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疏属山

科普小知识2022-03-05 21:19:02
...

疏属山位于绥德县城区,海拔893m,两河相拥山,现为“名州文化旅游街区”中的一部分。

1、景区简介


疏属山

疏属山,位于绥德县城中心,方圆不足五里,高不过百米,像黄土高原众多的小山包一样,既不雄奇,也不俊秀,然而她却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深厚历史,蕴含着陕北文化的源流,荟萃了绥德文化的精华,承载着绥德历史的过去与未来……

疏属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传说,开天辟地后天上有十个太阳,百姓烧烤难耐,后羿开弓射日,在射掉第九个太阳后,剩下的那个急忙朝着西天的太阳宫跑去,后羿则紧追不舍。没多时辰,就追到西天边疏属山的山顶上来了,那个太阳眼见逃不脱了,慌忙钻进疏属山下躲藏起来。尧帝劝后羿说:“你已经为黎民百姓解了大难,这人世间还需有一个太阳来定岁月、分昼夜,就让那个太阳回天宫去将功折罪吧!”从此,这天上便留下了一个太阳,一直照耀至今。

“疏”字本意是“承接沿跟的向下分散扩大”,延接有“散、通、远”等意。“属”字乃是“管理历法、隶归于历法”延意“归于、隶归于某”。“疏属”为“散通远方隶归历法”。黄帝在陕北生活过是毋庸置疑的,他始创文字符号记录日、月运行规律现象,有历法成果后在“疏属山”散通疏远其成果使远方确认隶归于历法。这便可能是疏属山名的最初来源。

关于山名还有一种说法与大禹治水有关,据说当时大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最终疏通了九大河流,使其畅流入海。“疏”即疏导的办法,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的通过。陕北历史上最有名的无定河和大理河就在疏属山下交汇南流,疏属山可能就是当时大禹疏通河道的杰作。

2、历史追溯


疏属山

秦代,上郡为边塞防御匈奴的军事要地,故派秦皇子扶苏在此监军并设府于疏属山,扶苏含冤自刎后埋葬于此。

春秋战国时的地理名著《山海经》中记载过许多奇山异峰,但大多无据可查,而疏属山却能对号入座。《山海经·海内西经》云:“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意为黄帝将贰负绑缚在疏属山里。宋本《太平御览》中也讲述了这个故事:“汉宣帝上郡(今绥德)发盘石,石屋中得一人,跣踝被发,后缚,械一足,时人不识,乃载之于长安,帝问群臣,莫能知,刘子政曰:此乃贰负也!上大惊。”两部史书记载了同一个故事,足见疏属山历史的久远,也佐证了疏属山在华夏民族史上的历史印记。

疏属山是一座厚重的山,因为山顶上埋葬着中国第一位太子——扶苏。

据载,扶苏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事”,是位德、信、智、勇俱全的人才。因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持有*,被贬到上郡做蒙恬的监军。后人们还有一种说法是始皇为了培养接班人,让扶苏到边关重镇上郡去历练。期间,太子扶苏和蒙恬将军精诚团结,爱民如子,既保得边关安宁,又使上郡出现了“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繁荣景象。后因秦始皇出巡病重,随行的中车府令赵高,趁机勾结左丞相李斯及始皇幼子胡亥篡改诏书,废掉太子扶苏,立胡亥为太子,并以一纸伪诏逼死了公子扶苏。据说当年扶苏接到诏书后深信不疑,为父皇的绝情而悲愤痛绝,便来到城东南四里的卢家湾石崖下面对苍天泪如泉涌,呜咽哽塞,泣不成声,然后就一头碰死在石崖上。突然,石崖缝里竟流出一股泉水来,汩汩作响,似也在为其哀怨呜咽。因此人们便把此泉叫做“呜咽泉”,把此地也叫做“杀子谷”,卢家湾也改名叫呜咽泉村,人们把他的尸骨埋在绥德城最高的疏属山顶,让这位不幸太子的灵魂永留边关,鉴证忠奸。明嘉靖二十年以后,绥德人在疏属山修筑了扶苏祠堂,还把城中一条巷子命名为扶苏巷,以此来纪念这位屈死的德才兼备的长公子扶苏。历代文人在此多有挽诗题咏,向长眠在这里两千多年前的冤魂致悼。唐代诗人胡曾作《杀子谷》诗:“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戍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秦人恨李斯。”如今,走在疏属山上,仰望扶苏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句话便在耳边响起,忠与奸,善与恶,是非曲折全都可以放在这里衡量鉴别。

