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
高丽(918年-1392年),又称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公元918年泰封弓裔部下起事,拥立王建为王,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统一。高丽历经34代君主,共475年。1388年李成桂威化岛回军掌握实权。1392年,李成桂废黜恭让王自立,建立了朝鲜王朝。高丽都城为开京(今朝鲜开城)。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半岛中南部,北方从大同江不断拓展,到12世纪时达到鸭绿江沿岸。佛教是王氏高丽的国教。高丽大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阿拉伯商人将高丽的名称传播到欧洲世界,是今天Korea(Corea)单词的原型。高丽继新罗之后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又一统一的国家。
中文名称:高丽
英文名称:Goryeo/Koryo/Koryu
所属洲:亚洲
首都:开京
主要城市:西京、南京、东京
官方语言:高丽语
货币:海东通宝、东国通宝、高丽开元等
政治*: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王建(高丽太祖)
主要民族:高丽人
主要宗教:佛教
国土面积:200,000平方公里(1392年)
存在时间:918年~1392年
灭亡事件:威化岛回军
艺术:青瓷、大藏经
建立时间:918年
灭亡时间:1392年
1、发展历史
建国形势
新罗在公元七世纪后半叶借助唐朝的力量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以确认其权威与地位。新罗采用唐的年号和服制,派王子或王室成员入唐担任唐帝的宿卫以此来表明对唐的臣服。每年新罗都要向唐派遣贺正使,并积极向唐派遣留学生,引进先进的制度和生产技术。总之新罗与唐的亲密关系是其维护国内统治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但是随着“安史之乱”以后唐的日益衰败,新罗的统治同样陷入了危机之中。首先是在朝廷内的争权夺利:
809年王叔金彦升举兵杀哀庄王自立为王,史称“宪德王”。
836年,兴德王殁,没有留下子嗣。王的从弟金均贞及外甥金悌隆争夺王位,结果均贞被杀,金悌隆即位,是为僖康王,以金均贞之子祐征为首的均贞派亡命于时任清海镇大使的弓福处。
高丽建国前形势
838年,僖康王的上大等(官名)金明与侍中利弘举兵,金明杀僖康王自立,是为闵哀王。同年12月,流亡的祐征借弓福(此公乃韩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张保皋)之力于清海镇起兵直逼王都金州(今庆州),翌年闰正月杀闵哀王自立。是为神武王。
如此种种,新罗朝廷的混乱局面一直持续到九世纪末。在*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之际,地方人民的反抗此起彼伏。816年新罗大荒,一百七十人渡海到大陆浙江企食;另有三百余人到日本请求“归化”。而广大的走投无路的农民只好起义。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草寇”、“群盗”四起,农民暴动,国家动荡为地方实力派的崛起创造了绝佳的条件,与此同时,*的权利斗争中的各个集团又纷纷借助各地方实力派的力量来加强本方的实力。
“弓福之乱”就是地方实力人物企图争得外戚地位而干预国政的最具代性的事件。“弓福之乱”这一事件证明了:尽管以张保皋为代表的地方豪强*具有相当的力量,但是还不足与庆州的新罗朝廷分庭抗礼。那些身居高位的权贵虽然彼此之间争斗不已,但是一旦有人要触及维系他们地位的基石的骨品制度时,他们依然有足够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岛民出身的张保皋试图打破庆州贵族独揽朝政的企图最终失败了,但是新罗的*政权已经彻底衰朽,它再也无法阻止地方*的蓬勃发展了。
高丽建国
弓裔称王建国后,王建从其父投弓裔,献松岳郡(京畿道开城),弓裔即以王建为松岳城主。
高丽太祖王建
918年,王建推翻弓裔,自立为王,并定都于开京(今朝鲜开城),改国号为高丽。
935年,高丽终于降伏新罗。不过,对后百济的战争却打得很辛苦,双方经常争持不下。但是,后百济很快陷入内乱。
936年,王建巧妙利用其内乱灭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之后王建致力于巩固国家的内部统一,抑制新罗时代地方豪强的*,结束了国内的混乱局面,确立了府、州、郡、县的行政区划体系。对外,王建接收了部份被辽朝灭亡的渤海国遗民,与中国五代时期的诸王朝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943年,王建去世,享年67岁。
他开创了长达400多年的统一的王氏高丽,在历史上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统一后三国后,王建仅统治了7年他的儿子就继位了。由于王建娶了新罗王室的公主为妻,并维持了朝鲜半岛贵族以前的*范围,因此新罗贵族在王建去世后,也没有挑战高丽统治朝鲜半岛的合法性。
此后太祖的儿子高丽惠宗、高丽定宗、高丽光宗先后统治。高丽穆宗时期,1009年,高丽文官金致阳火烧高丽王宫后威胁要杀死穆宗篡位。穆宗于是传北部戍边将领康兆救驾。康兆到开城后,立刻处死了金致阳及其支持者。与康兆为敌的大臣们马上散布谣言说康兆要谋反篡位。穆宗得知后开始策划杀死康兆。康兆于是下令其部下杀死所有与他为敌的人,包括穆宗王讼。高丽显宗时因康肇立发动康肇政变而继承王位。
