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灾减灾日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引。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韵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1、节日简介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2、节日由来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
3、设立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防灾减灾日
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4、设立目的
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如日本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为“防灾周”;韩国*自1994年起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防灾日”;印度洋海啸以后,泰国和马来西亚将每年的12月26日确定为“国家防灾日”;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6级地震后,巴基斯坦*将每年10月8日定为“地震纪念日”等。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中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中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009年5月12日是国家首个“防灾减灾日”。国家减灾委对组织开展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进行了研究,对各地、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提出了要求,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一是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专题活动。宣传周期间,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专题活动。通过组织防灾减灾演练、主题班会、板报宣传、观看防灾减灾影视作品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主题活动,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素养。
二是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教育活动。针对本地本部门主要灾害风险,立足群众广泛参与,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和群众介绍灾害基本知识、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和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演练。针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卫生防疫、自救互救、转移安置等内容,针对特定人群,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防灾减灾演练。针对消防安全、生产安全、医疗救护等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技能练兵活动。
四是开展“防灾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宣传周期间,各类媒体集中开展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活动。通过开设专栏、专题,播出有关专题片和影视节目,报道各地活动开展情况、防灾减灾措施经验以及取得的成绩,宣传防灾减灾政策法规,营造防灾减灾舆论氛围。
5、主题活动
2010年主题
2010年5月12日,我们将迎来全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而2010年的主题是:“减灾从社区做起”。
“减灾从社区做起”的意义:
防灾减灾离不开群众参与。将2010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定为“减灾从社区做起”,意义即在于此。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群众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减灾从社区做起,以社区为平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可以有效整合各类基层减灾资源,落实各项减灾措施,增强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在这方面,也是地震多发国家的日本,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日本“防灾日”实练,成效显著
为纪念关东大地震,唤醒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日本确定每年9月1日为“防灾日”。每到这一天,各地都要组织防灾训练,大大小小的消防单位或在购物中心的广场,或在公园空地搭起帐篷,里面放置模拟火灾和地震现场的设备,外面摆出一排灭火器。身手敏捷的消防员爬到一根细细的长竿顶上,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带领市民体验灾害来临时的情景。同时,上班族和学生这一天都要放假。家长会带着小孩去钻一下模拟火灾的“浓烟走廊”、感受“8级地震”的剧烈晃动,或者排队学爬云梯,防灾训练演习就像逛游乐园一样新鲜有趣。*和地方*则更是责无旁贷。
有备才能无患,防灾胜于救灾。正是因为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防灾救灾程序,防灾避灾意识深入人心,2008年6月14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7.2级大地震的强度尽管与阪神大地震相当,却仅造成数十人死亡和上百人受伤。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是加固建筑、正确逃生共同创造的奇迹。
由此足见,“减灾从社区做起”绝不是一句空话。关键在于,警醒、帮助和鼓励、支持群众做好日常防灾准备,并不遗余力建设一个“耐灾”型特别是“耐震”型社会来抵御天灾。为此,需要做好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开展应急演练活动、组织排查灾害风险隐患等一系列工作。更重要的是,应将灾害预防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从城建、行政、经济等各方面共同努力,不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确保紧急救援避险物资的必要配备,以及综合减灾基础设施的极大完善。