扶苏墓冢封土顶上的八角楼,是古城绥德的标志。人们常说:“看到八角楼,就到了绥德城。”关于八角楼的修建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驻守绥德的*军团长姜梅生,有一个小老婆多年不孕。姜梅生请城内名医刘汉喜给予治疗。刘汉喜迫于姜的权势,开方配药进行治疗。一年后,姜梅生的小老婆果然生下一子。姜梅生十分高兴,携重礼酬谢,刘汉喜不受。于是,姜便在扶苏墓冢封土顶上建起一座八角亭,并拟在亭内树碑,为刘汉喜歌功,为小老婆生子颂德。后因绥德红色烈火熊熊燃起,使其树碑的美梦破裂,只留下八角亭孤立于疏属山顶。

3、红色印记


疏属山

疏属山是一座红色的山。1923年,在李子洲等人的倡议下,陕西省第四师范学校成立,后更名为绥德师范。1924年李子洲在绥德师范建立了陕北的第一个中*团组织。之后逐步扩建为党支部、陕北特支、绥德地委,陕北特委。绥德汉李子洲也因此被*称为“陕北*的奠基人”。从绥德师范走出去的刘澜涛、马文瑞等近30位同学也都先后成为我国党、政、军的高级*。作为西北革命的策源地、陕北革命的活动中心,绥德师范曾经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组织、军事和群众基础。在解放战争时期,绥德作为延安的总后方,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新华分社,军工厂等支前单位,为延安革命根据地和中国革命培养了大量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绥德师范学校被称为“陕北红色堡垒”。

抗战爆发后,*军委在绥德城内设立警备区司令部,1939年10月,王震旅长率359旅驻扎疏属山,担任绥德、米脂、吴堡、清涧、佳县五县河防警备任务。因为指挥所居城内制高点,站在此处一望,南北西三川一览无余,城区大街小巷尽收眼底,是北拒大漠,东守河防的军事要地。驻防期间,王震将军指挥359旅多次击退日军进犯,取得了抗击*顽固派、保卫河防的重大胜利。王震同志在绥德的这段革命历史一直在绥德人民心中铭记。1973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重回故地,感慨良久,还有许多老革命、老专家及其后辈们经常来绥寻根觅踪,站在疏属山上缅怀革命历史,重温红色岁月。

1943年2月,受*委派,*从延安来到绥德任*绥德地委书记、兼绥德警备区和独立第一旅政治委员。驻扎在疏属山根底的九贞观内。他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组织开展大生产运动,培养和树立了陕甘宁边区的劳模典型刘玉厚。在抢救运动的极左思潮中,他审时度势,正确应对时局,保护了一大批革命志士,使绥德分区在抢救运动中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提出了“文化教育要为全区52万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目标,各种冬学、夜校、小学如雨后春笋,开创了分区教育新局面,组建了绥德群众剧团,创建了红色宣传的主阵地。2000年春夏之际,1944年在绥师宣传革命道理时与*同志结成革命伴侣的齐心老人重回绥德,对疏属山的一草一木依依不舍。

4、教育意义


疏属山

疏属山是一座教育之山。绥德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从秦汉开始,绥德就兴办私塾,唐设儒学,明初建试院,清设书院,民国年间创建师范学校,建国后设立院校……延续状态最好的当数创建于清雍正年间的雕山书院。古绥州历任官员,多次捐款办学,几经更换书院名称,倾心教育,造福百姓。