中期统治
靖宗死后,高丽文宗继承王位,任内佛教、儒教、美术、工艺等文化活动都得以大力发展。
高丽青瓷
1067年,信奉佛教的太子王煦在兴王寺出家为僧,法号义天,封大觉国师。佛教在全国大盛,私学兴起,不论是地方或*都有参与发经及讲课的活动。高丽献宗在位之时由母亲摄政,但在1095年禅位给叔叔高丽肃宗。
1096年正月肃宗下令饮食节俭。二月乙丑献宗请出居兴盛宫(宣宗潜邸),西女真多次来朝。肃宗死后睿宗在位。
高丽睿宗升遐后,外戚李资谦拥立睿宗之子高丽仁宗为王。王年幼仅14岁,加上意志不坚定且天性柔和,朝政均为王之外祖父李资谦及其党羽拓俊京所把持。李资谦为图继续巩固自身地位,复将三女与四女进献为仁宗之后妃,结党营私,安插亲族与部属担任朝中内外要职,并以权位之便乘机诬陷忠良,铲除异己。甚至唆使党羽与其奴婢夺人财务,占人土地,引发民情愤慨。民间里巷间流传“十八子(李)将王”,李资谦闻之,遂益生妄想之心,企图谋篡王位。李资谦成为幕后实质上握有权力的统治者,日益作威作福,由于行事过度专擅,致使朝臣义愤填膺,甚至引起仁宗的厌恶。
仁宗四年(1126年),仁宗的近臣金灿、安甫麟暗中窥知仁宗厌恶李资谦的擅权,于是伙同上将军崔卓、吴卓等人密议,在半夜引兵入宫诛杀李资谦的党羽拓俊京之子拓纯与其弟拓俊臣。拓俊京得到急报后,连忙也引兵入宫将房屋付之一炬。大火延烧至内殿,仁宗紧急徒步逃至后苑避难,仁宗甚至准备下令让位与李资谦以结束纷乱,近臣连忙上谏阻止,仁宗这才作罢。于是李资谦派遣党羽到各地捕杀安甫麟等数十名朝中要员,将仁宗软禁在寝所,并先后数次进毒药企图杀害仁宗,幸好每次都为王妃用奇智所救。
不久后,李资谦与拓俊京之间因为双方各自奴婢间的争执而产生嫌隙,两人关系因此日渐恶化。此时,得到仁宗密旨的内医崔思全前往说服拓俊京,拓俊京遂痛悔前非,并决心效忠王室。于是,拓俊京奉仁宗之命拘捕李资谦,并将之流配至今之灵光,李资谦数个月后病死于流配地;李资谦的党羽也均被流配至远地,李资谦嫁与仁宗之二女也遭到罢黜,但因救急有功,所以仍然特别得到丰厚的赏赐。另一方面,拓俊京在勤王有功后,却仗着功勋而日益嚣张跋扈,仁宗五年(1127年),被流配至岩堕岛(今之今智岛)。
1146年,仁宗驾崩,由太子王晛继位,是为高丽毅宗。毅宗在位期间,贪图游山玩水,亲近文臣,例如许洪材、李复基、韩赖、金敦中等有文采的文臣都受到了宠信。相对地,武臣则受到了疏远甚至歧视。当时高丽王朝的政策本身就是重文轻武的,毅宗的行为更加激化了文臣与武臣之间的矛盾。
高丽青瓷
武人政权
1170年,郑仲夫、李义方和李高等几位高丽武臣因不满高丽毅宗和文臣对武官的欺压而发动政变,建立高丽明宗傀儡政权,开始了武人政权的对高丽的统治时期。高丽毅宗被流放。1173年,金甫当发动*,欲拥立毅宗复位。失败后,李义方杀死了毅宗,并且怀疑文臣参与此事,因此更加迫害文臣。1174年,赵位宠在西京举兵,控制了高丽西北部地区。这次举兵于1176年被镇压。此后武臣掌握了朝中重要机构重房,独占朝中官职,借机扩大了自己的私田,政治、经济地位大幅度提高。武臣政权的建立使尊重门阀观念的高丽社会变质,文臣没有实权,武臣则专断朝政,甚至可以随意废立国王。执政的李义方胁迫王太子娶自己女儿为妃,以增强自己的地位,最终郑仲夫杀死李义方,独揽朝政。
高丽敬天寺石塔
得势的郑仲夫肆意胡为,被庆大升所杀。庆大升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设置了都房,以李义旼为兵事。崔忠献、崔忠粹兄弟杀死李义旼后夺取政权。崔忠献对武臣政权建立以来混乱的社会进行收拾,延续了高丽王朝的门阀观念,提举了寺院*,镇压农民和奴婢的*,维持了政权的稳定。此时蒙古入侵高丽,崔忠献成功抵御了蒙古的数次进攻,但终以失败告终。崔忠献之子崔瑀执政时,将首都从开城迁往江华岛,以避开蒙古的兵锋。然而在与蒙古的战争中也削弱了以崔氏为首的武臣政权的实力。最终金俊于1258年杀死了崔竩,将首都迁回开城。武臣政权内部发生冲突,元宗假借元朝的*,以对抗林衍的武臣政权,最终于1270年杀死了林惟茂,武人时代结束。
后期统治
武人政权结束后,在高丽元宗统治期间,元朝试图以高丽为跳板征服日本。高丽*为元朝提供兵力、兵船、粮草等以为征讨日本作准备,加重了税收。1274年,高丽元宗去世,忠烈王继位。忠烈王向忽必烈提议娶蒙古公主为妻,并迎娶了忽必烈的长女齐国大长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即庄穆王后),成了元朝的驸马。此后,高丽君主都成为元朝的驸马,成为惯例。
忠烈王即位的同一年,元朝皇帝忽必烈派忻都、洪茶丘、刘复亨征讨日本,史称文永之役。忠烈王也派遣金方庆率兵三万,协助元朝的军事进攻。元朝、高丽联军曾一度势如破竹,但最终遭到台风的袭击而败还。1279年,忽必烈计划再次入侵日本,派人在江南造船,并遣使到高丽的庆州道检察兵器。在经历了一系列准备之后,元朝、高丽联军于1281年再次入侵日本,史称弘安之役。忠烈王亲自来到合浦(今庆尚南道昌原市马山合浦区)督战。不过最终联军又遭台风而惨败。忽必烈最终放弃了攻打日本的计划,并在1282年废除了征东行省。1289年,元朝*贵族乃颜的余党哈丹攻入高丽,忠烈王逃往江华岛避难,1291年回到开城。1298年,庄穆王后忽都鲁揭里迷失去世。由于有人怀疑庄穆王后是被谋杀,引发高丽宫廷争斗。忠烈王*让位给世子王璋(即高丽忠宣王),自己则被尊为太上王。但由于忠宣王的夫人宝塔实怜公主和高丽王妃集团之间的争斗激烈,忠宣王很快便退位,让忠烈王复位。1290年,应忠烈王的要求,元朝将东宁府归还高丽。
1296年高丽忠宣王王璋与元朝宗室甘麻剌之女蓟国公主宝塔实怜成婚。在各种压力之下,忠宣王于1313年上表请求退位,将高丽王位传给其子江陵大君王焘(高丽忠肃王),并请求册封异母兄江阳公王滋之子延安君王皓(蒙古名完泽秃)为沈阳王世子。元朝接受了他的请求,但要求其返回高丽。忠宣王不得已携王后返回高丽,但次年忠宣王又前往元朝,长期耽留元大都不归。
