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85岁陈予恕院士站上最美教师领奖台
(记者刘小燕)今年9月10日是中国的第32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干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教师。教师节当天,*电视台品牌节目《寻找最美的老师》颁奖仪式于20:05在综合频道播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陈玉书站在“最美”的讲台上。他的获奖感言是:“60年的沧桑,他风雨无阻;他很长时间没有停止过。从教学、制造到应用,为我们国内的研究和学习走出了一条坚实有力的道路。在他的晚年,他仍然站在一个三英尺高的平台上。他的生活只是为了动态,这正是他生活的写照。”
先生,风“非常振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玉书教授
“60年的工作和学习,虽然说起来,我已经够努力了,但我总觉得我的进步和成就还不够令人满意。如果你取得了一些成绩,那应该归功于国家的培养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我总是怀着感激的心情学习和工作。现在,在这门学科发展的大好时机,我将继续努力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016年3月,陈玉书
2016年3月,在“庆祝陈玉书院士教学与工程非线性振动60周年座谈会”上,85岁的陈玉书面对自己60年来亲自带出来的100多名硕士、博士毕业生,脸上总是洋溢着无比灿烂的笑容。他和这个人聊了一会儿,拍了拍那个人的肩膀,笑得合不拢嘴。“我已经工作了60年,比起我的孩子,我更关心我的学生。”他毫不掩饰他对这些学生的爱。其中,学生中已有4名全国“优秀青年”和2名“优秀青年”。
陈玉书,著名工程非线性振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应用科学院外国院士,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学生们的眼里,这位面色红润、面带微笑的长者非常善良。这位科学家走路顺风,步子很大,非常坚定。这篇演讲清晰而有条理,让人们畅所欲言的老师非常聪明。
尽管他已经85岁了,科学研究和教学仍然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他说:“我将继续努力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王先生认为是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
我家很穷。是国家和党的培养造就了今天的我。我有报恩的想法。我总是觉得我为这个国家和这个党做的太少了。-陈玉书
年轻时经历过日本侵华的陈玉书,学习道路坎坷,甚至一度辍学,他深知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面对人生的选择,他认为也是*最迫切的需要。这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
“王先生的研究风格始终是着眼于国家的重大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他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技术问题,这影响了我的生活。他的大多数弟子,包括我在内,都坚持了他的风格。”杨绍普,现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自1983年以来在天津大学攻读研究生,师从陈玉书。在他看来,陈玉书的学生弟子和在他周围工作的年轻人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了陈玉书风格的影响。
陈玉书科研风格的形成源于他对*的感谢。无论是个人选择还是科学研究选择,他首先考虑的是国家的需要以及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可以为国家解决。
陈玉书的入学考试恰逢新中国成立。古代中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国家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渴求使陈玉书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机械专业。
1958年,他去苏联公费留学。获得副博士学位后,他回到家中,决定将非线性振动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回顾他最初的选择,陈玉书坦率地说,“对非线性的研究是国家的需要。工程生产应用中的许多问题不能用线性理论来解决,必须从非线性理论中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20世纪70年代末,他在机械工业部和煤炭工业部主持了一项关于大型共振屏寿命的重大研究项目。经过近3年的不懈努力,他提出了解决双质量非线性共振筛振动理论分析的新方法,与前一年同期相比,共振筛节能50%,筛分率提高20%,大大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这一成功使得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价值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肯定。