在中国,许多有名气的书院,都是“民办官助”,而雕山书院却是“官办民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道光4年(1842),江士松任知州时,将书院里里外外重新打理,改建大门,修筑宅房、讲堂,新建文昌阁,从而使雕山书院进入鼎盛时期。江公当年以其宽阔胸怀,将满腔热忱倾注于笔端,在疏属山下镌刻了“天下名州”四个隶体大字,苍劲挺拔,酣畅淋漓,充分表达了他对绥德的赞美和一往情深,也大大提升了绥德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光绪28年(1902),知州孔繁朴将雕山书院改建为中学堂。期间,陕北知名人士李鼎铭受聘于此任教,杜斌丞先生曾在此就读。1923年,陕西第四师范学校在此成立。著名作家柳青,爱国女杰杜岚,外交家安致远和以刘森民为代表的大批艺术家,在不同的岗位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解放后,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及教学工作,绥德师范创建以来,为国家特别是陕北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被誉为“革命堡垒,人才摇篮。”

新世纪伊始,绥师迁址于县城东门滩后,原校址上又办起绥德实验中学。作为绥德教育的发源地,这座延续了近三百年的一方独具特色的革命摇篮,一方老祖宗用血汗筑起的精神家园,将继续传承优秀文化,培养现代人才,为绥德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5、文化意义


疏属山

疏属山是一座文化之山。古城绥德依山而建,留存下来许多文物古迹。古城有四座城门,在疏属山上建有东门和北门,西门建在山脚下。东门和西门被历史的岁月抹去,永乐门(北门)依然矗立在北部的半山腰上,折射出当年绥德城的雄姿和风采。

据《绥德州志》记载,绥德古城内牌坊建筑原有10多座,诸如旌善房、贞节坊等,现仅存疏属山与钟楼山连接处的东门焉贞节坊一座牌坊,正上方有“龙章褒异”四个大字。该牌坊是清雍正十年(1732年),明一代名臣马汝骥的后人湖广汉阳府知府马于乾(绥德籍)及妻子张氏修建,其精巧的工艺,精致的结构堪称陕北石牌坊之典范。

过了东门焉的贞洁坊,便是绥德的文庙与学宫,这里曾是尊孔读经之所。如今学宫仅余尊经阁和阁东3孔厢窑,文庙只剩照壁1座。尊经阁造型精巧,阁下3孔砖面石拱窑,窑的四角伸出上翘,如鸟喙高昂,窑上阁楼四面皆为雕花门窗,屋脊高隆,南北单檐,东西为重檐。照壁由砖砌成,壁中嵌石雕“五龙壁”一块。五龙壁雕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9),主壁高3米,宽3米,布局阴阳对称镂空,双面均饰以五条体态各异的彩龙盘绕戏珠于茫茫云海之间。五龙寓意曾生活在黄土高原与中原大地上的黄、玄、喾、尧、舜五帝。1998年照壁被搬迁到扶苏墓区,成为了扶苏墓冢前一道精巧别致的石雕屏风,前来参观者无不为之赞叹。

从文庙出来,继续向前,上一小坡,便可见到一口大定钟。大定钟以其体积高大,声音厚重洪亮,所铸年代久远为全县古钟之最。此钟为近代大定二十年(1180年)所铸,钟高2米,直径1.8米,重1.5吨。钟楼台基为正六边形块石所砌,六柱木梁架结构,古朴典雅,亭亭玉立。大定钟古代用作报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此钟为敌人飞机来轰炸时作警报敲击,四十里之内,清晰可辨。定钟雄踞于疏属山之东,虽经数百年风风雨雨,雄姿如故。

创建于1925年的“子洲图书馆”位于疏属山坡底,作为绥德师范的延伸和补充,为宣传革命真理、播洒革命火种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至今保存的《解放日报》、《大众报》、《新华日报》、《晋绥日报》已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珍贵史料。如今的老*阅览室、少儿阅览室、报刊书库等文化主阵地仍在发挥着弘扬主旋律的主体作用。

上世纪80年代,疏属山又建起了“汉画像石展览馆”,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亲笔为展馆题写了“贞石今留汉文化,精雕长忆古工师”的经典楹联。绥德“汉画像石展览馆”的收藏始于1952年王德元墓的发掘,至今60多年来,绥德共出土了汉画像石500多块,其中200多块先后调往北京、西安,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和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处收藏。目前,绥德县博物馆收藏的汉画像石共计300多块,占到陕北各县出土的画像石总数的80%以上。农耕嘉禾、放牧游猎、迎宾觐见、庖厨宴饮、乐舞百戏、珍禽异兽、神灵祥云等一幅幅精美的画像石俨然就是一部活的历史巨著。如果将它们连接起来,就会组成一幅汉代陕北乃至北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的宏伟画卷。突出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艺术欣赏价值,尤其是雕刻艺术,在全国享有盛名,为陕西省唯一的一所汉画像石专题馆。