1317年,由于济州大护军张公允、济州副使张允和的贪婪和暴虐,岛民金成啸发动*,驱逐了岛上的耽罗星主。星主逃往高丽,忠肃王派宋英前往安抚,随即叛党斩为首之人投降。1322年,权汉功等人图谋拥立沈王王皓为高丽王,在慈云寺召集百官上书中书省请愿。随即忠肃王被元英宗叫到元大都,滞留无法归国。而就在此时,高丽的大臣柳清臣、吴潜也上书请求在高丽设置像内地一样的行省,但被元英宗拒绝了。1323年,上王被改流放到朵思麻(安多地区)。同年元英宗被暗杀。忠肃王归国之后,将有在拥立沈王的请愿书上签名的大臣全部罢免官职。1327年,派遣世子王祯前往元大都充当宿卫。此时柳清臣、吴潜再次向元朝使者进谗,诡称忠肃王盲聋喑哑不理政事,但元使通过与忠肃王的谈话消除了这个嫌疑。忠肃王大肆逮捕流放沈王之党,柳清臣也于1329年客死元朝。1330年,忠肃王将高丽王位传给其子忠惠王王祯,自己则前往元大都居住。但由于忠惠王贪于酒色不理政务,继任第二年就被元皇帝叫到元大都。
蒙古入侵高丽
1330年,忠肃王要求退位后,元文宗让忠惠王返回高丽继承王位,并娶元关西王焦八之女德宁公主为妃。1340年,忠肃王去世。虽然忠肃王讨厌忠惠王,但在临终前仍然以其为继承人,并派李揆前往元朝,请求让忠惠王袭位,元廷最终让忠惠王再次继承了王位。忠惠王时期统治无道,高丽百姓见到忠惠王出行就纷纷逃避。1343年,李芸、曹益清、奇辙等上书中书省,称忠惠王荒淫无道,农历11月,元朝托以告郊颁赦之名,遣大卿朵赤、郞中别失哥等六人出使高丽,诱使忠惠王外出郊迎元使,忠惠王起初以病拒绝,后在大臣高龙普的劝说下不得不郊迎。此时元朝官兵突然袭击了忠惠王的护卫,将忠惠王劫持。以虐待子民为名逮捕了忠惠王宠信的大臣,将他们往元朝。高丽朝廷计划联名上书中书省请求赦免其罪,但大臣们都讨厌他,许多人托故不至,最终没能成功。忠惠王出发的时候,只有裴佺献上一件衣服,没有任何人愿意随行。忠惠王没有到达流放地,次年行至岳阳县突然逝世。
忠穆王继位后由德宁公主摄政,一改先王的弊政,将先王宠信的佞臣全部罢免。同时任命了一些贤臣,并将忠惠王建造的新宫拆毁,改建为崇文馆。对禄科田的制度的弊端进行改革,设立赈济都监救济百姓。闵渍等增修《编年纲目》,下令编纂忠烈王、忠宣王、忠肃王三代的实录。1346年又整治都监。由于元朝奇皇后的族弟奇三万非法夺占他人田地,被下狱死。元朝因此遣使前来调查,罢免了一些官员,并任命王煦为判事,下令整治都监。
1349年开始,高丽同时遭到倭寇的频频袭击。忠定王也对元朝的统治十分不满,经常与近侍通宵戏谑,或者用墨水泼侍学官的衣服以泄愤。他还经常在愤怒中击杀官员,在冬天用冰雪之水和冻饭喂人,因此被官员和百姓讨厌。忠定王的叔父江陵大君王祺很受元顺帝赏识,并且是元朝驸马。得知此事后趁机收买人心,同时倚仗元朝的*夺取王位,是为高丽恭愍王。
国家灭亡
1382年,明朝命故元降将胡拔都深入到东女真地区,招抚当地的女真人等。翌年八月,胡拔都又率部进抵端州,女真首领金同不花降附,高丽命令其大将李成桂率兵出击,双方战于吉州平,女真败退。
元末高丽疆域(1356年)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移文告知高丽。高丽国王王禑、门下侍中崔莹密议进攻辽东,守门下侍中李成桂反对无效。是年四月,王禑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出兵攻辽。五月,曹敏修、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上书要求班师,王禑不听。于是在威化岛回军,回师松都,流放崔莹。六月,王禑退位,其子王昌即位。以李成桂为东北面朔方、江陵道都统使,赐忠勤亮节宣威同德安社功臣之号;八月,都总中外诸军事;十月,兼判尚瑞司事。明洪武二十二年(1388年)十一月,王禑意图复辟,事败,李成桂以明朝称王昌非恭愍王之后而不许入朝为借口,废王昌为庶人,改立高丽宗室王瑶,是为恭让王。王禑流放江陵,王昌流放江华,十二月被诛。恭让王以李成桂为奋忠定难匡复燮理佐命功臣,爵和宁君、开国忠义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三百户,田二百结、奴婢二十口,称中兴功臣,父母妻封爵,子孙荫职。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二日,右侍中裴克廉等胁迫恭愍王妃废黜恭让王。十七日丙申,在右侍中裴克廉、判三司事赵浚、奉化郡忠义君郑道传、同知密直司事南訚等亲信的劝进下,李成桂在松都寿昌宫即位,时年五十八岁。高丽王朝灭亡。
2、疆域
高丽太祖兴于高勾丽之地,降罗灭济,定都开京,三韩之地归于一统。然东方初定,未遑经理,至二十三年始改诸州府郡县名。
成宗又改州府郡县及关驿江浦之号,遂分境内为十道,就十二州(杨、广、黄、海、尚、晋、忠、清、公、全、罗、升等十二州)各置节度使。其十道一曰关内,二曰中原,三曰河南,四曰江南,五曰岭南,六曰岭东,七曰山南,八曰海阳,九曰朔方,十曰浿西,其所管州郡共五百八十余,东国地理之盛极于此矣。
显宗初废节度使,置五都护,七十五道安抚使,寻罢安抚使,置四都护八牧,自是以后定为五道两界,曰杨广,曰庆尙,曰全罗,曰交州,曰西海,曰东界,曰北界。
九州 | 行政区划 |
1019之前的诸道 |
1019之后的诸道 |
|
汉州 |
京畿 |
京畿道 |
京畿道 |
开城 |
扬州牧 |
关内道 |
西海道 |
黄海道 |
|
黄州牧 |
黄海北道 |
|||
海州牧 |
黄海南道 |
|||
广州牧 |
杨广道 |
京畿道 |
||
忠州牧 |
中原道 |
忠清北道 |
||
熊州 |
清州牧 |
|||
公州牧 |
河南道 |
忠清南道 |
||
全州 |
全州牧 |
江南道 |
全罗道 |
全罗北道 |
武州 |
罗州牧 |
海阳道 |
全罗南道 |
|
升州 | ||||
尚州 |
