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硬核技术”再创机插水稻高产新纪录

科普小知识2021-10-17 09:40:58
...

“硬核技术”再创机插水稻高产新纪录

项目生产测试现场。扬州绘画大学

1058.9千克!在丰收的时候,江苏省的机插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记录再次被打破。

高产、优质、机械化……”《中国科学日报》从江苏农垦黄海分公司获悉,正是由于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宏成领导的“硬核”技术的加持,才创造了新的纪录。他们为江苏水稻“量身定做”了“水稻钵苗机插秧超高产栽培技术”,打破了机械化条件下水稻生产优质高产精密插秧技术的瓶颈。

农学+农业机械:“质量”和“数量”增强动力

"土壤肥沃,技术好,气候好."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杨宏建表示,张宏成团队领导的“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技术是关键因素。只有通过优良品种和方法的组合以及农业机械的集成,才能为提高产量和质量奠定基础。

多年来,张宏成的团队对中国的种植农学和农业机械进行了融合研究。张宏成与常州亚美科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率先形成了“钵孔育苗整体移栽”水稻钵苗育苗及移栽精准作业的核心技术,并成功开发出成套水稻钵苗移栽机械设备。

张宏成介绍,33-23厘米行距宽窄行新型钵苗移栽机的研制生产,不仅满足了我国大量水稻品种如中小穗型和优质粳稻“密植增产”的农艺要求,而且突破了水稻钵苗机械化移栽“稀植优质”技术的限制, 具体解决了江苏水稻钵苗机插秧“缺苗”和“行不稳”的实际问题,同时提高了种植质量和产量。

项目实施单位苏肯农业发展黄海分公司副总经理沈劲松表示,今年的水稻钵苗移栽作业面积超过3万亩。采用了钵苗移栽新技术,基本实现了品种全覆盖和区域覆盖。示范区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喜人。

同时,在张宏成的领导下,水稻钵体移栽机在江苏、安徽等省的水稻种植点进行了多点多品种多条件试验示范,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人口多、人口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开展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的研究和示范,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良种与方法的结合,农机与农艺的结合,以及科技支撑的现代内涵农业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储粮”的目标。”张宏成说道。

结果落地:解决“瓶颈”问题

自本世纪初以来,*一号文件一再强调要努力解决机插水稻等突出问题。机械化水稻种植已成为亿万农民告别艰苦劳动、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水稻生产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目前,中国3/4的水稻面积分布在南方多熟制地区,水稻种植季节紧张。然而,传统的栽培方法是以极高的密度来培育毯式幼苗,这大大延迟了播种日期。虽然生育期缩短了,但仍导致水稻晚熟,加剧了复种季节之间的矛盾,不仅影响了年产量,而且使该季节的水稻产量和品质不稳定。

“目前,在南方复种地区,传统的机械移栽栽培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苗木质量差、田间早期生长发育不协调、个体与群体关系不协调、早、中、后期生长不协调等。这直接制约了我国水稻栽培机械化的进程张宏成说,这些“瓶颈”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必须研究解决。

自2004年以来,张宏成的团队与南京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组成了研究团队。经过十几年的研究,通过壮苗栽培、精密机插、肥力诊断、肥水调控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建立了适应多熟种植区的毯苗、钵苗高产、优质、增效栽培新技术体系。

该项目技术成果被农业和农村部列为国家重点推广技术,并在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地大面积推广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其中,2015年至2017年,江苏、安徽、湖北、江西共投入8952.7万亩,新增水稻335.1万吨,增加97.6亿元,节约17.3亿元,新增114.9亿元,应用前景广阔。

校企合作:坚守“中国饭碗”

“江苏国营农场黄海分公司在项目合作和人员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让大家看到了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也增强了农业科技内涵发展的信心。同时,也为我们培养应用型农业技术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张宏成团队成员、扬州大学农业学院教授霍仲阳说。

为了更好地转化科技成果,在产学研合作开发利用中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张宏成创新实验基地于2016年在江苏农垦黄海*正式成立。深入开展农业科技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技术示范和支持。

经过三年多的合作,工作站规模逐渐扩大,现已配备专业技术人员19名,其中3名为扬州大学常驻研究生团队成员。除了学习和研究,工作站的成员长期服务于农业的第一线,展示、领导和帮助农民赚钱……他们真的“在地球上写论文”今年,双方合作创造了新的高产纪录,显著提高了水稻综合生产和市场竞争力,也是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升级。

"科学研究来自生产实践,必须回到农业的第一线."张宏成说:“只有把更多的科学技术注入农业生产,集中各种力量,加强人才队伍,中国的饭碗才能稳固,农业才能真正取得伟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