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性效应
在人际关系中,异性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发力,并能从中体验到难以言传的感情追求,对人的活动和学习通常起积极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异性效应”。
1、效应简介
心理学家曾在一次测试中发现,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地要比单纯男性就餐时要文明许多,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在异性面前更注意自己的言行。
异性效应
所谓“异性效应”不是夫妻关系,或者男女之间日常的一般性接触,而是异性在工作、学习、娱乐中,为了加深了解,而有较多的接触交流。是男女双方,自觉自愿为了事业进步、丰富人生、感情愉悦的有益活动,是多姿多彩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男女之间同样存在友情和友谊,并且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与同性之交的区别仅仅是情感有限度之别而已。
“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种效应尤以青少年为甚。其表现是有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这是因为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并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处理问题都会显得比较顺利。
异性效应有自己发生的条件。在一个集体中,异性人数的构成,无论哪一方,不能少于所需要的最低比例——百分之二十,而且,年龄要相差不大。随着学生身心走向成熟,特别注意异性对自己的评价,寻求机会表现自己。在异性面前,重视个人的容貌和装束,更强烈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本身便是一种道德约束力,异性效应的道德教育机制,关键也在这里。
2、案例分析
异性效应的道德力量,表现在学生美观的形成上。一般地,女孩子认识美早一些。到青春期后,异性之间的广泛交往,产生情感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依恋。作为交往的重要方面,对美的选择和追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人体美转向气质美,而且,这种转变有一定方向,服从特定的模式。
异性效应
异性效应的又一道德功能,在于能加强集体生活的凝聚力。研究发现,在清一色的男性或女性的组成的集体里,往往会因一些小事而发生摩擦,引起冲突,影响学校气氛。异性效应可以缓和避免这种情况,促使学生相互关心,推动人际理解,其基础是两性本身的相互吸引。所谓人际理解,实质是彼此对相互个性的认识、同情和许可,在此基础上,异性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建立真正的友谊,构成集体的凝聚力,同时,性别本身的差异,有互相补充的表现,使集体生活多姿多彩。
异性效应最直接的道德影响,也在于能加强的学生性别角色意识。在学校中,异性学生的交往,既是长期的,又涉及学习和劳动的各个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加深了学生对自己性别角色特征的体验。现代科学认为,人的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他承担的角色所决定。在我们这个“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世界面前,异性效应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揭示社会生活真相,进一步扩大角色范围,形成他们的社会道德、性道德和爱情道德。
异性效应也发生在教学关系中。女教师一般具有温柔和亲切的特点。性格粗暴的男学生,却会出人意料地接受女教师的管教,乐于顺从。女学生则喜欢与男教师*和生活问题,她们的学习成绩,也容易获得男教师的较高评价。这都是异性效应的魔力。
3、实际运用
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异性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发力,并能从中体验到难以言传的感情追求,对人的活动和学习通常起积极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异性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男营业员接待女顾客,一般要比接待男顾客热情些。如今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性占很大优势的社会,外出办事多数要和男性打交道,由女性出面较为顺利,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异性效应"。这种现象是建立在异性相吸引的基础上的。人们一般比较对异性感兴趣,特别是对外表讨人喜欢,言谈举止得体的异性感兴趣,这点女性也不例外,只不过不如男性对女性那么明显。有时为了引起异性注意,男性还特别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这也是"异性效应"在起作用。不过"异性效应"不能滥用。所以不管在我们的工作中,还是生活学习上,都可以运用异性效应,来提高我们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