尚州牧 |
岭南道 |
庆尚道 |
庆尚北道 |
康州 |
晋州牧 |
山南道 |
庆尚南道西部 |
|
良州 |
岭东道 |
庆尚南道东部 |
||
朔州 |
朔方道 |
交州道 |
江原道 |
|
溟州 |
东界(双城总管府) |
|||
—— |
—— |
浿西道 |
北界(东宁府) |
平安道 |
显宗三年废十二节度,改置五都护。显宗九年(1019)改置三京、四都护、八牧、五十六知州郡事、二十八鎭将、二十县令。四京、八牧、十五府、一百二十九郡、三百三十四县、二十九鎭,定为五道两界:杨广道、庆尚道、全罗道、交州道、西海道、东界、北界。
3、政治
高丽国刚成立时,采用了与中国近似的皇室制度。高丽光宗十一年首都改称皇都,高丽成宗十四年定为开城府。首都开京被称为“皇都”;国王的命令称为“诏”;国王的继任人被称为“太子”;国王的母亲被称为“太后”。国王自称“朕”,被臣民称为“陛下”和“海东天子”,服柘黄袍,并在圜丘祭天。元朝控制高丽后,这些僭越举动才被废止。
高丽的官员分为不同的班,文班任文职,武班任武职,南班任宫中差役,军班任军中官职。
4、外交
百济
926年,高丽与百济之间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决战。9月后百济直取金州,10月城陷,城陷之时,景哀王正与妃嫔游鲍石亭、摆曲水宴,结果俱为百济兵所获。王建亲自领兵赴援,大败而归,王建仅以身免。景哀王自尽,甄萱虽然取胜,自是付出相当代价的,于是12月甄萱主动向王建提出休战。王建于翌年3月表示同意。甄萱利用几个月的时间加紧整军备战,获得喘息的机会。5月起在庆尚北道北部,忠清北道南部再开战端。929年后百济在庆尚北道势如破竹,进展迅速。同年甄萱又一次向日本请援,又被拒绝。
高丽十道图(982年设)
从930年开始高丽展开了反击,这一年王建在古昌郡大破后百济。933年王建遣使入后唐朝聘,。同年,王建废自立年号“天建”,开始采用年号“长兴”。934年,高丽大军南下忠清道,甄萱再次以“和亲”为名向王建提出休战的请求。当时,军中诸将大都以为甄萱势孤请和,进言王建允准“和亲”,惟独老将瘐黔弻力言不可不战。王建采纳了瘐黔弻的意见,派遣精锐骑兵数千,奇袭后百济军,大获全胜。高丽在运州取得了对后百济决定性的胜利,熊津以北之地尽入高丽。
五代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遣使广评侍郎韩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朴岩来,而其国王姓名,史失不纪。至长兴三年(932年),权知国事王建遣使者来,后唐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义军使,封高丽国王。“建,高丽大族也。开运二年(945年),建卒,子武立。乾祐四年(951年),武卒,子昭立。王氏三世,终五代常来朝贡,其立也必请命中国,中国常优答之。”其地产铜、银,后周世宗时,遣尚书水部员外郎韩彦卿以帛数千匹市铜于高丽以铸铁。显德六年(959年),遣使贡紫白水晶二千颗、黄铜五万斤。
辽朝
辽太祖于926年灭渤海国后,高丽太祖吸纳渤海遗民并打算北伐。942年,契丹送给高丽50匹骆驼,但遭高丽太祖拒绝。契丹来使被放逐到孤岛,所送骆驼也都被饿死(万夫桥事件)。以后的高丽国王都对契丹采取敌对的政策并与宋朝结盟。为了防止高丽与宋联合对付契丹,契丹先后于983年,985年,989年小规模偷袭高丽。993年,80万契丹大军从辽国出发,越过鸭绿江大举入侵高丽西北部。高丽军队与契丹在凤山郡展开激烈的斗争。见识高丽反侵略的迅速和坚决,契丹意识到以武力征服朝鲜半岛的代价将是巨大的。于是契丹开始与高丽进行谈判。在高丽同意断绝与宋的联盟后,契丹撤退,并将鸭绿江以东土地还给高丽。双方建立了友好的睦邻关系。1009年高丽发生军变。抗辽大将康肇杀死高丽穆宗,拥立高丽显宗为王。契丹趁机以为高丽穆宗报仇为由,发动40万大军再次入侵高丽。康肇率军奋力抵抗,但最终不敌契丹而战死沙场。显宗逃离皇城。契丹占领开城后,由于战线拉的太长担心会受到高丽反击,开始撤退。高丽趁势反攻,给予契丹沉重打击。1018年,契丹派10万大军卷土重来。但不敌高丽军队。双方之后谈和,以后契丹再也没有入侵高丽。
高丽城墙
女真
朝鲜半岛东北部的一些女真部落曾为高丽的臣属,向高丽朝贡。女真氏族首领接受高丽授予的武官官职有将军、宁塞将军、归德将军、柔远将军、怀化将军等;文官官职有大相、大匡、元甫、正甫、大丞等。由于这些女真部落位于高丽东北部而称为“东女真”或“东北女真”。
完颜部统一了女真后,女真变得强大,开始向高丽挑衅并最终入侵高丽。由于近百年的和平,高丽那时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面对女真的入侵,高丽肃宗下令让高丽所有军人上阵抵抗侵略,但却不敌入侵的女真。不过在尹瓘的说服下,女真后来撤退。女真撤退后,尹瓘感到高丽缺乏一支精实的部队,于是重组高丽军队并培训一支精锐部队。1107年,尹瓘率领一支1万7千人的重组部队攻打女真并最终取胜。胜利后尹瓘在朝鲜半岛东北部修建了9座城堡(九城)。1108年,高丽宫廷大臣争斗,高丽新君主高丽睿宗令尹瓘撤兵。1115年,女真建立起金朝,不久灭了辽朝。金朝的崛起,割断了高丽与宋朝和其它邻国的联系。由于受到孤立,高丽国力开始削弱。
元朝
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高丽王室从松都(今开城)迁往江华岛,其后蒙军数征高丽,进行掳掠,但仍对江华岛没有办法。高丽三别抄义军抵抗蒙古和元军至1273年。蒙古入侵高丽期间,高丽大藏经被蒙军破坏。高丽高宗下令重新修复大藏经,以期待佛祖能够保佑高丽的平安。
高丽内部对蒙古的入侵存在两派。文派反对与蒙古交战,而以崔氏家族为首的武派则坚持继续抗蒙。1258年崔氏政权首领被文派杀害后,蒙古与高丽达成和平协议,同意保留高丽的国家主权和传统文化,高丽首都则迁回开城。但是高丽国王必须是蒙古公主的儿子,并且必须在大都以蒙古人的方式长大,高丽从此被成为元朝藩属国。
