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我只是萤火之光 不可与皓月争辉”

科普小知识2022-04-20 09:56:46
...

“我只是萤火之光 不可与皓月争辉”

作者和女儿与于敏院士合影(中)。马小兰的照片

■马小兰

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作者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国家*授予的23名科学家“两颗炸弹,一颗星”荣誉奖章的表彰大会。他有幸以表彰代表的身份听取了俞敏的讲话,也听到了许多优秀奖章获得者对他的高度评价。

1月16日,余敏去世的噩耗传来。在过去的20年里,23位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20位已经离开了我们,这是中国乃至中国科技界的巨大损失。“远讯”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我们不会忘记他们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他们的科学精神将继续传承下去。

奠定基础

氢弹的“第一个成就”是于敏当之无愧的。1999年春,笔者采访两院朱光亚院士时,他说:“俞敏中在突破氢弹技术难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于敏是世界级的核物理学家。于敏的工作完全是他自己的。他没有老师,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他在接受中国科学院院士彭焕武的专访时说。

结婚前,于敏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贺作秀住在同一个宿舍。贺作秀说:“俞敏之的工作为氢弹理论奠定了一切基础,包括发展小型化核武器,这是以俞敏之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础的

“专家一号”

许多“两颗炸弹一颗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都有过出国留学的经历,但俞敏是一个真正的“本土专家”。

于敏曾经对笔者说:“我们家是一个普通的员工家庭,不富裕,我只努力工作。”

1945年从裕民中学毕业后,他被北京大学电机工程系录取。他性格内向,喜欢冥想,所以他调到了理学院物理系。与此同时,于敏一直是一个“学生恶霸”。

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并通过了张宗遂的研究生考试。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俞敏受到核物理学家彭焕武和钱三强的高度重视。他被调到现代物理研究所学习核理论。

1955年,由长崎一郎(后来获得诺贝尔量子力学奖)率领的日本核物理和场论代表团访问中国,对闵的才华和研究成果感到惊叹。回到日本后,他发表了一篇文章,称余敏为中国的“第一土著专家”。

1962年,创造了核理论集体运动模型的丹麦诺贝尔奖获得者玻尔访问北京,于敏担任翻译。两人讨论了学术问题。玻尔称于敏为“杰出人物”,并邀请他去哥本哈根,但于敏婉言谢绝了。由于历史原因,于敏没有走出国门。他对此有些后悔。

精神力量

“1961年1月12日,我被钱三强叫去了。他告诉我,在组织研究之后,他决定让我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小组”参与氢弹理论的前期研究。于敏当时对作者说:“对我来说,这个决定是重大的责任,世界是不可预测的,只能在薄冰上行走。在我年轻的时候,这个国家被外国列强欺凌。因此,承担责任是我的民族感情,也是我工作的精神动力。”

从那以后,于敏的团队开始了长达28年的匿名研究。

1965年9月底,国庆节前夕,于敏带领一个团队去了上海华东计算技术学院。他说:“当时,我们的计算条件很困难,我们不得不去上海。”

于敏等人利用研究院在节假日期间空出的J501计算机(运行速度为每秒5万次,是当时中国最快的)完成了增强型原子弹的优化设计。经过数百天的努力,我们终于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从原理到配置,从一次氢弹到能量传输到二次氢弹。这时候,说到这里,于敏凝重的表情露出了兴奋的笑容。他说:“我尽快把结果报告给邓稼先先生。第二天,邓稼先飞到上海,自费给每个人买了一只美味的螃蟹,这在当时并不容易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圆满成功,通过了核试验。1967年6月17日,全功率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进行。这一次蘑菇云更大了,就像一个人造的“大太阳”。在爆炸点以北250公里处仍然可以看到它,烟云上升到离地面10公里处。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成功试验,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伟大勇气的历史

从1961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一直保密。与此同时,他的妻子孙·秦雨甚至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被取消。

1998年初,作者从电视台调到《中国科学报》,开始策划和拍摄31部“*科学档案”电视纪录片。在这部电影中,作者第一次采访了于敏。

2000年冬天的一个周末,作者再次来到俞敏家拍摄100集纪录片《中国的院士》。这位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科学家记忆力惊人。他的艺术和文学成就也很高。他喜欢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

“我年轻的时候,读过更多的文学书籍,尤其是诸葛亮。艺术可以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目标。这并不是说没有广泛的才能就不能学习,没有雄心壮志就不能学习。”于敏说。在同一天的采访中,于敏对着电视摄像机朗诵了《模范教师》,并为我们演唱了一段京剧。

于敏的小客厅里堆满了书,中间墙上挂着诸葛亮的《劝诫书》中的一句话:“不要管自己的愿望,要安静,要远离。”(这也是于敏的座右铭)

“这不是我应得的,这是每个人的功劳,我只是扮演了某个角色。”我记得于敏谦恭地对所有授予他的荣誉和头衔说,“我离诸葛亮很远。我只是一只萤火虫,无法与明月争光。同时,我为我的家庭深感羞耻。”

于敏和他的妻子感情很好。在几次采访中,他的妻子总是默默地为我们服务。作为“核二代”,作者受到了俞敏女士的特殊“优待”。在他们的家里,她感觉像一个老朋友,甚至像她的家人。有一次,我赶上了周末采访,因为我的孩子一个人在家不方便,所以我不得不打电话给于敏。我能改变时间吗?他高兴地说,“没关系。我的孙子也在家。他们可以一起玩。”

俞敏太太是一位传统的贤妻良母。于敏曾经说过:“我过去经常旅行。我妻子用太多的家务来照顾我们。后来,当我和妻子在北京团聚时,一个三代五口人的家庭住在两个房间里。通常,我需要占用一个房间。工作期间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当我的家人休息时,我会搬到厨房去工作。”

“因为工作,我不是一个好父亲。当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总是没有时间陪我。我儿子非常喜欢和我下棋,所以我什么也没做。我知道很多中国故事,他告诉我,我也敷衍了事。现在,当我有时间的时候,我会全心全意地和我的孙子在一起,他会来来去去。”我记得说到这里,于敏开心地笑了。

于敏的儿子于欣曾经对我说:“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父亲整天在他的房间里写字。许多人来找他,很少和他交流。”因此,在晚年,俞敏尽最大努力与孙子共度时光,以弥补他对子女的亏欠。当陪同他的孙子,于敏将教他背诵古诗。他教孙子学会的第一首诗是岳飞的《满江红写槐》:愤怒而充满荣耀,倚在栏杆上,在细雨中休息。抬头看着你的眼睛,抬头看着你的脸,大声尖叫...

自从上次采访于敏以来,已经有十多年了。他的声音、外表和微笑经常让我想起他对国家的奉献和他的善良。

先生,山高水长。国家的脊梁就是一个永恒的例子。

中国科学新闻(2019-022,第三版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