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桓王
周桓王姬林(?—前697年),在位23年(前720年—前697年在位)。周桓王为姬泄父之子,周平王之孙。平王病死时,太子姬狐正居于郑国为人质。郑庄公和周公黑肩迎姬狐回朝继位。姬狐因一路上哀伤过度,回朝后就病死。姬林便被郑伯和周公黑肩扶立为天子。即位之后,为了压制郑庄公的权利,周郑交恶,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姬林左肩,周天子的权威于是荡然无存。
姓名:姬林
别称:周桓王
姓别:男
民族:华夏
职业:东周第二代天子
生卒:?~公元前697年
谥号:桓王
父亲:姬洩父
母亲:不详
在位时间: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97年
去世时间:公元前697年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王位继承人:姬佗
1、人物简介
周桓王姬林(?—公元前697年),姬姓,名林,周平王姬宜臼之孙,太子姬泄父之子,东周第二任君主,公元前719年—公元前697年在位。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即位。周桓王即位后,由于压制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权力,因此周、郑交恶,最后双方在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周天子的权威于是荡然无存。公元前697年,周桓王去世,谥号桓王,其子姬佗继位,是为周庄王。
2、人物生平
继承君位
周桓王
周桓王姬林,姬姓,名林,是周平王姬宜臼之孙,太子姬泄父之子。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三月二十四日,周平王去世,大臣们因太子姬泄父早逝,于是拥立姬泄父之子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
干涉晋国
周桓王二年(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春天,晋国曲沃封君曲沃庄伯贿赂周桓王,联合郑国、邢国攻打晋国都城翼城,周桓王派大夫尹氏和武氏出兵协助曲沃庄伯。晋国国君晋鄂侯战败,逃奔随邑。同年夏天,晋鄂侯去世,曲沃庄伯于是再度攻打晋国。由于当时曲沃庄伯背叛周桓王,同年秋天,周桓王便反过来支持晋国,并派遣虢公率领军队讨伐曲沃庄伯,曲沃庄伯兵败,只得逃回曲沃防守。周桓王立晋鄂侯之子晋哀侯为君。
无礼郑国
周桓王三年(鲁隐公六年,公元前717年),郑国国君郑庄公前来朝见周桓王。这是郑庄公首次朝见周桓王,周桓王对他不加礼遇。周公对周桓王说:“我们周室东迁,依靠的就是晋国和郑国。友好地对待郑国,用以鼓励后来的人,还恐怕人家不来,何况不以礼接待呢?郑国不会再来朝见。”
当初,戎人朝觐周王,向公卿送财币,唯有凡伯不以宾礼款待。周桓王四年(鲁隐公七年,公元前716年)冬天,周桓王派凡伯到鲁国访问。凡伯返回时,戎人在楚丘对他加以截击,将他俘虏回去。
周桓王五年(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春天,郑庄公因怨恨周桓王不礼遇自己,于是与鲁国互换许田(周天子祭祀泰山的专用田)。同年夏天,周桓王任用虢公忌父担任周王朝卿士。
访问鲁国