5、文化
高丽大藏经,是13世纪高丽高宗用16年时间雕刻成的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全面的大藏经之一。高丽大藏经内容全面、准确,做工精美,为韩国第32号国宝。其保存地韩国海印寺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遗产。
高丽青瓷是朝鲜半岛历史上,制作最为精美的瓷器之一。高丽青瓷香炉、酒器、花瓶等做工精致、典雅,为青瓷中的精品。
韩国宣称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术是1230年由高丽人崔允仪创造的。朝鲜官方宣称有关金属活字使用的最早记录,是《东国李相国集》所记录的1234—1241年间用金属活字印发的1123—1146年间所著的《详定古今礼文》28部。1377年在今韩国清州印制的高丽佛经《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是比德国的谷登堡42行圣经(The42—lineBible,1452—1455)提前78年发行的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
高丽光宗在高丽建立科举制度。高丽成宗建立了高丽最高教育机关韩国国子监。1398年成立成均馆,教授儒家思想,高丽法律,数学及书法等科目。到末期在元代接受朱子学。
6、宗教
高丽开国的历史始于佛教,太祖王建赖佛教以创建国基。据说,早在王建出生前,有一个名叫道跣的游僧对王建的父亲说“此地当出圣人”,并流一封密信而去。等到王建长大后道跣再次来到王建家,并向其传授“出师置阵,地理天时之法,望秩山川,感通保佑之理”。尽管此传说并不一定为真,但足以说明高丽王朝与佛教间的密切联系。在王建临终之际曾立十条要训,其中第一条为“我国家大业,必资诸佛护卫之力,是故创立禅教寺院,差遣住持焚修,使之各治其业。”此后,高丽历代国王无一不尊奉佛教,大力加以扶持。
高丽王朝时期的佛塔
宋朝版本的《大藏经》传入高丽后,促进了高丽佛教文化的发展。这一点和独尊儒术的李朝是截然不同。既然提及高丽佛教,太祖王建对佛教的热忱是不能不提的。据《东国通鉴》卷十儿并《高丽史·太祖本纪》记载,太祖二年,迁都松岳郡,升郡为开州,创造宫阙。又建法王、慈云、王轮、内帝释、舍那、天禅、新兴、文殊、圆通、地藏十寺于京内,此乃高丽官办寺院之始。纵观王建一朝,他在全国各地广建寺院、佛塔,其中最著名者莫过于开京内所立之七层宝塔和平壤所建之九层宝塔。王建推崇佛教的原因,除去他个人的宗教信仰以外,也有维系国家稳定的考虑。李齐贤所撰之《开国寺重修记》中记载:“清泰十八年(天授十八年之误),太祖用术家之言,造开国寺,募卒伍为工徒,破戈盾充结构,所示偃兵息民也。”由此可见,王建利用宗教为己所用的用意。晚年的王建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白云山内院寺事迹》有云:“太祖敕诸州,建丛林,设禅院,造佛造塔,凡至三千五百余所”王建此举,如果不是出于真诚的信仰,是很难做到的。
在高丽显王时,开始雕印《高丽大藏经》,至宋仁宗赵祯天圣七年(1029年)完成,其内容主要根据宋朝《开宝藏》复刻。
7、世系
世 | 庙号 |
谥号 |
韩文 |
姓名 |
别名 |
统治时间 |
---|---|---|---|---|---|---|
追封 |
国祖 |
元德大王 |
국조 | 追封 |
||
追封 |
懿祖 |
景康大王 |
의조 | 作帝建 |
追封 |
|
追封 |
世祖 |
威武大王 |
세조 | 王隆 |
追封 |
|
1 |
太祖 |
应运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仁勇神圣大王 |
태조 |
王建 |
918─943 |
|
追封 |
文元大王 |
문원왕 | 王贞 |
追封 |
||
2 |
惠宗 |
仁德明孝宣显高平景宪义恭大王 |
혜종 |
王武 |
943─945 |
|
3 |
定宗 |
至德章敬正肃令仁简敬庄元文明大王 |
정종 |
王尧 |
946年─949年 |
|
4 |
光宗 |
弘道宣烈平世肃宪懿孝康惠大成大王 |
광종 |
王昭 |
949年─975年 |
|
5 |
景宗 |
至仁成穆明惠顺熙靖孝恭懿献和大王 |
경종 |
王伷 |
975年─981年 |
|
追封 |
戴宗 |
睿圣和简恭慎显献宣庆大王 |
대종 | 王旭 |
追封 |
|
6 |
成宗 |
康威章宪光孝献明襄定文懿大王 |
성종 |
王治 |
981年─997年 |
|
7 |
穆宗(湣宗) |
孝思威惠克英靖恭宣让大王(宣灵大王) |
목종 |
王诵 |
王讼 |
997年─1009年 |
追封 |
安宗 |
宪景圣德孝懿大王 |
안종 |
王郁 |
追封 |
|
8 |
显宗 |
大孝德威达思元文大王 |
현종 |
王询 |
王安世 |
1010年─1031年 |
9 |
德宗 |
宣孝刚明光庄敬康大王 |
덕종 |
王钦 |
1031年─1034年 |
|
10 |
靖宗 |
弘孝安懿康献英烈文敬容惠大王 |
정종 |
王亨 |
1035年─1046年 |
|
11 |
文宗 |
章圣刚正明戴仁孝大王 |
문종 |
王徽 |
1046年─1083年 |
|
追封 |
靖简大王 |
정간왕 | 王基 |
追封 |
||
12 |
顺宗 |
英明靖宪宣惠大王 |
순종 |
王勋 |
1083年 |
|
13 |
宣宗 |
安成宽仁显顺思孝大王 |
선종 |
王运 |
1083年─1094年 |
|
14 |
献宗 |
恭殇定比怀孝大王 |
헌종 |
王昱 |
1094年─1095年 |
|
15 |
肃宗 |
文惠康正明孝大王 |
