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教学

上海交大:院士为“入门级”学生科创室提供指导

科普小知识2021-12-30 02:22:48
...

经过几轮“背靠背”的专家咨询和多层次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近日发布了《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竞赛评估结果》,对全国重点大学近五个“季节”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显示,上海交通大学以满分排名第一,其次是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0多所著名大学。

什么样的大学可以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注意到,这不是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次在创新领域取得好成绩。此前,在第15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作品“挑战杯”全国竞赛中,该校以总分510分第五次获得象征最高荣誉的“挑战杯”,成为竞赛史上第一所连续四次获得最高荣誉的大学。

办学的标准是什么?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

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培养创新血液

刘宇翔是上海交通大学巴黎高级卓越学院2015级的本科生。2017年11月,他刚刚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在此之前,他还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最高奖项提名人。

他记得从大一开始,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加入大学生的科学创作室。科学创新室被形象地称为“大学生课外科学创新的摇篮”。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有50个这样的科研机构。每个工作室都配备有教师、实验场地和资金支持。

刘宇翔是大学生数学建模系的成员。数学建模大赛前夕,团委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将发布注册推广链接。注册后,学院将组织系统的培训,数学老师和学生将分享他们的经验。“尽管数学建模暂时还没有产生结果,也不能向公众展示,但学校将继续支持我们,不会急于求成。”最打动刘宇翔的是学校的“氛围”。这一结构完善、系统的科学创新培训体系为学生参与科学创新提供了机会。

上海交通大学始终坚持“让创新成为凝聚在交通大学学生血液中的一种精神”的原则。除了本科生的创新训练,交通大学博士生的科研成果也引人注目。

不久前,获得第15届挑战杯特等奖的赵国成是上海交通大学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的一名博士生。他从深海采矿的龙卷风现象中获得灵感,特别针对锰结核,这是一种“镇海之宝”,富含各种稀缺的陆地矿产资源。他和他的团队设计并制造了“基于涡流流体力学特性的触须集群海底采矿设备”。

由于许多测试必须在水下进行,学生们经常穿上渔民和老师一起穿的大皮裤进入水中观察。有时,为了提起水底的重物,它们会轻微弯曲,水会从侧面的开口处流进来,冻得发抖。最终,这种极具创新性的海洋矿山开发模式已经申请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PCT专利,并已被纳入赵国成迄今申请的60多个专利群。

学生们一直“玩”到深夜。

在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民用环境大楼里,将近午夜时分,一个房间仍然灯火通明。这里正在进行的是晚间课程“创新结构模型设计和制作”。本课程是交通大学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在国内开设的第一门此类课程。由于一个小时的理论讲解和五个多小时的模型设计、制作和加载,学生经常从下午6: 30到深夜与老师“玩耍”。

“我记得有一次半夜,学生的家长打电话来问学生们在哪里。”上海交通大学结构设计竞赛指导小组组长宋小兵说:“回复说,在课堂上,家长们起初并不相信这一点,他们从未见过自己的孩子如此努力地学习。花了半天时间解释,父母才相信。”

据报道,这门课程的雏形是全国结构设计竞赛的赛前训练。然而,作为带领交通大学学生获得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的“老手”,宋小兵并不满足于只教学生参加竞赛。他希望那些没有竞争的学生也能在各方面得到提升。

年轻教师陈思佳最后一课的节奏是“五加”:首先,设计、制造和加载一个五小时的模型,如承重建筑模型,不断增加结构的重量;在那之后,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5秒钟长,“多一个重量,小心,稳定!”最后,模型“消失”需要0.5秒,模型必须达到极限并崩溃。上课开始到半夜,保安叔叔经常头疼,一再催促他。后来,保安叔叔还和老师、学生一起"玩"了下班。

“我希望用这种方式教授看似枯燥的课程会更有趣一点。”十二年前,陈思佳是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她告诉记者,穆图的系并不大,一个班只有50或60名学生。每个年轻的老师都在思考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她表示,上海交通大学的结构设计竞赛指导已经淡化了传统的招生和培训模式,从“竞赛到培训”转变为“教学到培训”,并融入课程教学。"现在我们土木工程系的任何三到五名成员都不会在比赛中失败."

“小”团队有“大”指导,院士们在这里。

你可能无法想象上海交通大学的入门级学生科学创作室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导师。从土木工程界的泰斗刘希拉教授,到王如柱教授和国内其他著名教师,他们都是科研院所的导师。就连中国科学院院士、基因生物学家、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何霖也将带领一个由8名本科生组成的科学创新室。

这个由八名学生组成的小团队在上个月的波士顿国际基础工程机械设计竞赛(iGEM)中获得了交通大学历史上的第八枚金牌。12月21日,何霖院士通过视频电话表扬了他们的“iGEM”团队。

上海交通大学的几名大三学生早就听说过iGEM竞赛的传闻。这些创新项目由一群同龄学生独立完成。他们立即对合成生物学感兴趣,并想参加其中一项测试。然而,要组建自己的团队,必须有实验室和导师,还需要大量的研究资金。

学生们大胆地找到了贺林,并寻求指导和帮助。在仔细了解了iGEM的情况后,他亲自担任了林组长和总指导。最后,上海交通大学的第一个iGEM团队正式在上海交大生物X研究所闵行分院成立,命名为上海交大生物。

何林平工作很忙,但每当iGEM团队出国比赛时,他都会尽最大努力安排团队外出。“教师、研究机构和学校需要做的是提供专业指导和必要的资源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放松的环境和一个有营养的生长土壤。”何林认为,学生科学创作室是院士与学生交流的良好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团委书记方希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建立了“前置土、中间载体、后置输出”的三级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前端是科学创作室,为学生提供固定的场地、教师、设备和智力支持,面向全校和跨学科开放。“一方面是国内和国际比赛,另一方面学校内外的各种比赛也是训练场地。”方希说,上海交通大学已经资助了100多项高水平的科技竞赛,涉及学生总数超过4万人。

实习生颜瑜,《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记者王业杰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1月10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