周桓王六年(鲁隐公九年,公元前714年)春天,周桓王派南季到鲁国访问。
周桓王十二年(鲁桓公四年,公元前708年)春天,周桓王派宰官渠伯纠到鲁国访问。同年冬天,周桓王联合秦国出兵包围芮国,俘虏芮国国君芮伯万。
繻葛之战
周桓王十三年(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当时郑庄公在周王朝以卿士身份专权。周桓王不甘心受郑庄公的控制,于是夺去郑庄公的权力,因此郑庄公便不再前来朝觐。
同年秋天,周桓王带领诸侯讨伐郑国,郑庄公出兵抵御。周桓王率领中军;虢公林父率领右军,蔡军、*隶属于右军;周公黑肩率领左军,陈军隶属于左军。
郑国的子元建议郑庄公用左方阵来对付蔡军和*,用右方阵来对付陈军,说:“陈国动乱,百姓都缺乏战斗意志,如果先攻击陈军,他们必定奔逃。周天子的军队看到这种情形,一定会发生混乱。蔡国和卫国的军队支撑不住,也一定会争先奔逃。这时我们可集中兵力对付周天子的中军,我们就可以获得成功。”郑庄公听从子元的建议,让曼伯担任右方阵的指挥,祭仲担任左方阵的指挥,原繁、高渠弥带领中军护卫郑庄公,摆开一种名叫鱼丽的阵势,前有偏,后有伍,以伍弥补偏的空隙。双方在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双方交战。郑庄公命令左右两边方阵说:“大旗一挥,就击鼓进军。”郑国的军队发起进攻,蔡、卫、陈军一起奔逃,周军因此混乱。郑军从两边合拢来进攻,周军最终大败。郑国的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虽然受伤,但还能指挥军队。祝聃请求前去追赶,郑庄公说:“君子不希望欺人太甚,哪里敢欺凌天子呢?只要能挽救自己,国家免于危亡,这就足够。”于是鸣金收兵,周桓王便逃走,史称繻葛之战。战后当天夜间,郑庄公派遣祭仲前来慰问周桓王及其左右随从。
拥立晋君
周桓王十五年(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冬天,晋国曲沃封君曲沃武公诱杀晋小子侯。
周桓王十六年(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冬天,周桓王命令虢仲到晋国,拥立晋哀侯之弟、晋小子侯叔父晋侯缗为君。
周桓王十八年(鲁桓公十年,公元前703年),虢仲向周桓王进谗言诬陷大夫詹父。周桓王认为詹父有理,詹父于是带领周天子的军队进攻虢国。同年夏天,虢公逃亡到虞国。
因病去世
周桓王二十三年(鲁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三月,周桓王病重,于是征召周公黑肩前来,将宠爱的少子王子克(子仪)托付给周公黑肩,希望在太子姬佗继位死后,让周公黑肩拥立王子克继位。三月乙未日,周桓王去世,谥号桓王。太子姬佗继位,是为周庄王。
3、去世原因
姬林在位期间,因郑伯扶立他有功,将位于黄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赐给郑国,周王朝的疆域又缩小了。
周桓王姬林
以前,诸侯死了,其儿子于继位和治丧完毕后,必须赶往都城去接受周天子的册封,以求得合法地位。公元前712年,鲁桓公谋杀了兄隐公,自立为国君,不向桓王请求册封。从此,诸侯由天子册封的制度被破坏了。公元前706年,楚国以武力逼迫随国国君,要他向桓王提出提高楚国等级的要求。桓王不允,楚国国君熊通在大骂了姬林一通以后,自行提高等级称为楚武王。姬林接到报告,又气又羞,但也奈何他不得。