숙종 |
王颙 |
王熙 |
1095年─1105年 |
追封 |
襄宪大王 |
양헌왕 | 王涛 |
追封 |
||
16 |
睿宗 |
明烈齐顺文孝大王 |
예종 |
王俣 |
1105年─1122年 |
|
17 |
仁宗 |
克安恭孝大王 |
인종 |
王楷 |
1123年─1146年 |
|
18 |
毅宗 |
刚果庄孝大王 |
의종 |
王晛 |
1146年─1170年 |
|
19 |
明宗 |
皇明光孝大王 |
명종 |
王晧 |
1170年─1197年 |
|
20 |
神宗 |
敬恭靖孝大王 |
신종 |
王卓 |
王晫 |
1197年─1204年 |
21 |
熙宗(贞宗) |
仁穆诚孝大王 |
희종(정종) |
王韺 |
1204年─1211年 |
|
22 |
康宗 |
浚哲文烈亶聪明宪贻谋穆清元孝大王 |
강종 |
王祦 |
王璹/王贞 |
1211年─1213年 |
23 |
高宗 |
忠宪安孝大王 |
고종 |
王皞 |
1213年─1259年 |
|
追封 |
英宗 |
영종 | 王淐 |
追封 |
||
24 |
元宗 |
忠敬顺孝大王 |
원종 |
王倎 |
王禃 |
1260年─1274年 |
25 |
忠烈景孝大王忠烈王 |
충렬왕 |
王昛 |
王谌/王䞐 |
1274年─1298年 复位1298年─1308年 |
|
26 |
忠宣宪孝大王忠宣王(太尉王) |
충선왕 |
王璋 |
益知礼普花 | 1298年 复位1308年─1313年 |
|
27 |
忠肃懿孝大王忠肃王 |
충숙왕 |
王焘 |
阿剌讷忒失里 | 1313年─1330年 复位1332年─1339年 |
|
28 |
忠惠献孝大王忠惠王 |
충혜왕 |
王祯 |
普塔失里 | 1330年─1332年 复位1339年─1344年 |
|
29 |
忠穆显孝大王忠穆王 |
충목왕 |
王昕 |
八思麻朵儿只(蒙古名) | 1344年─1348年 |
|
30 |
忠定灵孝大王忠定王 |
충정왕 |
王胝 |
迷思监朵儿只 | 1349年─1351年 |
|
31 |
恭愍仁文义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恭愍王 |
공민왕 |
王祺 |
伯颜帖木儿 | 1351年─1374年 |
|
32 |
禑王 |
우왕 |
王禑 |
辛禑/牟尼奴 |
1374年─1388年 |
|
33 |
昌王 |
창왕 |
王昌 |
辛昌 |
1388年─1389年 |
|
34 |
恭让王 |
공양왕 |
王瑶 |
1389年─1392年 |
8、历史辨析
名号有别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句丽灭亡250年之后的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朝鲜王国或简称李朝。此即中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立国于前37年,在中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权,我国史书也将其简称作“高丽”。另一个立国于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名为“高丽”。
为将其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王氏高丽”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主要体现在:
高氏高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高句丽管辖,后逐渐强盛为地方割据,但并未断绝和*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668年,唐朝灭亡高氏高句丽,其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原部分辖境为渤海(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地*权)占据;一些划归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政权;一些仍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人十数万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中国辽东地区,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其王族后也绝嗣,立国七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句丽逐渐消逝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图们江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集安,427年迁至朝鲜半岛境内的平壤。高氏高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东至日本海,西以辽河为界,北达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带,南到北汉江以北。
