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2017我在现场:深海大洋是我想念的地方

科普小知识2021-07-25 22:40:23
...

2017我在现场:深海大洋是我想念的地方

“爸爸,我非常想你。”家人在码头迎接归来的“探索一号”探险队员。

人和海洋有着不解之缘。海洋孕育生命,调节地球气候,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宝贵资源。几千年来,人类从未停止探索海洋。其中,科技工作者首当其冲:

遇到“非凡的人”

旁白:我们的记者丁佳

三月底,海南的气温已经很高了,但还没有码头上的人们的心热。离开他们两个多月的亲友,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研究小组的成员,正乘坐“探索一号”科学研究船慢慢向岸边靠近。

经过7929海里的68天航行,探险队员们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了第二次探险。他们成功地进行了10000米深的潜水,取得了许多世界级甚至世界领先的成果,带回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样本。更重要的是,“发现号”的远航使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和装备得以在实战中得到验证。

在来自北京的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我再次登上了这艘巨轮。踏上绿色的甲板,在迷宫般的走廊里来回穿梭,爬上狭窄的金属楼梯,在船长室里停留一分钟,呼吸着咸咸的海风,看着从一万米深处舀出的一瓶海水...我试图把自己放在感受船上探险队成员生活的位置上,试图理解,在他们晒黑的脸后面,有什么样的坚持?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多次报道“发现一号”的科研活动。在我看来,这是一艘“神奇”的船。我惊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我更被他们所展现的情感所感动。无论他们是领导者、伟大的科学家还是刚刚毕业的“小男孩”,只要他们登上了船,他们都是兄弟和战友。

我记得那位当时乘船的*,称赞他们是“做了非凡的事情,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的非凡的人”。我印象深刻。这应该是对他们最好的解释。

2017我在现场:深海大洋是我想念的地方

记者王嘉文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船上接受了采访。

我在岛上保护你。

旁白:我们的记者王嘉文

今年10月,我在一次采访中登上了南海的一个岛屿。那时,北京已经是秋天了,但是这里的太阳还是很热。对一个北方人来说,太阳有一种难以忍受的力量,就好像我头上有一个巨大的火盆。但最不舒服的不是这个,而是黏糊糊的感觉。

同为科学家的人告诉我,这里的年平均空气湿度是79%,加上空气中漂浮着高浓度的氯离子,难怪皮肤总是不舒服。

进行采访的酒店看起来很整洁,但是水龙头和淋浴头都生锈了。拉水龙头也会发出因生锈摩擦而发出的吱嘎声,这让人感到非常不愉快。

科学家们经过询问才知道,根据大气腐蚀的严重程度,这里是C5+,属于最高腐蚀等级。在我国北方,站在海边的镀锌钢防腐铁塔40年来没有问题,即使没有防腐涂层,但在这种环境下其使用寿命将大大降低。

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腐蚀总成本超过2.1万亿元,也就是说,近3.34%的国内生产总值被恶劣的大气环境腐蚀。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在这个偏远的岛上着陆。

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人们可能非常羡慕岛上的生活,但是只有当他们来到这里,他们才能意识到他们的困难。没错,涨潮后到处都会有螃蟹,也会有渔民捡来的美味海鲜。然而,蔬菜和淡水短缺。科学家曾经需要过滤天上的雨水作为参考,许多当地居民的器官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更不用说,科学研究小组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组成的,许多人不得不适应海洋环境。

随着采访接近尾声,记者们对这个岛的陌生感已经耗尽,他们期待着回家,品尝正宗的内陆食物。因此,预计将有12级大风登陆,航班将被取消。

背着沙袋,准备食物,把行李放在高处,用毛巾靠在窗户上...这是我多年没见过的一幕。台风登陆时,外面的椰子树在摇摆。许多椰子树和粗壮的树枝从树上落下,随风起舞。

没有经历过台风的记者们不禁想冲进风雨中,与台风亲密接触。然而,科学家与风雨互动,思考如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保护人类文明。

2017我在现场:深海大洋是我想念的地方

王立平在岛屿试验站观察材料样品

从太空到海洋

旁白:王立平,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为了成立中国科学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我和家人于2015年8月3日从干旱多雨的西北小镇兰州出发,驱车前往温暖湿润的沿海城市宁波。

2400公里的旅程花了我三天时间,一路上,我的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感情。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期待,我也把心放在了兰州,它已经工作和生活了13年。

当他们5日抵达宁波时,材料学院的薛群基院士和他的夫人金老师已经买了许多蔬菜、鸡蛋和牛奶在宿舍等着我。从那以后,我对家的记忆,在牛肉拉面的满足中,增加了海鲜的鲜味。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一直在从事航天防磨润滑薄膜材料及其航空航天应用的研究。然而,当时我不得不承担海洋新材料和应用研究的沉重负担,挑战是巨大的。在2016年几乎走遍所有海洋材料或海洋设备研究所的基础上,2017年我和我的团队的研究足迹开始沿着黄海、东海、南海、海南文昌和西沙永兴的沿海试验站和基地不断延伸。

我仍然记得,在四面环海的西沙,我们的研究设备经受了无数风暴的洗礼。7月中午,西沙温度高达50多度,设备钢结构表面温度高达80多度。我们的团队在烈日下安装和维护各种测试设备。黝黑的皮肤和满手的水泡是团队科学奉献和追求真理的最大价值体现。

团队两年多的努力也在今年收到了反馈。在克服了海洋环境下延长寿命的一个技术难题后,我们成功地开发了一个又一个功能性防护涂层系统,其成果不断得到同行和市场的认可。

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我们“不缺钱”,因为我们的科研经费大部分来自科技成果转化和中国科学院的各种项目支持。

今年,为了弥补实验室在自然环境试验场地的严重不足,实验室与国家物质环境腐蚀平台、国家电网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合作,建立了文昌海洋大气试验站、相关海洋(南海)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试验站。在试验场的支持下,团队将有更多的精力和希望为中国海洋工程建设、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安全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年终附注:

深蓝

对许多人来说,大海是浪漫的。无论是宏伟的泰坦尼克号还是1900年的辛酸传奇,它们都讲述了深海的可怕魅力。

但是对中国来说,大海有另一种味道。西方列强用强大的船只和枪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使现代中国蒙受了失去权力和羞辱国家的耻辱。出海不仅是一种诗意的呼唤,也是一个国家和平崛起的必要条件。随着蓝色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中,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海洋科技发展成为首当其冲的迫切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海洋和沿海地区的科学考察能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只有突破这一能力,才能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迈进。

建设海洋科技强国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正处于巨变和民族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它正在从一个以土地为基础的国家转变为一个海陆权利平等的国家。向深海推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建设海洋强国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迫切需要。

目前,虽然中国和其他国家已经到达10000米的深度,但事实上,人类对2000米以下的深海的深度知之甚少。在海洋观测和气候研究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需要坚定方向,建设和发展强大的海洋科技力量,推动海洋科技产业的发展,为人类认识海洋、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平利用海洋资源做出应有的贡献。

阅读更多

2017年我在现场:科普展厅,从邂逅到流连

2017年我在现场:一带一路的风景很独特

2017年我在现场:田野和田野有不同的品味。

2017年我在现场:听风,看雨,气象技术展示头像

2017年我在现场:扶贫踏上扶贫之根

2017年我在现场:爱“你”就像爱生活。

2017年我在现场:实验室,“不同的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