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息县

科普小知识2021-11-28 21:45:27
...

息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上游,属信阳市管辖的县级地区,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第一个以“县”命名的地方,素有“天下第一县”之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分封赐土,羽达建息国至今,已历数3000多年。息县辖6镇14乡1个管理区、336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2000年年底,全县总人口为77万。

1、区域概况

息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隶属信阳市。全县辖21个乡镇(办事处)、1个产业集聚区、1个商务中心区,共有320个行政村、4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892平方公里。2017年底,全县总人口113万。息县气候湿润、风景秀丽,淮河过境75.4公里,河之南葱翠秀丽,河之北坦荡宽广,自古以来土沃田良、物产丰饶。息县有三千多年的建县历史。公元前1046年始封息侯国,公元前682年在华夏大地上首次设县,古今相延不易“息”名、不改县治,堪称“郡县制”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华第一县”。境内有息国故城、赖国故城、秦楼等遗址,息氏、赖氏、白氏均发源于此。历史名人有“三年不语”的息夫人、“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清廉刚直的明代尚书李若星等。2009年,在境内发现距今3500年历史的商代独木舟,现存放于信阳市博物馆。

息县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战争年代,息县儿女积极投身革命事业,涌现出红色战士王遵义、铁血英雄何万镒、虎穴英豪隐剑、独臂战将廖政国、投笔从戎黎原将军等一大批革命志士。1947年,刘邓大军在息县抢渡淮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留下了“将军试水”的佳话。

息县是一片物华天宝的息壤宝地。全县有可耕地196.5万亩,淮北小麦茁壮,淮南稻谷飘香,素有“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饭一半馍”的美誉。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40万亩,其中优质弱筋小麦种植面积20万亩,粮食产量近20亿斤,连续九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这里出产的香稻丸圆如珍珠、香气馥郁,为历代贡米。地理标志产品息半夏疗效卓绝、为人称道,堪称同类药材中的瑰宝。

息县是一座宜居宜业的生态美城。息县城南有濮公山、淮河和桃花岛,东有澺河,西有清水河,中有龙湖和凤湖,具有“一山一岛两湖三水”环绕的地理格局。目前,城区形成了“七纵八横一环”的路网框架,濮公山风景区、龙湖公园、森林公园正加速推进,城市风貌日趋靓丽。

息县是一方蓄势待发的发展热土。息县地处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群和武汉都市圈的三角核心带,境内G106、G230和S336、S337纵横交错,宁西铁路横穿东西,大广高速纵贯南北,随着淮河息县闾河口港区、息邢高速、安罗高速、濮潢铁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的规划实施,息县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近年来,息县县委、县*立足县情实际,抢抓发展机遇,明确了“生态主食、膳待国人”的发展使命,大力实施中国生态主食厨房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从“田间到舌尖”的绿色食品主导产业,把息县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目前,以营养主食、休闲食品、生态饮品三大系列为主的美食产业蓄势崛起,初步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从研发到检测、从流通到消费的全产业链。

2、经济情况

2003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9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1416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3.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2亿元。城镇居民职工人均收入4626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93元。

工业经济

息县工业发展迅速,拥有总控制面积6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全县重点工业企业总资产10.35亿元。已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建材、造纸、化工、麻纺、饲料、酿酒七大产业为龙头,以化肥、纸浆、棉纱、电机、石灰、微粉、香米贡酒、饲料9个产品为拳头的工业生产体系。产品逐步打入国际市场。金伦纸业集团是河南省最大商品浆生产企业,金旺化工集团在全国小氮肥企业排名前20位。香米贡酒、千真酒系列荣获巴黎世界名酒评选会金奖、国家“紫微杯”奖和河南省“黄河杯”奖。金濮建材集团是全省水泥百强企业,金达纺织集团生产的棉纱畅销全国各地。工业经济综合指数居全市首位。


息县

农业经济

全县有耕地面积19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约2亩。粮食总产量达到4.5亿公斤,是河南省商品粮基地和黄淮河平原农业开发县,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作物有小麦、水稻、大豆、花生、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红麻、棉花、油菜、芝麻等。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比重较大,主产肉牛、瘦肉猪、山羊、绵羊、家禽等,肉类年总产量4.3万吨。全县林网面积达126万亩,是河南省造林绿化“十佳县”,全国平原造林绿化“百佳县”。农业经济总收入19.32亿元。

