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
褒姒(《史记》作襃姒,《列女传》作褎姒),生卒年不详,姒姓,褒国人,周幽王姬宫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后母。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献出褒姒乞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很是宠爱。前778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从此周幽王对褒姒更加宠爱,最后竟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褒姒生性不爱笑,周幽王为取悦褒姒,举烽火召集诸侯,诸侯匆忙赶至,却发觉并非寇匪侵犯,只好狼狈退走。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鄫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举烽火示警,诸侯以为又是骗局而不愿前往,致使周幽王遭犬戎所杀,褒姒亦遭劫掳,从此下落不明。
人物姓名:姒氏
时代:周朝(西周)
所属政权:周
性别:女
民族:华夏(早期部落,概念和民族不同,后来是汉族)
生年:生年不详
卒年:卒年不详
出生地:褒国
陵墓:不详
身份:周幽王第二任皇后
官职:皇后
配偶:周幽王姬宫涅
父亲:不详
母亲:不详
子女:伯服
1、人物生平
幽王宠爱
褒姒,姒姓,是褒国(褒国在今陕西省汉中市中部、留坝县以南地区)人。褒国礼制“妇人称国及姓”,褒姒因是褒国人,姒姓,故称褒姒。
褒姒
周幽王三年(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于是献出美女褒姒乞求投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非常宠爱。
立为王后
周幽王四年(前778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一子,取名伯服(一作伯般)。褒姒生下儿子伯服后,周幽王对她更加宠爱。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竟然废黜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后来周幽王立她为王后,故称申后)和太子宜臼(申后所生,即周平王),而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
下落不明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后的父亲申侯因周幽王废黜女儿申后、外孙宜臼之事而恼怒,于是联合鄫国(河南方城)、西夷犬戎大举进攻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此时,周幽王正与褒姒纵情淫乐、吃喝玩乐,却不知外面发生大事。此前,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屡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以戏弄诸侯。当周幽王得知犬戎大举进攻后,便点燃烽火向诸侯示警求援,诸侯以为又是骗局而不愿前往,犬戎军于是在骊山下杀害周幽王、伯服和郑桓公,掳走褒姒,取走周朝的全部财物离去,褒姒从此下落不明。
褒姒自缢说
褒姒,出生农家,幼时父母双亡,被一卖桑弓之人收养,后又转到村民姒大家中,得以长大。姒大夫妻给她取名为褒姒。
当时,周幽王无道,不理朝政,朝中很多人进谏,幽王不听。幽王的王后是申国国君申侯的女儿,申后生子叫宜臼,立为太子。申侯作为幽王的岳父,多次到宫中劝谏,幽王根本不听,申侯一气之下,回到自己的属地申国去了。褒国国君褒垧也入朝进谏,却被幽王关进大牢。公元前780年,褒垧的儿子褒洪德为了救父出狱,将褒姒从姒大家中买回,送给了幽王。由于褒姒美若天仙,受到幽王宠爱,不久为幽王生下一子,取名伯服,幽王爱如掌上明珠。入宫的第六年,22岁的褒姒在宫廷斗争中取得胜利,终于成了幽王的王后,儿子伯服被立为太子。但是,褒姒天生不爱笑,这使得幽王十分烦恼。为了博得美人的一笑,幽王绞尽了脑汁,终于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给后人留下了笑柄。
幽王无故废了原来的太子和申后,褒姒还是不放心,便鼓动幽王杀了太子,以绝后患。幽王对褒姒的话言听计从,于是下旨到申国,命令申侯亲手杀掉自己的外甥。申侯哪里能下得了手,遂写了劝谏书,派人送到镐京。幽王见了劝谏书,大怒,下令削了申侯的爵位,并发兵讨伐申国。
申侯得到密信,立即从西戎国借了一万五千精兵,自己也率领本国兵马,出其不意,杀奔镐京。幽王措手不及,镐京被攻破,幽王被杀,褒姒被戎主掠去。戎主盘踞北方,不断侵扰周朝,后来诸侯联合抗戎,戎主仓皇出逃,褒姒来不及随行,自知无颜再见周朝诸侯,遂自缢而死。
2、趣闻轶事
怪女褒姒