6、古宅建构

如果说座落在疏属山顶的“绥德汉画像石馆”可以让人们很好地了解汉代陕北社会的话,那么散落在疏属山阳坡及山脚下的座座古宅,便也如活化石般可以让人一览古城绥德的面貌。

这些古宅大院的规模大小不等,风格各异,其中以花墙院最为典型。花墙院是绥德薛家峁人张璨的宅居,张璨因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而功高盖世。

据传,花墙院是乾隆皇帝御批库银四千两为张璨修建的。整座宅院为砖木结构,“目”字形三进四合斗院,整院形成长方形的大宅院,从下院至上院呈步步高的趋势,主体建筑皆为陕北式窑洞。女儿墙上砖雕龙凤祥云,牡丹荷花的脊兽高挺,随窑洞的曲直联结,更显气势恢宏,跌宕起伏,具有皇家王侯宫廷建筑的风格。同样规模的还有高家大院。在绥德古城,高家曾是书香门第、忠烈满门、乐善好施的大户人家。高家大院共有三处,均座落在疏属山南坡上。高维岳大院错落有致、古朴典雅;高维华大院布局简洁,宽敞大气;高维岱大院小巧玲珑,深藏不露。

当然最常见的则是标准的四合院:三五孔不等的正窑,以及两厢房倒座厅房。座落在疏属山脚下兴隆巷口,修建于光绪年间的李子洲故居便是这样的四合院。这些老宅无论规模大小,都足以反映出绥德城往日的繁华和富庶,以及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

仰望疏属山,在不经意间又会发现,除大小不等的座座古宅老窑散落在疏属山上之外,在疏属山的怀抱里,则是绥德历代衙门的所在地。如今的县*也在此处办公,历代的官员和如今的公仆,都在疏属山的护佑中和监视之下为绥德人民谋福祉。

如果说,绥德是陕北文化的浓缩之地,那么,疏属山便是绥德文化的浓缩之地。疏属山,虽不巍峨俊秀,但却荟萃了如此之多的人文历史,试问在陕北还有哪座山可与之相媲美?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为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着力显现深厚的陕北文化底蕴,全力打造陕北黄土文化的传承传播基地,绥德县委县*果断决策,制定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宏伟蓝图,着力打造绥德的旅游品牌。自然而然,疏属山文化旅游景区的挖掘与开发便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县委、县*确定在疏属山上修建革命历史纪念馆,扶苏文化园,扩建汉画像石馆,让疏属山这座历史人文名山为绥德旅游文化大发展鸣锣开道。

如今疏属山上的“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已建成投入试运营,对上山的主干道进行了重新改造,扶苏文化园和汉画像石馆的扩建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疏属山,作为一座华夏民族的神奇之山,中国历史的红色之山,陕北教育的传承之山,绥德文化的浓缩之山,必将在现代绥德汉的打造下,焕发出时代的光芒。站在疏属山上,不仅能感受到绥德深重光辉的过去,更能领悟到绥德灿烂精彩的现在和未来……

7、《山海经》传说


疏属山

疏属山的由来更早,有关它的最早文字记载,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类史书《山海经·海内西经》云:“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接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这段话就告诉人们,远古时代黄帝部落曾经就活动在陕北绥德一带,有个大逆不道的神“贰负”与他的臣下“危”联合杀死了窫窳,黄帝就将他绑缚在疏属山里的树上,惩罚他。

宋本《太平御览》中讲述了一个故事,说在上郡挖掘出一座地下石室,里面有个反缚盗械之人,书曰:“汉宣帝使人上郡,发盘石,石屋中得一人,跣踝被发,后缚,械一足,时人不识,乃载之于长安,帝问群臣,莫能知,刘子政(刘向,当时朝廷的谏议大夫)曰:此乃贰负也!上大惊”。最后,宣帝问他原由,刘向就说出了《山海经》中的记载,宣帝听后大为惊叹,从此,众臣与天下学者就更加看重《山海经》了。