姬林继位后,郑庄公在朝廷继续以卿士身份专权。姬林不甘心受他的控制,就撵走了郑庄公。郑庄公回国后,便制造事端,扰乱周境的安宁,双方关系越来越紧张。不久,郑庄公又假借天子之命,出兵攻伐宋国。姬林大怒,干脆免去了他卿士的头衔。郑庄公也不示弱,一连五年不去洛邑朝见,表示不把姬林放在眼里。姬林实在忍耐不住,不顾臣下劝阻,亲自统领军队去讨伐郑庄公。郑庄公也点起兵马迎战。
两军在长葛(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相遇,姬林求胜心切,派人叫骂挑战。郑庄公却摆好阵势,按兵不动。周军叫骂到下午,还不见郑军出战,都面露倦意,松懈起来。郑庄公乘机挥动大旗,擂鼓冲锋。周军猝不及防,被杀得大败。姬林只好退兵,自己断后。郑国将军祝聃远远望见,奋臂一箭,射中姬林左肩,亏得铠甲坚厚,伤势还不严重。郑庄公见已经教训了姬林,怕部下杀得性起,要了姬林的性命,使自己在舆沦上吃亏,忙鸣金收兵,任姬林逃走。
事后,郑庄公又派臣下祭足去向姬林赔罪,说本来只准备自卫,没想到部下违反纪律,冒犯了天子,并去每个营慰问军士。姬林哭笑不得,只好借此*阶,垂头丧气地宣布免郑庄公之罪,从此再不问郑国事。长葛之战使姬林威风扫地,打掉了周天子“受命于天、辅有四方”的牌子。从此,诸侯越来越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97年3月,姬林病重,召周公黑肩入卧室托付说:“依照祖宗制度,我立了嫡长子姬佗为太子。但是,我所钟爱的却是次子姬克。今天,我将姬克托付给你,日后如果姬佗寿终,就兄终弟及,让姬克继位。你要尽力办好这件大事。”不久,姬林病死于洛邑。
姬林死后的谥号为桓王。
4、经典记载
〖古文〗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是为桓王。桓王,平王孙也。(《史记•周本纪》)
〖今译〗平王五十一年,平王驾崩,太子洩父死得早,立其子林做了天子,就是周桓王。周桓王是周平王的孙子。
〖古文〗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五年,郑怨,与鲁易许田。许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八年,鲁杀隐公,立桓公。十三年,伐郑,郑射伤桓王,桓王去归。(《史记•周本纪》)
〖今译〗桓王三年,郑庄公朝见桓王,桓王不理睬他。桓王五年,郑国报复桓王,和鲁国交易许田。许田是周天子在泰山的一块田地。桓王八年,鲁国杀了鲁隐公,立了鲁桓公。桓王十三年,周桓王亲征郑国,郑国射伤了桓王,桓王只好撤兵回国。
5、人物故事
〖天子借粮〗
周桓王姬林
周平王的太子姬洩父,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在诸侯国当人质的大周太子,心理上受到的压力很大,时间久了难免得点抑郁症什么的。周平王驾崩,姬洩父赶忙回国。姬洩父想到自己连父亲最后一面都没见到,越想越郁闷,没等继位就郁闷死了。群臣见太子死了,本着《周礼》的原则,立嫡立长,就把姬洩父的长子姬林捧上了天子的宝座。
姬林是个挺孝顺的孩子,却长期看不到父亲,好不容易把父亲盼回来了,结果还就死了。姬林因此恨透了郑庄公。
郑庄公是个雄主不假,但是此人一向不守规矩,年纪一大把了,还有很强的叛逆心理。
话说这个叛逆心理也算是先天的,郑庄公名叫寤生,就是倒着生出来的意思,原因是大多数宝宝都是头先生出来,郑庄小朋友竟然是两只小腿先出来,把郑妈妈折腾得挺惨。