50多岁时,他开始学习当时非线性动力学的新理论“分岔与奇异理论”,并提出了“C-L方法”,解决了国际非线性振动领域的长期难题。这一理论上的突破,如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推动了中国的交叉学科,带来了随后几十年的辉煌,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1995年至2001年,他主持了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旋转机械的非线性动力学”。解决了7个省市23台汽轮发电机的振动故障和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4亿多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2005年,陈玉书因其杰出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其他人的眼里,已经达到学术巅峰并取得巨大成功的陈玉书可以休息了。然而,事实上,陈玉书成为院士后,他更加努力地工作。他唯一的想法是“做得更多”和“看看谁对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现在比以前做了更多的研究。”在过去的10年里,陈玉书瞄准国家的主要战略需求,将科研重点转移到航空发动机动力学研究上。因为在他看来,研究航空发动机是当前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需求,他必须有所作为。
王先生认为是“国家”的要求。自然,他的门徒继承了这种热爱国家的感觉。如今,由陈玉书培训的100多名学生活跃在大型机械、高速铁路车辆、航空航天和其他领域。许多人已经成长为国家“杰出青年”、首席科学家和学术领袖。例如,石家庄铁道大学的杨绍普现在是高速列车动力学和控制方面的权威专家。张伟,1994年随张先生学习,现为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是机械系统和飞机非线性动力学的专家。
王先生的所作所为为后学者们树立了榜样和标杆。
只有把他们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并努力教育他们,他们才能变得更加成功。如果小树不直,如果不严格,人们会变得越来越懒。-陈玉书
当选院士后,是人才培养使陈玉书更加重视科研。作为天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双任院士,他在非线性动力学研究领域为两所大学培养了一支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至今仍亲自指导学生。现在他80多岁了,他甚至有时会责怪自己没有为学生做足够的工作,好像他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
但事实上,学生从他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学习方法,还有他的学习态度和性格。
当陈玉书的同事和学生谈论他时,他们几乎总是提到以下事情:几十年来,无论晴雨,他都坚持每天跑步和锻炼;他有许多朋友,其中许多是企业的工程师。他的观点将永远是前瞻性的,他的眼睛将永远瞄准国家的主要战略需求。他每天都去办公室,亲自以他的名义指导学生。他从不用赞赏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来刺痛学生。他甚至愿意从本科生中挑选有潜力的学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陈玉书每天都在跑步和锻炼。这让陈玉书保持了健康和活力,也让学生从老师身上看到了“坚持”这个词的力量。杨少普感慨地说:“我第一次申请国家基金,我写了八份申请书才被批准。事实上,当我第二年写作时,我已经很害怕了。在第三年,我觉得这比登天更难,几乎想放弃。但是想想那些已经跑了几十年的老师,我必须坚持下去。”
回顾老师的教育和对自己的影响,学生们对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执着的精神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印象最深。正如陈玉书自己所说:“学习中不允许有歧义。含糊不清对国家或个人都没有好处。”
陈玉书总是在课堂上使用板书,用长公式写黑板。如果公式太多,不可避免地会写错。但是,如果陈先生发现,他将立即纠正。
在陈玉书众多的学生中,张延安是一个特殊的学生。退休前曾任哈尔滨汽轮机厂高级工程师的张延安,至今仍活跃在国内外大型汽轮机维修现场,是行业内著名的技术牛人。四十年前,他在一家企业的动平衡车间工作时,参加了天津大学组织的短期培训班。培训班的组织者和演讲者是陈玉书。张延安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陈老师讲解方程,写错了。在第二节课上,他首先说他上次解方程时犯了一个错误。“但事实上我们没有发现。我认为这是实事求是。”
虽然他看起来很和蔼可亲,但他的学生都有一个非常严肃的绅士的头脑。因为他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使用严格的标准来要求他的学生。他仔细阅读了学生们交来的论文,并逐字逐句地修改了它们。即使是标点符号和英文注释中的小错误也无法逃过他的眼睛。张伟回忆说,因为作业没有及时完成,所以他在学习时没有少受到老师的批评。然而,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我没有这么严格,我可能还没有达到现在的学术地位。”
在过去的60年里,所有在陈玉书指导下的研究生都是自己带过来的,从来没有委托过助教或博士生。他对选择学生有两个要求:一是对这门学科有真正的兴趣,二是学生必须愿意学习。
2015年刚从博士学位毕业的侯磊,从本科毕业设计开始就跟随陈玉书。“大约在2008年,他希望选择一些对他研究的学科真正感兴趣的本科生。那时,我是大三学生,我和陈老师一起进了他的实验室。毕业后,我穿过专业,跟随陈老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侯磊说,陈先生坚持要一个一个地指导学生。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每周或两周与他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学生们将汇报他们项目的进展,并与老师讨论遇到的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在接下来的对话中,老师会问最后一个问题是否有进展,并会给学生一些新的想法。“总之,他会一直盯着我们,而他自己也一直在思考。这种刺激使我们无法努力工作。”