商贸投资

现有各类商业经营网点3878个,从业人员11977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95亿元,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6.8亿元。2003年累计吸引投资总额3.4亿元,其中外资1.2亿元。注册非公有制企业17937家,固定资产6.95亿元,完成产值55.7亿元,利税5.5亿元。

3、历史沿革

息县辖3个镇、19个乡:城关镇、包信镇、夏庄镇、城郊乡、孙庙乡、路口乡、彭店乡、杨店乡、张陶乡、东岳乡、小茴店乡、白土店乡、岗李店乡、项店乡、长陵乡、临河乡、陈棚乡、关店乡、李堂乡、八里岔乡、曹黄林乡、许店乡。2000年,息县辖6个镇、16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70280人,其中:城关镇50585人、包信镇45398人、夏庄镇32594人、东岳镇42906人、项店镇40838人、小茴店镇54238人、城郊乡44408人、孙庙乡31982人、路口乡36233人、彭店乡31225人、杨店乡38857人、张陶乡39576人、白土店乡36094人、岗李店乡40155人、长陵乡22331人、陈棚乡20823人、临河乡31936人、关店乡45720人、许店乡18890人、曹黄林乡16339人、八里岔乡21563人、李堂乡20933人、地矿局虚拟镇6656人。

2005年,息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许店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曹黄林乡管辖,曹黄林乡*驻地不变;撤销李堂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八里岔乡管辖,八里岔乡*驻地不变。截至2005年12月31日,息县辖6个镇、14个乡:城关镇、包信镇、夏庄镇、东岳镇、小茴店镇、项店镇;城郊乡、孙庙乡、路口乡、张陶乡、彭店乡、杨店乡、白土店乡、岗李店乡、长陵乡、陈棚乡、临河乡、关店乡、曹黄林乡、八里岔乡。

4、基础设施

境内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106国道、西宁铁路和建设中的阿深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村村通油路工程正在抓紧实施,现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42公里。全县程控电话装机5.3万余门,所有乡村全部实现电话程控化。移动用户已达到1.5万户。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完成旧城改造18万平方米,新建城区12.5万平方米,城乡居住条件普遍改善,城镇人均住房16.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14.5平方米,城区园林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占城市面积28%。电力供应充足,是全市唯一拥有两座110千伏变电站的县区。

5、科教文卫

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906人。其中高级职称390人,中级职称2474人,初级职称8042人,到2003年底,共建立民办科研开发机构5个,实施科技项目56项,开发科技新产品18项,申请专利26项,有48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8%。建有较现代的图书、文化设施,闭路电视已能覆盖全县所有乡村,拥有县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各一座。有8个文学艺术协会,拥有会员300多人。各类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报刊上发表并获奖。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01所,在校学生19.5万人,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7%,“两基”巩固率小学达100%,初中97.5%。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29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310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25.3人,每万人拥有床位4.1张。医疗设备先进。

6、名优特产

息县的物产丰富,名优特产甚多。主要有香稻丸、息半夏、息石灰、生猪、黄牛、红麻等,矿产资源中石灰岩、黄沙储量丰富。红麻以拉力强、纤维长、色泽白、质地柔软、吸潮性好著称,种植面积大,产量名列全国县级榜首,生猪色鲜味美好,肉质嫩,瘦肉率高,在港澳市场久享盛誉。息县香稻丸圆如珍珠,色泽光亮,香气馥郁,畅销中外。香米贡酒荣获巴


息县香稻丸

黎世界名酒评选金奖、国家“紫薇杯”奖和河南省“黄河杯”奖,是河南省十大名酒之一。息县石灰素以息灰著称,长期占有豫、鄂、皖三省市场。息县半夏以个大、色好、粉足、体重、疗效高等特点,驰名海内外,是国家重点出口中药之一。

7、风俗文化

方言

息县位于黄淮流域南缘,方言属北方方言,同时融入部分吴楚方言成分。总体上息县方言是北方方言中江淮次方言的一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对外交流,普通话逐渐普及,在公务、商务,汇演过程中,普通话得到广泛使用。

人文景观

濮公山位于淮河南岸,被宋朝诗人苏东坡誉为“东南第一峰”。境内有古息国故城遗址、秦楼遗址、赖国故城遗址等数十处省、地、县文物保护单位。古息州州衙谯楼始建成于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高9米,面积414.5平方米,全楼三楹,回廊四面,丹青栋绿、琉瓦映石,蔚为壮观。