史书上说郑妈妈是在睡觉的时候把郑庄公生下来的,然后郑妈妈就不喜欢郑庄公。我看这个记载不能从字面上认可,因为如果婴儿不是只有豆粒大小,再彪悍的妈妈也不可能睡着觉就把他生下来呀。说得通的解释,有两个,要么是这个孩子其实根本不是郑妈妈生的,是郑妈妈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把别的某个郑武公的妻妾的孩子强抱了来当儿子;要么,就是这孩子倒着生下来,把郑妈妈折腾得晕死过去了。
无论是哪一种解释,反正郑妈妈不喜欢郑庄公是事实(我个人倒是比较认可第一种解释)。于是郑妈妈总是极力的扶持自己的另一个名叫段的儿子(也可能是唯一的亲儿子)跟郑庄公夺权。结果段没斗过郑庄公,被郑庄公打败了不说,还被嘲笑为“多行不义必自毙”。而郑妈妈,因为支持段,也遭到了诛连,郑庄公把她软禁起来长期不见面,还发下誓言“不及黄泉,不相见”。黄泉就是地下水,见着地下水,人只有死了,埋到地下了,才会见到黄泉,所以郑庄公这话的意思就是要一辈子不见郑妈妈了。
可是后来郑庄公又对自己说出来的话后悔了,可是话已经说出来了,怎么往回收呢?郑庄公接受了一个叫颖考书的青年“布衣”的办法,玩文字游戏,把黄泉真的按字面意义理解为地下水。于是挖了一个深深的地道,一直把地下水挖出来,地道人郑庄公的的宫里一直通到郑妈妈的住处,母子俩就在这个地道里重归于好。
对自己的母亲尚且能这么狠,而亲口扔出去的狠话,也能有办法合理的收回,郑庄公的厉害可见一斑了。
如果桓王够聪明的话,就不应当与郑庄公为敌,尤其是不应当不宽容郑庄公的“冒犯”(他连他妈都能冒犯,冒犯了又能后悔并改正,您跟这样的人较什么劲儿啊?再说较得过他吗?)。
可是桓王显然不够聪明,一即位,就撤了郑庄公在朝廷的一切本兼各职。
郑庄公愤怒了,心说我弟弟得罪我,我让他“自毙”了,我妈得罪我,我跟她“黄泉”了。你姬林竟然敢撤我的职,难道我就会任凭你欺负吗?二话不说,组织起一帮农民工,把周天子的在温县的麦子和在白马寺以东田野上的粮食全给抢收了。周天子这年冬天的肚皮开始呈半透明状。
周桓王报复了郑庄公,结果立即被郑庄公“反报复”,气得哇哇怪叫。可是气归气,饭还得吃,地里的庄稼被人家抢了,没办法,只好向诸侯借粮过冬。诸侯还挺给天子面子,宋、卫、鲁等国都出了粮食。郑庄公见状,也打扫了点陈粮借给周天子。
又过了几年,郑庄公气也消了,就带上几斤新郑大枣主动跑到洛阳,想和周桓王重归于好。
〖周天子被射〗
看来郑庄公真的是从小受的教育有问题,他真以天下人都跟他妈似的,说翻脸就翻脸,说合好就合好?哪儿那么好事儿都是你的啊?
结果姬林就不给他面子,一边吃着大枣一边损郑庄公。说:“这枣挺大啊,看来你今年收成不错,怎么样,不用再抢别人的粮食了吧?”郑庄公搞得堂堂周天子大冬天的跟诸侯借粮过年,这对周桓王的刺激太大了,根本不是几斤大枣能解决的问题。对于郑庄公为了表达诚意而献上的贡品,桓王只回赠了一些秕糠。桓王对此的解释很简单:粮都贼被抢光了,只剩下糠了(要表达的意思也很简单,你身为诸侯都抢到我这天子的头上来了,咱们的情份也就只剩下糠了)。
其实周天子要的也就是个面子,也不是没有道理。在桓王看来,你郑庄公再牛,再有理,也不能把自己跟周天子摆在同一个级别上去讲道理,我堂堂天子,如果跟你还要“平等往来”,那我这天子还叫什么天子。你姬寤生也姓姬,论辈份还是长辈(周桓王的曾祖父周宣王,和郑庄公的祖父郑桓公同为周厉王的儿子),你应当主动维护姬姓家族的利益,只有周天子有面子了,整个姬姓诸侯才有面子,周天子完蛋了,你郑国还好得了吗?
可是郑庄公对自己老妈的态度,已经明摆在那里,他是不会仅仅因为你级别高就给你面子的,你要想牛,就拿实力说话。如今的周天子的实力不过是方圆二百里的领土,加上思想守旧,架子大,排场多,综合国力还不如郑庄公。所以姬寤生不怕姬林,也不服姬林。反而认为,郑国有功于大周,理应得到大周的特殊尊重的礼遇,并且,郑国与周朝极近,如果被周天子欺负惯了,那还有活路吗?
