗察哈尔
正蓝旗察哈尔
归化城土默特二旗统属于绥远城将军。
归化城土默特右旗
归化城土默特左旗
唐努乌梁海五旗隶属于乌里雅苏台将军。
唐努旗
萨拉吉克旗
托锦旗
库布苏库勒诺尔旗
奇木奇克河旗
科布多各部统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
札哈沁部一旗
札哈沁总管旗
科布多额鲁特部一旗
额鲁特总管旗
明阿特部一旗
明阿特旗
阿尔泰乌梁海七旗(光绪末改属阿尔泰)
阿尔泰乌梁海左翼副都统旗
阿尔泰乌梁海左翼散秩大臣旗
阿尔泰乌梁海左翼总管旗二
阿尔泰乌梁海右翼散秩大臣旗
阿尔泰乌梁海右翼总管旗二
阿尔泰淖尔乌梁海二旗
总管旗二
外藩蒙古
哲里木盟
郭尔罗斯前旗
郭尔罗斯后旗
杜尔伯特旗
扎赉特旗
科尔沁右翼旗(科尔沁右翼中旗)
科尔沁右翼前旗
科尔沁右翼后旗
科尔沁左翼旗(科尔沁左翼中旗)
科尔沁左翼前旗
科尔沁左翼后旗
科尔沁部六旗
扎赉特部一旗
杜尔伯特部(博尔济吉特氏)一旗
郭尔罗斯部二旗
昭乌达盟(统属于热河都统)
喀尔喀左翼旗
克什克腾旗
阿噜科尔沁旗
翁牛特右翼旗
翁牛特左翼旗
扎鲁特右翼旗
扎鲁特左翼旗
巴林右翼旗
巴林左翼旗
奈曼旗
敖汉旗
敖汉部一旗
柰曼部一旗
巴林部二旗
扎鲁特部二旗
翁牛特部二旗
阿噜科尔沁部一旗
克什克腾部一旗
喀尔喀左翼部一旗
卓索图盟(统属于热河都统)
土默特右翼旗
土默特左翼旗(附唐古特喀尔喀旗)
喀喇沁右翼旗
喀喇沁左翼旗
喀喇沁中旗
喀喇沁部三旗
土默特部二旗
锡林郭勒盟
苏尼特右翼旗
苏尼特左翼旗
阿巴噶右翼旗
阿巴噶左翼旗
浩齐特右翼旗
浩齐特左翼旗
阿巴哈纳尔右翼旗
阿巴哈纳尔左翼旗
乌珠穆沁右翼旗
乌珠穆沁左翼旗
乌珠穆沁部二旗
阿巴哈纳尔部二旗
浩齐特部二旗
阿巴噶部二旗
苏尼特部二旗
乌兰察布盟
喀尔喀右翼旗
乌喇特前旗
乌喇特中旗
乌喇特后旗
茂明安旗
四子部落旗
四子部落一旗
茂明安部一旗
乌喇特部三旗
喀尔喀右翼部一旗
伊克昭盟
鄂尔多斯左翼中旗
鄂尔多斯左翼前旗
鄂尔多斯左翼后旗
鄂尔多斯右翼中旗
鄂尔多斯右翼前旗
鄂尔多斯右翼后旗
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
鄂尔多斯部七旗
外蒙古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隶属于库伦办事大臣;赛音诺颜部、札萨克图汗部隶属于乌里雅苏台将军。
汗阿林盟
土谢图汗旗、中旗、中次旗、中左旗、中左翼末旗、中右旗、中右末旗、左翼中旗、左翼中左旗、左翼前旗、左翼左中末旗、左翼右末旗、左翼末旗、左翼后旗、右翼左旗、右翼左后旗、右翼左末旗、右翼右旗、右翼右末旗、右翼右末次旗
土谢图汗部二十旗
克鲁伦巴尔和屯盟
车臣汗旗、左翼中旗、中右旗、右翼中旗、中末旗、中左旗、中后旗、左翼前旗、右翼中右旗、左翼后旗、左翼后末旗、右翼后旗、中末右旗、右翼中左旗、右翼前旗、右翼左旗、中末次旗、左翼右旗、中右后旗、左翼左旗、中左前旗、中前旗、右翼中前旗
车臣汗部二十三旗
齐齐尔里克盟
额鲁特贝子旗(额鲁特旗)
额鲁特前旗
赛音诺颜旗、中左旗、中左末旗、中右旗、中右翼末旗、中前旗、中后旗、中后末旗、中末旗、左翼中旗、左翼左旗、左翼左末旗、左翼右旗、右翼中左旗、右翼中右旗、右翼中末旗、右翼左末旗、右翼末旗、右翼前旗、右翼右后旗、右翼后旗、右末旗
赛音诺颜部二十二旗
附额鲁特部(准噶尔部)二旗
札克毕赖色钦毕都里雅诺尔盟
辉特旗
札萨克图汗旗(右翼左旗)、中左翼左旗、中左翼右旗、中左翼末旗、中右翼左旗、中右翼末旗、中右翼末次旗、左翼中旗、左翼左旗、左翼右旗、左翼前旗、左翼后旗、左翼后末旗、右翼前旗、右翼后旗、右翼后末旗、右翼右旗、右翼右末旗
札萨克图汗部十八旗
附辉特部一旗
科布多各部统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
杜尔伯特部(绰罗斯氏)十四旗(左右翼赛音济雅哈图盟)
辉特下前旗(附杜尔伯特右翼)
辉特下后旗(附杜尔伯特左翼)
杜尔伯特右翼前旗
杜尔伯特右翼前右旗
杜尔伯特右翼中右旗
杜尔伯特汗旗(特固斯库鲁克达赖汗旗)
杜尔伯特左翼中旗
杜尔伯特左翼中左旗
杜尔伯特左翼中前旗
杜尔伯特左翼中后旗
杜尔伯特左翼中上旗
杜尔伯特左翼中下旗
杜尔伯特左翼中前左旗
杜尔伯特左翼中前右旗
杜尔伯特左翼中后左旗
杜尔伯特左翼中后右旗
杜尔伯特左翼十一旗(赛音济雅哈图左翼盟)
杜尔伯特右翼三旗(赛音济雅哈图右翼盟)
附辉特部二旗
札哈沁部二旗
札哈沁三等信勇公旗
札哈沁总管旗
新土尔扈特部二旗(青塞特奇勒图盟,光绪末改属阿尔泰)
新土尔扈特左旗
新土尔扈特右旗
新和硕特部一旗(光绪末改属阿尔泰)