“我有一个学生毕业申请。导师陈玉书写在他的简历上。没有其他导师的名字。当时,招聘机构都觉得不可思议,并“询问”了他几次。当谈到老年人仍然亲自指导学生的事实时,陈玉书笑着说了这样一个“笑话”。
王先生思考的是人才培养和创新未来。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培养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探索机械动力学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陈玉书
陈玉书为年轻学生准备了四个谚语:“坚实、充足、圆和饱满”。他这样解释这四个词:诚实就是用坚定的心学习;徒步,一千英里的旅程始于一步,那就是练习,走自己的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要坚持下去。人是不完美的,但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让一切都变得完整,同时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任何人和任何事。事实上,满是不满意,不满意当前的学术知识观念,要创新,要了解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要为国家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陈玉书的生活是不断创新和永葆青春的典范。杨少普在学校还记得一件事。当时,非线性系统的分岔理论是一个非常前沿的研究课题。陈先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将分岔理论引入非线性振动学科。当时,陈先生已近60岁。为了理解这一数学领域中的难题,他带着他的学生们学习了一年,从而开辟了力学研究的新方向。"我已经学习这些东西至少30年了!"在杨少普看来,老师“活到老学到老”的坚定精神和不断的创新是对他的极大鼓励。
人才的重要特征是创新。作为教师,陈玉书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他邀请数学领域的学者和知名教授到各地给学生讲课。一次讲座为期十天半月甚至更长,讲座在上午举行,下午讨论。这一举措除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研究理论基础外,还极大地促进了跨学科的整合。
陈玉书还定期向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授创新课程。2005年,天津大学力学系为本科生开设了“力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它专门聘请知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陈玉书是最初的教师之一。多次应邀在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博士论坛和本科生夏令营讲学,并传授学术和教育思想。他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创新论坛上最常见的演讲者。
陈玉书还有一个独特的教育理念——他希望他的学生开拓新的领域,而不仅仅是走他的“老路”。
“我们毕业后,他从未在研究方向上干涉过我们。在学术上与我们交流时,他从不作秀。”张伟教授遗憾地说,这是张先生与众不同的地方,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结果,他的学生在毕业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结果,学生迅速成长,这门学科迅速繁荣。
“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自身必须是创新人才”。至于研究生课程,他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在教授学生基础理论的同时,他会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他执教60年的纪念研讨会上,他还与学生们分享了他学习《2025中国制造》的经历和他在航空发动机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
为鼓励更多优秀青年学生参与非线性振动和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2011年3月,80岁的陈玉书院士亲自捐款40万元,学生、同事和同行捐款40万元设立了“陈玉书奖学金”,这是国内动力学与控制学科设立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学科奖学金。五年来,46名优秀研究生和智博本科生获得了陈玉书奖学金。该奖学金的设立极大地鼓励了年轻学生投身于学术研究。
事实上,他的“学生”并不局限于校园。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他更加努力地将非线性振动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他在三家企业设立了院士工作站,为一线技术工人讲课。2016年4月,他还花了一周时间向湖北襄阳一家军工企业的数百名技术人员教授振动理论和实验方法。
85岁的陈院士决心已定,桑玉也不算太晚,仍然坚持走在科研、教学和社会活动的第一线,仍然亲自指导十多位医生和大师。2015年,他组织并参与了基于航空发动机安全运行的“973”项目。2016年,陈院士率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他不辜负努力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期望。
阅读更多
陈玉书院士:创新引领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