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终于达到了不可调合的地步。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对郑庄公的一系列无礼行为终于忍无可忍(加之东迁已经半个多世纪,周朝的元气恢复得也差不多了,至少姬林自己认为恢复得算可以了),于是动用天子的权威,统领王师及陈、蔡、虢、卫四国组成五国联军,大举伐郑。
按理说,天子征伐,诸侯只有投降的份儿,不能反抗,可是郑庄公不听那套,下令全国总动员,抵抗周天子的“合法入侵”。联军分为上中下三军,郑军也分成左中右三“踞”(踞就是飞禽的爪子的意思)与之对应。双方在今天的商丘长葛开战,史称长葛之战。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若周桓王胜,则周天子就有可能重树天子权威,“礼”还是维系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基础,进而也就使中国的“联邦”时代和“契约”精神,都可以继续的维持甚至发展下去;若郑庄公胜,则周天子颜面尽失,国际秩序将荡然无存,天下将不可避免的进入强者为王的时代。
周天子的立国之基础是“周礼”,凡事都坚持按周礼办事,而周礼是当年西周开国之时由周公制定的,在很多地方,都已经过时了。比如说在军事上,当时桓王的“王师”按照传统是以步兵拱卫战车,战车受周围步兵的限制,不能*的冲击。郑庄公却让战车在前冲锋,步兵则紧随其后,就像现代战争中用坦克掩护士兵突击一样,把战车和步兵的特长,都发挥了出来,从技术上讲,郑军处于优势。
公元前701年
郑庄公看出,三军当中,以王师最强,而以陈国军队最弱,于是先打最弱的陈国,陈国一败,蔡、卫两国也退出了战场。五国联军只剩下了成了王师和虢国,他们还要担负盟军已经战败的心理压力,和数量上少于对手(周天子的王师满编制是六军,但东迁以来,只能凑到两军,而郑国则有三个军的满员编制)的先天不足,于是战场上的形势也开始对郑国有利。
郑庄公发起最后一击,指挥三踞合围,直扑王师。王师大败,桓王赶紧下令撤退。撤退的时候,桓王坚持亲自断后,结果被郑国大夫祝聃看见,一箭射去,正中桓肩膀。
这一箭像射在桓王身上,却也射在整个联军的心里,于是联军立即全线败退。
此一役,王师大败,天子被射,周天子的威权荡然无存,诸侯从此更加不把他放在眼里,只视为一个虚位的象征罢了。桓王急于中兴大周,结果却落得满盘皆输心中痛悔不已。虽然此后郑庄公又派臣下去向他陪罪,但这一切都与事无补。事情到了这一步,桓王也无意再与郑国争斗下去,苦笑之下,终于赦免了郑国的罪过。
郑国方面,郑军虽然获得全胜,但郑庄公仍遵守了周礼关于追击敌人不可以超过九里的传统,下令停止追击。一场决定中国社会命运的大战,到此结束,郑庄公却面对着王师远去的身影,发出了一声长叹,他的眼中,满是忧伤。
郑庄公是一位雄主,虽然在性格上有些缺陷,但是在大战略上确有独道的目光,在此前此后,他都多次预言,姬姓衰落,郑国的霸业不能长久。
事实也正是如此。从表面上看,郑国大获全胜,竟然打败了天子,可是庄公死后不久,郑国就陷入内乱,正如同为姬姓国家的周、郑,发生内讧一样,又正像周、郑、陈、蔡、宋、卫等中原国家互相内讧不止一样。
周天子威望的被郑国打落,郑国又不可能担负起周天子那样整合天下的责任,甚至连整合中原各国也办不到。中原又处于“四战之地”,周边任何一个方向的国家强大了,都会向中原用兵,中原诸国又不能团结起来,自然就沦为了四围各国欺负的对象。