全国防灾减灾日的意义
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
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
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
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2011年主题
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1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
国减电〔20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国家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2011年5月12日是中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为做好2011年“防灾减灾日”的各项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紧紧围绕“防灾减灾日”主题开展工作
2011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防灾减灾从我做起”。减轻灾害损失,避免人身伤害,关键是要调动公众参与防灾减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主题,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动员每个公民关注身边的各类灾害风险,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提高自救、互救技能。
二、组织倡导公众开展“四个一”活动
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倡导每个公民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与他人分享一次避险经历和避险经验,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积极为公众开展“四个一”活动提供条件,推进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减灾办)将组织开展为期3个月的全民防灾减灾征文活动,鼓励公民讲述避险经历,分享避险自救感受和避险忠告。
三、大力开展全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方力量、各种资源,采取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相对集中时间,组织开展全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要结合当地灾害风险隐患等特点,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优势,推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让每个公民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掌握避险自救技能。
四、扎实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
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涉灾相关部门要结合工作部署,组织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要重点对居民住房和学校、医院、工厂等各类公共场所的灾害风险隐患进行排查治理。要动员和鼓励群众参与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提高全社会的应对灾害风险能力。
五、积极组织群众开展防灾减灾演练
每年5月12日当天,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结合本地灾害风险、灾害特点,按照预案开展一次防灾减灾演练活动。演练活动要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声势,扩大影响。玉树、舟曲、盈江等灾区要结合灾后重建工作,组织开展慰问受灾群众活动。
请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对2011年“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的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于5月30日前将总结报告报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2012年主题
2012年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减轻灾害损失,避免人身伤害,关键是要调动师生参与防灾减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市(区)教育局、各高校、厅属有关单位要紧紧围绕主题,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班(团、队)会、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等载体,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开设专题专栏等途径,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教工作,动员每名师生关注身边的灾害风险,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增强防灾减灾意识。要倡导和组织师生开展“四个一”活动(阅读一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或者听一堂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分享一次避险经历、开展一次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2013年主题
2013年5月12日是中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为期一周的防灾减灾宣传周6日正式启动。国家减灾委员会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以“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为主题,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据了解,2013在5月6日至12日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北京将举办城市暴雨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湖北将在十堰市举办10万人参加的大型地震应急演练活动。此外,安徽、山东、广西、*等地也将组织开展应急救灾演练,帮助居民熟悉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路径等。
