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人口
过剩人口,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直接推导出过剩人口产生的必然性。生产相同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下降,从而减少必要劳动人口,这势必会使一部分人口变为过剩人口,成为产业后备军。
1、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直接推导出过剩人口产生的必然性,他说:“剩余价值的第二种形式是相对剩余价值,它表现为工人生产力的发展,就工作日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就人口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人口的减少”。生产相同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下降,从而减少必要劳动人口,这势必会使一部分人口变为过剩人口,成为产业后备军。
在马克思看来,相对过剩人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资本积累过程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种经济现象。“对劳动的需求,同总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这进一步说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仅受制于资本积累的总体规模,还与资本结构的变化有关,而这一切都与资本的本质——追求利润最大化相关。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律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资本集中是加剧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资本集中同样产生着相对过剩人口。“集中在这样加强和加速积累作用的同时,又扩大和加速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即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增加它的不变部分,从而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
人口过剩
是指劳动力供应超过社会生产需求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它是相对于一定时期、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现存的生产资料量以及一定的生产关系性质而言。过剩人口不是固定不变的、绝对的,而是随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比例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性。相对过剩人口分两类:①人口自然增长过快,而生产力落后,无法吸收过多人口,形成人口压迫生产力。多存在于人口众多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②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大批劳动者不能被生产资料所吸收,而形成生产压迫人口,多存在于发达国家。中国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也存在相对过剩人口。因占全国总人口80%的广大乡村,农业生产基本上仍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资料的增加不足以吸收新增的劳动人口;同时,中国是一个正处在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化过程的国家,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生产技术构成不断提高,从而也出现相对过剩人口。
2、分类
绝对过剩人口
绝对过剩人口是指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物质资料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造成的人口过剩。最初由马萨斯提出,从人口自然规律出发,认为人口增长必然超过物质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超过的部分就是绝对过剩人口。他断言,绝对过剩人口是失业、饥饿、贫困的根源,并认为这是永恒的自然规律。马克思揭示了人口过剩的社会实质,批判了马尔萨斯的“绝对过剩论”,并以英国工人人口未出现过剩的实例否认了绝对过剩人口的存在。
过剩的人口
马尔萨斯所说的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造成的人口过剩。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过剩人口曲解为绝对过剩人口,并认为绝对过剩人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他虚构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即2、4、8、16……的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则是按算术级数即1、2、3、4……的比率增加,人口增加远远超过生活资料的增加,所以社会上有一部分人陷于饥谨、贫困和失业,成为社会多余人口,即绝对过剩的人口。只有用预防抑制即不婚或晚婚来限制人口增长,否则就会发生积极抑制,即必然发生饥谨、瘟疫、战争来消灭绝对过剩的人口,以保持生活资料和人口的平衡。他认为这是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马尔萨斯绝对过剩人口论的错误在于,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和贫困的根本原因归之于人口增加超过生活资料的增加,而不是归之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人口过剩这种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
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不变资本部分则相对增加。因为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中可变资本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相对地减少,从而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人口。这种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
3、影响
中国过剩人口导致失业
①我国正处在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存在持续性、长期性的结构性失业。原有吸纳新增就业主渠道的农业部门,大量排斥劳动力;农村新增劳动力和脱离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流动,对非农产业部门和城镇形成就业压力与竞争。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加快,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同时,不少传统工业企业关、停、并、转、破,促使下岗职工急剧增加;在资本技术构成、有机构成提高的基础上,技术进步所摧毁的旧的工作岗位,大大低于它所创造的新的工作岗位。
人口过剩导致失业
②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国有经济占总就业人口比重迅速下降,而非国有经济还无法吸纳全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必然出现失业率上升阶段。?
③我国经济增长正经历迅速的“资本深化”过程,特别是国有工业企业资本密集程度迅速增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不仅不吸收新增劳动力,还要不断排斥大量富余人员。而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上升时期,形成持久的巨大的就业压力。
4、理性的人口过剩
《理性的人口过剩:中国传统人口行为的产权经济分析》内容简介:理性假设前提下,中国传统社会中节育手段与人口过剩的同时存在是一种矛盾现象,这种矛盾现象同时存在于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当中。将产权界定引入人口行为分析,可以为此矛盾现象的解释提供一种方法。产权包括人们对财产的权利和人身的权利,其界定从来就是不完全的。界定不完全的产权会进入公共领域,也就意味着自‘由取用,为了获得进入公共领域的产权需要花费资源。和生产活动一样,投入产权“猎取”活动的资源包括劳动力,而且在争夺公共领域产权的活动中,劳动力资源的比例更大,作用更为明显。这样,社会在生产活动之外有了额外的劳动力需求。当第三方组织(*)的产权界定效率过于低下时,这种劳动力需求和社会生产活动劳动力需求相比会很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导致人口过剩——相对于生产活动的最佳人口均衡值的过剩。投入到争夺公共领域产权的资源属于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有内生与外生之分,由产权界定引发的人口过剩也就通过两个相应的机制形成。换个角度讲,产权的界定是由人们争夺、保护的努力程度以及第三方组织(*)的效率决定的。由于产权界定具有规模经济,当*的产权界定效率降低,更多的产权由个人以武力或其他方式进行界定时,必然会因丧失规模经济而导致产权界定活动中投入的劳动力资源大大增加,从而在社会人口体系中出现过剩人口。所以,产权界定的不完全滋生了人口过剩,而第三方组织(*)的产权界定效率越低,人口过剩的情况越严重。传统社会的共同体性质使其产权界定体系不同于以司法体系为核心的现代产权界定制度。中国传统社会中,专制帝国大共同体、地缘性的村落共同体与血缘性的宗族共同体一直被学术界视为主要的社会控制系统。然而,在统治技术低下的限制条件下,大共同体(即专制朝廷)出于政治考虑,在征收税赋之外,将主要精力放在打击和压制各种共同体的活动上,目的在于防止替代者争夺其统治位置,而对于提供公正产品、解决百姓之间的产权纠纷没有兴趣。而处于打压之下的村落共同体和宗族共同体也基本上丧失了控制成员的能力。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的产权界定效率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而官僚体系的腐败更使得这种情况进一步恶化。宗族共同体的活动在整体上处于很低的水平,但在此基础上,其地区分布却呈现出“南盛北衰”的非均衡特征。这种“南盛北衰”的特征既体现在宗族组织的数量上,也体现在宗族对其成员的控制力度上。宗族活动水平的地区分布差异,导致了产权界定效率在社会总体水平很低的基础上,南方高于北方,尤以东南为最高。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着较为经济的婚内生育控制技术,包括药物、针灸以及其他中医手段。另一方面,尽管溺婴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社会现象,但是其仍然是一种控制人口的手段。第三个方面,在东方文化传统背景中,房事控制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中节制生育的手段之一。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拥有婚内控制生育的手段和能力,加上溺婴。积极的人口控制是可能的。所以,尽管人口控制可行,但在产权界定效率低下的情况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庭不得不生育更多的子女,使家庭规模超过由生产技术决定的最优值。这种微观上的理性决策形成了宏观上人口行为的非理性过剩现象:频繁的战争、饥荒、瘟疫等“现实性抑制”、不断的大规模移民;而与宗族活动不平均区域分布引起的产权界定效率“南盛北衰”相适应的是,南方家庭规模小于北方,南方人口增长率小于北方,明代更是出现了“南减北增”的人口现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