濮公山

进入二十一世纪,开放的息县到处生机勃发,经济社会发展一日千里。息县县委、县*正团结和带领全县百万人民努力打造和谐的息县。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下,储备了一大批对息县经济社会发展极具战略意义的项目。

8、著名人物

马援(前14—公元49年),汉族。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

息夫人——春秋时期,息国(今息县)夫人,贤良淑德,深受后世景仰。


息夫人

李若星——息县人,明末大臣,历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两湖、川、云、贵五省总督之职

顿福之(1832—1873),字子元,号祉缘,别号祗园,息县城关人。福之自幼勤学,才华出众,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举进士而后钦典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咸丰九年,加授京都国史馆修撰,并于故里立“太史第”直匾一方,故称“太史公”。后在礼部监习领尚书衔。

于文彬(1916年10月----1938年2月)——又名余士珍,息县临河店人。曾组织“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使部队屡建战功,发展成为冀鲁边抗日武装的主要力量,为开辟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周柱臣(1885---1970),学名鼎立,曾用名肇溪,字柱丞,息县城关人。?1893年,周入私塾读书,1904年入县立高等学堂,1908年入师范传习所,加入同盟会。1909年,开办织染实业公司

廖政国(1913—1972)河南省息县人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杨金山(中将)——息县人,现任*军区司令员

陈希成(1941—),息县包信乡陈庄村人1979年9月,任坦克第十一师师长

张铭(1920—),原名张克明,张陶乡小张庄人任重庆警备区副政委、党委委员

隐剑(1909—),原名殷维垣,字仲筑,息县人,祖居包信镇东殷寨1959年,任航空兵部副司令员

赵浩生——息县人,美国赵氏公司董事长,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柳兰芳(1935),息县城关人。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演员,*河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四届、五届省政协委员。

廖进平(1920),原名廖金焕,化名张进、廖进,东岳乡秦围孜村廖庄人。1931年,廖在本村读私塾。1939年8月,参加新四军。1940年3月,加入中国*。6月,调孝感县大队一中队任指导

张铭(1920),原名张克明,张陶乡小张庄人。1938年6月,参加息县抗敌训练班受训。不久,到竹沟参加新四军留守处教导队受训。在此期间,加入民先队。10月,编入新四军游击支队。

周孟策(?1943),又名周殿军,包信人。1927年,加入中国*。1928年秋,任*息县县委书记。1929年秋,县委改组为特别区委,周任区委委员。

谷正芳(1907---1938),字兰华,又名方玉,出身于包信乡谷楼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仅上学四年,参加过反贪官污吏、反苛捐杂税、反军阀压迫的农*动,后成为包信红枪会的首领。

刘英才(1915),关店人。1930年参加革命,任儿童团大队长。是年,加入共青团,任共青团临河区委委员、共青团息县县委委员。1931年2月,调苏区学习。9月,回息县任团县委书记

黎原(1917---2008),原名关俊彦,息县关店人。*第九、十、十一届*候补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孟瑾(1919—1979),原名孟宪文,息县城关人。1938年10月,参加八路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5月,加入中国*。9月,任前线剧社指导员。1943年,任三纵队十二旅五团政治处宣传干事。1945年8月,任团政治处总支书记。1946年,参加大同战役。

周达吾(1907—1929),原名周世昌,字达吾,息县城郊乡三里井村何庄人。1926年,在开封一中上学时加入中国*。同年12月,受党组织派遣,从开封回息县,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年底,与中*员王鸿业(字静辉,息县新里人,今属淮滨县,黄埔军校四期学员)、谷正芳(字兰华)、殷仲筑、陆永昌在县城墙东北角炮楼召开党员会议,建立*息县第一个党小组。根据分工,周在县城开展工运工作。1927年5月,在县城禹王宫组织建立息县木匠工会,发展会员30多人。是年秋,任*息县县委委员。1928年3月。周达吾在潢川一带活动。5月,回息县参加县委组织的周荒坡暴动,攻打陆军十二军设在黄湖店的烟税局。

夏述唐(1888—1920),原名夏鸿逵,又名绍虞,字述唐,息县白土店乡夏寨人。述唐自幼聪慧,听邻塾儿童读书,仿诵,不遗只字,塾师奇之。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入县立小学,曾立下:“大丈夫当奔走四方,为国家服务”之志。1906年,步行至开封考入陆军小学。后以成绩最优升保定军官学校速成班学习。毕业时,考取公费留日,入日本士官学校骑兵科学习。其间,加入同盟会,为孙中山所倚重。

上一篇:张清海

下一篇:获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