国家减灾委要求各地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基地、重特大自然灾害遗址和有关纪念馆、体验馆的宣传教育和警示作用,通过组织“体验式、参与式”防灾减灾活动,向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农民工、工矿企业职工等普及逃生避险基本技能,提升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同时,国家减灾委要求,各地要深入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关口前移、主动防范,重点做好城市地铁、火车站、大型商场、影剧院、集市等人口密集场所以及学校、医院、居民区、*机关、工矿企业、城市地下管网等重点部位的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治理措施、消除隐患。
2014年主题
2014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城镇化与减灾”,5月10日至16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国家减灾委员会发出通知,要求
一、突出城镇化与减灾主题,扎实开展防灾减灾活动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城镇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基础设施承载负荷不断加大,各类灾害风险明显增多,城市安全设防问题日益突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城镇化与减灾”这一主题,充分认识城镇化给防灾减灾工作带来的新挑战,通过开展一系列防灾减灾活动,推动防灾减灾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应对气候变化相适应,加强城市防洪排涝、抗震、消防等设施和灾害监测预警、救援救助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灾害设防标准,切实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技能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部门、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联合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以城乡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业等为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网络以及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发挥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重特大自然灾害遗址和有关纪念馆的宣传教育和警示作用,向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工矿企业职工等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基本技能,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三、加强灾害风险评估,深入推进隐患排查治理
要结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深入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评估,指导居民绘制社区灾害风险地图,梳理社区安全隐患清单,明确治理方案和时间进度。要结合区域或行业灾害风险特点,针对各类易发灾害可能带来的威胁,重点做好城市地铁、机场、火车站、地下管网、燃气管道、隧道桥梁、学校、医院、大型商场、集市等重点部位隐患排查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治,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四、修订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演练
要针对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防灾减灾应急预案,重点针对城市内涝、台风、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等灾害以及煤气泄漏、火灾事故等,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活动,进一步强化综合防御防范措施,规范应急处置程序,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责任明确到人、落实到位。地震重点危险区所在地*要做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组织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加强地震应对防范准备工作。
社区标准
一、基本条件
社区居民对社区综合减灾状况满意率大于70%。
社区近3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
二、基本要素
(一)综合减灾工作组织与管理机制完善。成立了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机制。负责开展以下工作:
全面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运行、评估与改进工作。
组织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地图。
组织编制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开展防灾减灾演练。
组织制定符合社区条件、体现社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综合减灾目标和计划。
调动社区内各种资源,确保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资源的投入,共同参与社区综合减灾教育宣传活动,提升居民防灾减灾意识。
组织社区开展综合减灾绩效评审。
(二)开展灾害风险评估
采用居民参与的方式,开展社区内各种灾害风险排查工作。
明确社区老年人、小孩、孕妇、病患者、伤残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分布,针对风险落实了对口帮扶救助人员和措施。
积极鼓励居民参与编制并知晓社区灾害风险地图。
(三)制定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
预案明确在社区设灾害信息员,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日常监测工作,建立健全了监测制度,灾害风险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理的措施落实。