郑庄公可以预见到包括郑国在内的中原各国未来的灾难,却不能避免这一灾难,关键还是因为他不能战胜自己“不甘被人欺负”的心理障碍。最后的结果,不仅害了周天子,更是害了郑国本身。
6、家族成员
祖父
周平王姬宜臼
父亲
太子姬泄父
儿子
周庄王姬佗
次子姬克
7、后世纪念
桓陵秋草
相关人物
“桓陵秋草”为古渑池八景之一。桓陵位于渑池县城北50公里处的凤凰山巅。公元前697年,东周第二代国君桓王姬林葬于此地,人们便将凤凰山改称桓王山了。桓王山海拔731米,北傍黄河,东依岱嵋,西有青山,南望韶峰。小狮山、柏树山左右延伸,两道涧水环流,远望恰似展翅欲飞的凤凰。桓陵依山势凌顶而建,高30余米,占地约4亩,墓陵为圆形土包,其土质与周边迥然不同,呈粒状如蚁穴,大雨如注而不见其流。深秋时他处枯旱,独此地郁郁葱葱,更显风水宝地之奇特。
周桓王缘何择陵于凤凰山,流传于民间的说法是:东周时期,周桓王出巡山西回洛阳,从济民渡(即现在的南村渡口)过黄河时,看见黄河南岸大山气势雄伟、满目苍翠。桓王仰视良久,连连赞美,并问当地百姓山名,百姓答曰:“凤凰山。”桓王大喜,思忖道:“我乃真龙天子,今遇凤凰山,龙凤呈祥,必是吉兆。”过了黄河,桓王又从百姓那里得知凤凰山林壑优雅、风景秀丽,于是游兴勃发,就令人伐榛开路登山。桓王站在清风徐来、蝉声竞送的山巅眺望,只见九曲黄河眼底奔流,巍巍韶山身后耸峙,青山挺身穿于左,岱嵋探首立于右,百鸟鸣声入耳,兔狐出没草丛。
这美景,使桓王一下子就把长期深居皇宫的沉闷和国事的冗繁一扫而光了,于是君臣及随员席地酣饮。不知过了多久,桓王背处小解,忽见两只雄鸡飞落眼前,一面摆动五彩斑斓的尾羽,一面对他“咯咯”地叫着。桓王见此鸟与传说的凤凰甚似,又和自己如此亲切有缘,心想:莫非上天有意赐我这方宝地,让此鸟传言于我。想到此处,桓玉便跪拜上苍。雄鸡唱着飞走了,给桓王留下了无尽的愉悦。桓王回洛阳后,召集心腹密谋说:“自从平王东迁以来,相继任周郑庄公、郑武公为卿士,郑国*日益强大,挟天子以令诸侯,使朕处处掣肘。要想复兴周室,必先废除郑公,另任忠于王室的虢公为卿士,才好同心协力,图谋大业。”众臣齐呼:“天子英明。”桓王遂以宗主国名义颁诏,联合蔡、卫、陈三国合力伐郑。结果大败,不仅使周室威风扫地,桓王在交战中也身负箭伤,不久死于洛阳。临终前他叮嘱重臣和太子:“姜太公封于齐(今山东),五世皆返葬于周(今陕西)。我欲返葬镐京,然周室不兴,诸侯争霸,互相讨伐,恐难以如愿。洛阳西渑池北,黄河南岸有凤凰山是方宝地,可西望故国,东邻新都,甚好,能葬此山我愿足矣。”桓王驾崩,庄王即位后,将父王灵枢暂厝洛阳,待机返葬镐京。不想一等7年,局势更糟,西返无望。第三代君王周庄与众卿议定,将桓玉安葬于凤凰山了。
因凤凰山本是风水宝地,再加之桓王葬于此处,故添几分灵气。所以,冬尽春至,桓王陵上草木峥嵘、鸟语花香。深秋时节,霜叶凋零之时,此处反而更加枝繁叶茂,在皑皑北国可谓罕见奇观。那些慕名前来拜谒的官商富豪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这里录明朝广东按察副使、山东左部政使戴珙(渑池南村人)《桓陵牧草》一首:寝门寂寂碧山巅,碧草秋高泣杜鹃。满隧冥茸含宿雨,远垣狼藉锁寒烟。离披已散能军魂,掩冉深藏中射肩。莫向西风伤乱始,盟台萧艾自芊绵。
8、影视形象
1996年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张永强饰演周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