夏朝末年,有二条神龙停在夏帝的朝廷前,说道:“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王。”夏帝占卜,或杀掉龙,或赶走龙,或留下龙,都不吉利。夏帝又占卜请求能得到龙的唾沫储藏起来,才吉利。于是陈列玉帛,并以简策写文告请神龙,龙离去后留下唾沫,夏帝用匣子把唾沫装起来,除掉地上的唾沫痕迹。夏朝灭亡,这匣子传到商朝。商朝灭亡,这匣子又传到周朝。经过三个朝代,没有人敢打开它。到周厉王末年,打开观看。唾沫流到宫中,无法除去。周厉王就命令妇女赤着身子对它大声呼喊,唾沫便变成一只黑蜥蜴,窜到周厉王的后宫。后宫有个侍女,刚七八岁,碰上它。周宣王时,这个侍女成年后便怀孕,没有丈夫却生下孩子,她很害怕,就将那个孩子丢弃。
曾有小女孩唱着歌谣:“桑木做成的弓啊,箕木制成的箭袋,是要灭亡周国的。”当时周宣王听到这首歌,正好有一对夫妇卖桑弓箕箭袋,于是周宣王派人抓住并杀掉他们。夫妇俩在逃跑的路上,遇到那侍女丢弃在路旁的那个怪女孩,夜间啼哭,因此可怜她,便将她收养。于是,夫妇俩逃到褒国。后来,褒国人有罪,便请求献上那位侍女丢弃的怪女孩给周幽王来赎罪。此女便是褒姒,因是从褒国而来,故称褒姒。
烽火戏诸侯
《史记》版
《史记》版据《史记》记载,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出各种办法让
烽火戏诸侯
她笑,但她还是不笑。周幽王设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敌人来到就点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都率兵赶来。诸侯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不在信用,渐渐不肯应召而来。后来申国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援救,诸侯却没有前来援救。犬戎最终杀死周幽王,俘虏褒姒,西周灭亡。
《吕氏春秋》版
在《吕氏春秋》的记载中,周幽王不是当然烽火,而是击鼓。当时
西周建都在丰、镐二京,那里靠近戎人。周幽王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筑高大的土堡,上面设置大鼓,使远近都能听到鼓声。如果戎兵入侵,就由近及远击鼓传告,诸侯的军队就都来援救天子。戎兵曾经入侵,周幽王击鼓,诸侯军队都如约而至,褒姒看到非常高兴,很喜欢周幽王这的种做法,周幽王希望看到褒姒的笑容,于是屡屡击鼓,诸侯的军队多次到来,却没有敌兵。到后来戎兵真的入侵,周幽王击鼓,但诸侯的军队不再到来,周幽王于是被杀死在骊山之下。
争议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史记》记载“烽火戏诸侯”之事提出疑义:“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2012年,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故事有所偏差。清华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幽王,西周因而灭亡。清华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刘国忠称,史学界对“烽火戏诸侯”曾有过质疑,认为《史记》中所载只是“小说家言”。清华简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支持这种质疑,从而部分推翻《史记》的记载。刘国忠认为,史学界就此可以得出结论:西周灭亡不是因为“烽火戏诸侯”,该故事甚至并不存在。
3、历史评价
《诗经》:“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司马迁《史记》:“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襃姒。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
刘向《列女传》:“褎神龙变,寔生褎姒,兴配幽王,废后太子,举烽致兵,笑寇不至,申侯伐周,果灭其祀。”
4、史籍记载
《国语·卷第一·周语上》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列女传·卷之七·孽嬖传》
5、家庭成员
丈夫:周幽王姬宫湦
儿子:太子姬伯服[
6、历史遗迹
骊山烽火台位于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据说周幽王在此举火戏诸侯,以博王后褒姒一笑,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烽火台底部有一个灶口,在此点燃柴草和狼粪,就会在台顶形成烽火。据说用狼粪烧烟,具有孤烟直上云霄,风吹不斜的特点,因此,烽火台在通讯落后的古代成为有效的边防警报设置。通常是整座山峰都筑台,若京都有急,只要一个烽火台燃烟,其它烽火台就连锁举火,警报可以快速传递到远方。
7、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屈原《楚辞·天问》
林乃桢版褒姒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胡曾《咏史诗·褒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影视形象
1996年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林乃桢饰演褒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