预案明确了特定手段和方法,能及时准确向社区居民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预案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应急队伍责任人的联系方式,有针对社区弱势群体的对应救助措施。
预案中有社区综合避难图,明确了灾害风险隐患点(带),应急避难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脆弱人群临时安置避险位置、消防和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演练包括组织指挥、灾害隐患排查、灾害预警及信息传递、灾害自救和互救逃生、转移安置、灾情上报等内容。能及时分析总结演练经验和问题,不断完善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
(四)经常开展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
以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为契机,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利用现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图书馆、学校、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等),设置防灾减灾专栏、张贴有关宣传材料、设置安全提示牌等,开展日常性的居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经常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
定期邀请有关专家、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对社区管理人员和居民进行防灾减灾培训,适时开展社区间减灾工作经验交流。
每年印制分发社区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材料。
(五)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较为齐全
通过新建、加固或确认等方式,建立社区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明确避难场所位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等信息。
在避难场所、关键路口等,设置醒目的安全应急标志或指示牌,引导居民快速找到避难所。
避难场所标有明确的救助、安置、医疗等功能分区。
社区备有必要的应急物资,包括救援工具(如铁锹、担架、灭火器等)、通讯设备(如喇叭、对讲机等)、照明工具(如手电筒、应急灯等),应急药品和生活类物资(如棉衣被、食品、饮用水等)。
居民家庭配有针对社区特点的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如逃生绳、收音机、手电筒、哨子、灭火器、常用药品等。
(六)居民减灾意识与避灾自救技能提升
居民清楚社区内各类灾害风险及其分布,知晓本社区的避难场所及行走路线。
居民掌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包括在不同场合(家里、室外、学校等)、不同灾害(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灾害、火灾等)发生后,懂得如何逃生自救、互帮互救等基本技能。
居民积极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防灾减灾活动。
(七)广泛开展社区减灾动员与减灾参与活动
社区建立了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承担社区综合减灾建设的有关工作,如宣传、教育、义务培训等,配备了必要的装备,并定期开展训练。
社区内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主动参与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宣传教育与演练等社区减灾活动,在做好安全生产的同时,经常对企业员工特别是外来员工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等。
社区内学校在日常教育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能力,能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为居民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教育。
社区内的医院能积极承担有关医护工作,关注社区脆弱人群,提高社区救护能力。
社区内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吸收各方资源,积极参与社区综合减灾工作。
(八)管理考核制度健全
社区建立综合减灾绩效考核工作制度,有相关人员日常管理、防灾减灾设施维护管理等制度措施。
社区定期对隐患监测、应急救助预案、脆弱人群应急应对等各项工作进行检查。
社区定期对综合减灾工作开展考核,对不足之处有具体改进措施。
(九)档案管理规范
社区建立了包括文字、照片等档案信息在内的规范齐全、方便查阅的综合减灾档案。
(十)社区综合减灾特色鲜明
在社区减灾工作部署、动员过程中,具有有效调动居民和单位参与的方式方法。
在社区综合减灾工作中,有独到的做法或经验,如利用本土知识和工具,进行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有行之有效的做好外来人口减灾教育的方式方法等。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日常综合减灾工作,如建立社区网站、社区网络等。
社区引入了风险分担机制,倡导居民开展社区各类灾害保险工作等。
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中具有地方特色。
三、《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评分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定标准
满分分值
考核分数
1.组织管理机制
(10分)
1.1社区减灾领导机构(2分)
社区综合减灾运行、评估与改进领导机构健全(2分)
1.2社区减灾执行机构(3分)
社区有专门的风险评估、宣传教育、灾害预警、灾害巡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医疗救护、灾情上报等工作小组(3分)
1.3社区减灾工作制度(3分)
(1)领导工作制度(1分)
(2)执行工作制度(2分)
1.4减灾资金投入(2分)
(1)较为固定的综合减灾社区资金来源,有筹措、使用、监督等管理措施(1分)
(2)已经获取资金支持的社区综合减灾项目(1分)
2.灾害风险评估(15分)
2.1灾害危险隐患清单(4分)
(1)有针对地质地震、气象水文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各种自然灾害隐患的清单(1分)
(2)有针对公共卫生隐患的清单(1分)
(3)有社区内各种交通、治安、社会安全隐患的清单(1分)
(4)有社区内潜在的供电、供水、供气、通讯或农业生产等各类生产事故的隐患(1分)
2.2社区灾害脆弱人群清单(3分)
(1)有社区老年人、小孩、孕妇、病患者、伤残人员等脆弱人群清单(1.5分)
(2)有外来人口和外出务工人员清单等(1.5分)
2.3社区灾害脆弱住房清单(4分)