据《高丽史·地理志》载,王氏高丽在建国110年后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龙兴江一线,其北是我国历史上的地*权渤海国的辖境,渤海灭亡后是我国的边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动地域。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辖境基本上是继承了朝鲜南半岛的新罗疆域,其北部地区虽然有一部分与高氏高丽的辖境重合,但在高氏高丽灭亡初期即已经归新罗所有。由此看,王氏高丽统辖的区域并非高氏高丽的旧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丽占据平壤以北是后来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岛鸭绿江以东和图们江以南地区则是14世纪末叶,但此时王氏高丽已经为朝鲜王国取代,因而在统治区域上两个高丽也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高氏高丽辖境内的人以高句丽人为主。高句丽人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这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一体,史书和学界一般以“高句丽族”称之。
王氏高丽辖境内的人以新罗人为主。王氏高丽本即是新罗国民所建政权,兼并新罗和后百济之后,新罗人和百济人成为了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只有一小部分高句丽人留在半岛境内,但不是新罗人的主源。百济则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人。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以来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人为主,大量的史书记载也表明王氏高丽人和我国古人是把王氏高丽看作“三韩氏旧”的。这些源于半岛南部的民族成员,在王氏高丽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为一族,史书和学界一般称之为“高丽人”。王氏高丽为朝鲜王朝取代后,朝鲜民族成为朝鲜*主义人民*(北朝鲜)和大韩民国(南朝鲜)两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其族称,并沿用至今。
与高句丽无关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把高句丽历史作为外国史,实际上这是个误会。公元918年,在高句丽灭亡250年之后,朝鲜半岛出现了一个也叫“高丽”的政权,因为统治者姓王,为和高句丽简称的高丽区别,学界称之为“王氏高丽”。虽然袭用了同一汉字,但王氏高丽和高氏高丽并没有继承关系。王氏高丽935年取代新罗,后灭百济,统一了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1392年,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于是改号朝鲜王国,学界称为朝鲜王国或李朝。
人们之所以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和我国的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宋代以前,史书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由于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及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混乱,乃至明显的错误。
辨清史源
高氏高句丽灭亡后250年,三韩人王建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高丽国,史称王氏高丽,朝鲜王氏高丽王朝源名于高句骊,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而不是一体相续的朝代,因为王氏高丽与高句丽领土95%以上不重合,语言不同,历史年代跨度过大(超过250年的差距),这是研究高句丽历史必须严正注意的问题。所以,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地*权。对于历史不能模糊,这也是防止韩国极端民族主义者觊觎我国东北领土的证据之一,不可偏谬。
王氏高丽立国于918年,1392年为李氏朝鲜取代,时跨我国五代中期至明朝初期,故《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都有《高丽传》或《朝鲜传》,并都将高氏高丽的历史略述于前,从而形成了王氏高丽为高氏高丽继承者的错误认识。
综观这些史书的记载,《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
北宋薛居正撰著,全文如下:
【高丽,本扶余之别种。其国都平壤城,即汉乐浪郡之故地,在京师东四千余里。东渡海至于新罗,西北渡辽水至于营州,南渡海至于百济,北至靺鞨,东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其官大者号大对卢,比一品,总知国事,三年一代,若称职者不拘年限;对卢已下官总十二级。外置州县六十余,大城置傉萨一人,比都督;小城置道使一人,比刺史;其下各有僚佐,分曹掌事。其王以白罗为冠,白皮小带,咸以金饰。唐贞观末,太宗伐之,不能下。至总章初,高宗命李绩率军征之,遂拔其城,分其地为郡县。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国遂自立君长,前王姓高氏。唐同光、天成中,累遣使朝贡。周显德六年,高丽遣使贡紫白水晶二千颗。】