新和硕特旗
西套蒙古二旗不设盟。
阿拉善厄鲁特旗
额济纳土尔扈特旗
青海蒙古原不设盟长,由西宁办事大臣主持会盟。道光三年(1823年)分为左、右翼二盟。
青海和硕特部二十旗
和硕特前头旗
和硕特前左翼头旗
和硕特北前旗
和硕特北右翼旗
和硕特北左翼旗
和硕特北左末旗
和硕特北右末旗
和硕特东上旗
和硕特南左翼中旗
和硕特南左翼后旗
和硕特南左翼末旗
和硕特南右翼中旗
和硕特南右翼后旗
和硕特南右翼末旗
和硕特西前旗
和硕特西后旗
和硕特西左翼后旗
和硕特西右翼后旗
和硕特西右翼中旗
和硕特西右翼前旗
青海辉特部一旗
辉特南旗
青海绰罗斯部二旗
绰罗斯北中旗
绰罗斯南右翼头旗
青海土尔扈特部四旗
土尔扈特西旗
土尔扈特南前旗
土尔扈特南中旗
土尔扈特南后旗
青海喀尔喀部一旗
喀尔喀南右旗
*蒙古各部统于伊犁将军。
乌讷恩素珠克图盟,即旧土尔扈特部
西路旧土尔扈特部旗
西路旧土尔扈特部
东路旧土尔扈特右旗
东路旧土尔扈特左旗
东路旧土尔扈特部
北路旧土尔扈特旗
北路旧土尔扈特右旗
北路旧土尔扈特左旗
北路旧土尔扈特部
南路旧土尔扈特卓里克图汗旗
南路旧土尔扈特中旗
南路旧土尔扈特右旗
南路旧土尔扈特左旗
南路旧土尔扈特部
南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
北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
东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
西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
巴图塞特奇勒图盟,即中路和硕特部
中路和硕特中旗
中路和硕特中右旗
中路和硕特中左旗
黑龙江蒙古各部统属于黑龙江将军。
额鲁特部
依克明安旗
杜尔伯特部(绰罗斯氏),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额尔齐斯河徙牧呼伦贝尔,隶属于呼伦贝尔总管。
博东齐旗
布图库旗
游牧喇嘛部落
锡哷图库伦札萨克喇嘛,于盛京法库边外游牧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附喀尔喀土谢图汗部游牧
额尔德尼班第达呼图克图,附喀尔喀赛音诺颜部游牧
札牙班第达呼图克图,附喀尔喀赛音诺颜部游牧
青苏珠克图诺门罕,附喀尔喀赛音诺颜部游牧
那鲁班禅呼图克图,附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游牧
察汉诺门罕,附青海蒙古游牧
5、意义
盟旗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族封建主之间为争夺属民和牧场而引起的争端,有利于牧业的民展和社会的安定,同时由盟长监督和控制各旗,也达到削弱蒙古内部各封建主*的目的,有利于清廷的统治。
清代前期,盟旗制度下的盟主要是指会盟制度。按清*规定,每隔三年,每个盟都要在指定地点“简稽军实,巡阅边防,清理刑名,编审丁册”。每盟设盟长1人,办理会盟事务。盟长在本盟内旗扎萨克中选任,报理藩院请旨简放,由理藩院颁给印信。到清代后期,盟才发展为蒙古族地区一级行政机构,盟长有了办事衙署,增设了副盟长,以及帮办盟务等人员。盟长的职权和作用大大提高了。
盟旗制度下的旗,是清代蒙古族地区的治事机构、军事组织。每旗设扎萨克1人,由理藩院颁给印信,作为旗的首脑总理旗务。扎萨克的职责,一般包括旗内的行政、军事、司法、课税、差派、属官任用和牧场更换。扎萨克的属官有:协理旗务台吉2—4员,管旗章京、副章京2—3员,也均需要经过清*批准。旗内150丁编1佐,1丁1户,即150户,设佐领,管理佐内事务。每佐还设骁骑校、领催等员,负责审查本佐内的户籍、钱粮、婚丧、诉讼、田土等事。
旗作为蒙古族地区的政权机构,主要职能是:统计户口,编选壮丁;分配游牧场地,防止牧区被过度垦种;防止人口流动,稳定社会秩序;办理蒙古族牧民的婚姻;荒欠年份进行社会救济;审理刑事诉讼案件等。旗作为蒙古族地区的军事组织,主要任务是察阅兵丁和巡阅边防。
清*在蒙古族居住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目的是要加强对蒙古族各部的统治,但是在客观上,有利于蒙古族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于抵御外来入侵*,也有着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