(1)有社区针对各类灾害的居民危房清单(2分)
(2)有社区内道路、广场、医院、学校等各种公共设施隐和公共建筑物隐患清单(2分)
2.4社区灾害风险地图(4分)
(1)用各种符号标示出了灾害危险类型、灾害危险点或危险区的空间分布及名称等(2分)
(2)标示出了灾害危险强度或等级、灾害易发时间、范围等(2分)
3.灾害应急救助预案(15分)
3.1社区综合避难图(3分)
(1)有避难场所名称、地点、可容纳避灾人数等避灾能力信息等,有合理明晰的避难路线(2分)
(2)避难场明确标注了紧急救助、安置、医疗等功能分区(1分)
3.2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4分)
(1)预案结合了社区灾害隐患、社区脆弱人群、社区救灾队伍能力、社区救灾资源等多方实际情况特点(2分)
(2)明确协调指挥、预报预警、灾害巡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医疗救护等小组分工(1分)
(3)符合社区自身灾害隐患特点的应急救助启动标准,标准简单明了,便于社区居民理解(1分)
(4)应急预案有所有工作人员的联系信息,所有脆弱人员的信息,以及对口帮扶救助责任分工(1分)
3.4社区应急救助演练活动(5分)
(1)演练活动密切联系预案,目标明确,指挥有序(1分)
(2)开展了针对各类脆弱人群或外来人员的演练(2分)
(3)社区居民参与程度高,社区内单位、社会组织或志愿者等多方广泛参与(2分)
3.5演练效果评估(3分)
(1)演练活动过程有文字、照片、录音或者录像记录(1分)
(2)演练活动效果有社区居民满意度访谈或者调查(1分)
(3)针对演练发现的问题,有改进方案等(1分)
4.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10分)
4.1组织减灾宣传教育(2分)
(1)利用防灾减灾宣传栏、橱窗等组织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1分)
(2)利用喇叭、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组织了宣传教育(每季度不少于1次)(1分)
4.2开展防灾减灾活动(2分)
(1)在国家减灾日等期间开展防灾减灾活动(1分)
(2)利用公共场所或设施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活动(每季度不少于1次)(1分)
4.3印发防灾减灾材料(2分)
(1)印发国家和地方相关的防灾减灾资料(1分)
(2)印发符合社区特点的、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材料(1分)
4.4参加防灾减灾培训(3分)
(1)组织社区管理人员参加了防灾减灾培训(1分)
(2)组织社区相关单位人员参加了防灾减灾培训(1分)
(3)组织社区居民参加了防灾减灾培训(1分)
4.5与其他社区进行减灾交流(1分)
(1)组织管理人员、社区居民等经常与其他社区进行防灾减灾经验的交流(1分)
5.防灾减灾基础设施(15分)
5.1建立灾害避难所(6分)
(1)建立了社区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明确避难场所位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等信息(3分)
(2)避难场所功能分区清晰,配备应急食品、水、电、通讯、卫生间等生活基本设施(3分)
5.2明确应急疏散路径(3分)
(1)明确了应急疏散路径,指示标牌明确(1分)
(2)在避难场所、关键路口配备了安全应急标志或指示牌(2分)
5.3设置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场地和设施(3分)
(1)建立了专门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等活动的空间(1分)
(2)设置了专门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设施(安全宣传栏、橱窗等)(2分)
5.4配备应急救助物资(3分)
(1)社区配备了必要的应急物资,包括救援工具、通讯设备、照明工具、急药品和生活类物资等(2分)
(2)居民配备了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如收音机、手电、哨子、常用药品等(1分)
6.居民减灾意识与技能(10分)
6.1清楚社区内各类灾害风险(2分)
(1)居民清楚社区内安全隐患(1分)
(2)居民清楚社区内的高危险区和安全区(1分)
6.2知晓本社区的避难场所和行走路径(2分)
(1)居民知晓本社区的避难场所(1分)
(2)居民知晓灾害应急疏散的行走路线(1分)
6.3掌握减灾自救互救基本方法(3分)
(1)居民掌握不同场合(家里、室外、学校等)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等灾害来时的逃生方法(1分)
(2)居民掌握基本的互救方法(帮助脆弱人群、灾时受伤、被埋压、溺水等互救的方法)(1分)
(3)居民掌握基本的包扎方法(1分)
6.4参与社区防灾减灾活动(3分)
(1)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宣传、培训、防灾演练活动(1分)
(2)居民参加社区安全隐患点的排查活动(1分)
(3)居民参加社区风险图的编制活动(1分)
7.社区减灾动员与参与(10分)
7.1社区主要机构参与防灾减灾活动(6分)
(1)相关事业单位能积极参与综合减灾社区建设的各种工作,组织展开本单位防灾减灾活动(2分)
(2)学校能积极开展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和演练活动(2分)
(3)医院能积极承担有关医护工作(2分)
7.2志愿者参与防灾减灾活动(2分)
(1)志愿者承担社区综合减灾建设的有关工作,如宣传教育和培训等(1分)
(2)志愿者承担社区灾害应急时的有关工作,如帮助脆弱人群等(1分)
7.3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活动(2分)
(1)非*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参与社区综合防灾减灾活动(2分)
8.管理考核(5分)
8.1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2分)
社区减灾日常管理、防灾减灾设施维护管理制度健全(2分)
8.2进行经常性的检查(2分)
(1)定期对社区的隐患监测工作、防灾减灾设施等进行检查(每季度1次)(1分)
(2)定期对社区应急救助预案、脆弱人群应急救助等工作进行检查(1分)
8.3具体改进措施(1分)
依据评审有具体改进的措施(1分)
9.档案(5分)
9.1减灾工作档案(4分)
建立了规范、齐全的社区综合减灾档案(2分)
9.2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过程档案(1分)
综合减灾社区申报、审核、评估、颁发等过程档案(1分)
10.特色(5分)
10.1明显的地方特色(3分)
(1)在创建过程中有独特有效的调动居民、社区单位参与的方式、方法(1分)
(2)明显的针对各类脆弱人群的救助特色,有针对社区外来人口减灾特色等(1分)
(3)明显的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特色(1分)
10.2可供借鉴的独到做法或经验(2分)
(1)明显的减灾工作创新,如利用本土知识或工具进行监测、预报和预警等(1分)
(2)有可供推广的做法或经验,如建rewtgre减灾88站,购买了社区保险等(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