北宋欧阳修撰著,全文如下:
【高丽,本扶余人之别种也。其国地、君世见于唐,比他夷狄有姓氏,而其官号略可晓其义。当唐之末,其王姓高氏。同光元年,遣使广评侍郎韩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朴岩来,而其国王姓名,史失不纪。至长兴三年,权知国事王建遣使者来,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义军使,封高丽国王。建,高丽大族也。开运二年,建卒,子武立。乾佑四年,武卒,子昭立。王氏三世,终五代常来朝贡,其立也必请命中国,中国常优答之。其地产铜、银,周世宗时,遣尚书水部员外郎韩彦卿以帛数千匹市铜于高丽以铸铁。六年,昭遣使者贡黄铜五万斤。高丽俗知文字,喜读书,昭进《别叙孝经》一卷、《越王新义》八卷、《皇灵孝经》一卷、《孝经雌图》一卷。《别叙》,叙孔子所生及弟子事迹;《越王新义》,以“越王”为问目,若今“正义”;《皇灵》,述延年辟谷;《雌图》,载日食、星变。皆不经之说。】
元人脱脱等撰写,书中为王氏高丽传单列一卷,其内容为:
【高丽,本曰高句丽。禹别九州,属冀州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之玄菟郡也。在辽东,盖夫余之别种,以平壤为国邑。汉魏以来,常通职贡,也累为边寇。隋炀帝再举兵,唐太宗亲驾伐之,皆不克。高宗命李勣征之,遂拨其城,分其地为郡县。唐末,中原多事,遂自立为君长。后唐同光、天成中,其主高氏累奉职贡。长兴中,权知国事王建承高氏之位,遣使朝贡......】
后记述的是王氏高丽和宋朝交往的史实。
《辽史》和《金史》也为元人脱脱等撰写,自然是沿用了《宋史》的有关记载不需一一引述。
明宋濂、王韦等撰,也为王氏高丽单列一传,其开头为:
【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又扶余别种尝居之。其地东至新罗,南至百济,皆跨大海,西北度辽水接营州,而靺鞨在其北。其国都曰平壤城,即汉乐浪郡。水有出靺鞨之白山者,号鸭渌江,而平壤在其东南,因恃以为险。后辟地益广,并古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而为一。其主姓高氏,自初立国至唐乾封初而国亡。垂拱以来,子孙复封其地,后稍能自立。至五代时,代主其国迁都松岳者,姓王氏,名建。自建至焘凡二十七王,历四百余年未始易姓.......】
清张廷玉等撰,此时朝鲜王国已经取代了王氏高丽,故,《明史》所立传为《朝鲜国传》,其开头为:
【朝鲜,箕子所封国也。汉以前曰朝鲜。始为燕人卫满所据,汉武帝平之,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汉末,有扶余人高氏据其地,改国号曰高丽,又曰高句丽,居平壤,即乐浪也。已,为唐所破,东徙。后唐时,王建代高氏,兼并新罗、百济地,徙居松岳,曰东京,而以平壤为西京。其国北邻契丹,西则女直,南曰日本,元至元中,西京内属,置东宁路总管府,尽慈岭为界。明兴,王高丽者王颛。太祖即位之元年遣使赐玺书。二年送还其国流人。颛表贺,贡方物,且请封。帝遣符玺郎偰斯赍诏及金印诰文封颛为高丽国王,赐历及锦绮......(洪武二十五年)冬,成桂闻皇太子薨,遣使表慰,并请更国号。帝命仍古号曰朝鲜。】
从上述这些史书的记载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由于疆域被辽金阻隔,宋人普遍不清楚从唐朝灭高句丽到王建建立高丽之间朝鲜半岛发生了什么事。
修《旧五代史》的薛居正也未能免俗。他们不知道这两百年间朝鲜是朝鲜历史上的统一新罗时期。这两百年间,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叫“高丽”的国家。宋朝人以为高丽一直存在于朝鲜。
将高氏高丽和王氏高丽混杂在一起仅仅是之后各史误记的开端。如果说新旧五代旧对两个高丽关系的记载还不很明确,中间还缺乏有效的连接,那么元人修的《宋史》用“长兴中,权知国事王建承高氏之位”王句话就将二者紧密的联系在起。
明人修《元史》,仓促错漏为各史之最,《元史.高丽传》从内容上看不仅是承袭了《宋史》的错误,而且将箕子朝鲜的史实也引入了《高丽传》。
《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更大的发展,为对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革情况做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
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东徒复国——>王氏高丽——>李成桂改号前的朝鲜——>李氏朝鲜
更为错误的是,为了使记载更加圆满,将唐王朝灭亡高句丽时对高句丽人的“西徙”即迁入内地,变成了“东徙”(《明史》以前的史籍虽有‘东迁’说,但是指王都‘东迁’平壤),以使后述的“王建代高氏,兼并新罗、百济地”合理化。
如此,不仅王氏高丽变成了高句丽的继承者,而高句丽也成了箕子朝鲜的继承者,更有甚者,李成桂在篡夺了王氏高丽政权后将国号改为朝鲜王国则成为了是对箕子朝鲜的继承。
就这样,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高丽政权袭用,而且作为王氏高丽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由此也带来了今人在认识我国古代东北地区地*权沿革状况方面出现了许多错误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