从汉代的这个事件,印证了《山海经》对绥德疏属山的记载,反映出历代文字描述的连贯性,也说明了疏属山不是一般的山。远古人类在部落进化的过程中,《山海经》记载了当时的各种地理、博物、故事、巫术、神话等,内容极为丰富,自古被世人号称为奇书,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比如:盘古开天、三皇五帝、炎黄之战、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

许多耳熟能详的远古神话故事都是出自此书。而对于绥德的一座山有文字记录的,这应该是最早的了,它与现代出土的文物遗迹相互呼应和印证,可以看出,在远古华夏文明起源的时期,绥德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其历史文化神奇而源远流长。

8、景区分布

疏属山文化旅游景区

疏属山文化旅游景区位于绥德县城,海拔893m,两河相拥山。秦代,上郡为边塞防御匈奴的军事要地,故派秦皇子扶苏在此监军并设府于疏属山,扶苏含冤自刎后埋葬于此,解放战争时期,绥德警备区司令部设置于疏属山上,成为指挥作战的战略中心,山上有秦皇子扶苏墓及扶苏祠、汉画像石馆、绥德警备区司令部旧址,山脚下有李子洲故居、绥德地委旧址、子洲图书馆,四周散布着独具特色的窑洞四合院,明显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开发的理想之地。

绥德县名州文化旅游街区“高家大院”

高家大院位于绥德古城核心景区疏属山,是绥德最具代表性的古宅大院。高家大院为二进二院“日”字形四合头院,共有三处,下院、中院、上院依次从西向东,因地形变化而巧妙布局,科学安排,呈三级台阶,三进三升,虽不在同一中轴线上,却有“连升三级”的美好寓意。是绥德城光绪年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钦加三品衔在任候造道、前任山西辽州知州、光绪版《绥德州志》总撰高维岳的宅院。李子洲在四师创建党团组织后,为了工作的便利和保密性,租赁了高家祠堂,明为四师教员的宿舍,实为党组织的活动地,先后在这里住过的有李子洲、田伯英、蔡南轩、徐梦周、何寓础、赵绍西、雷五斋等党、团负责人。由于党组织的很多重要会议和活动决策都是在高家祠堂进行的,党团员频繁活动于此,所以高家祠堂在当时被党内同志亲切地称为“苏联大使馆”。

绥德县名州文化旅游街区“文庙与学宫”

文庙与学宫连为一体,位于绥德古城绥德古城核心景区嵯峨山,坐北向南,建于金承安五年(1200),明、清两代几经增修、重建,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时,其建筑平面为一长方形(南北长),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

文庙有前、中、后3座院落。前院东西方各有木栅栏门1座,西门额书“德配天地”4字,门前有下马碑;东门额书“道冠古今”4字。院南面为照壁,北面是棂星门。入棂星门为中院,院内有泮池,东建名宦祠3间、忠孝祠2间,西建乡贤祠3间、陈设亭2间;北面是戟门,戟门东有仪门,西有礼门。入戟门为后院,院内正面是大成殿,殿前有月台,台前有甬道,大殿两侧建东西庑各7间。学宫大门在文庙前院西栅栏门外,面向南。入门北进再折向东,至大成殿后见儒学仪门。

入仪门正面有明伦堂5间,西有斋房3间,东北有崇圣祠1所。明伦堂后是敬一亭3间。亭后正面是尊经阁,阁下是正窑3孔,阁东有厢窑3孔,阁西有厢房5间。文庙现仅余照壁1座,学宫仅余尊经阁和阁东3孔厢窑。照壁由砖砌成,上有檐,壁中嵌石雕“五龙壁”一块,上雕五龙戏珠图案,雕工精细,神态活现,是绥德雕刻艺术之精品。尊经阁的造型较精巧,阁下是3孔砖面石拱窑,窑的四角伸出上翘,如鸟喙高昂。窑上阁楼四面皆为雕花门窗,屋脊高隆,南北单檐,东西为重檐。文庙和学宫一直是尊孔读经之所,从民国年间开始开办为学校,现为县聋哑学校校址。

上一篇:顺德

下一篇:化州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