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读钱颖一《大学的改革》:大学为何与大学何为

科普小知识2022-02-02 00:59:14
...

田国强《中国图书新闻》(2017年2月8日,第16版)

读钱颖一《大学的改革》:大学为何与大学何为

作者:钱颖一

中信出版社,2016年9月,第一版

定价:第一册,学校文章78.00元

第二卷,学院文章88.00元

钱颖一被国内外公认为一流的经济学家。他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质疑教育的使命,探索大学改革的道路。他努力工作了十年,实践了现代教育理念,推动了大学制度的改革。他参与了中国的经济改革,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开拓者。

祝贺钱颖一教授出版发行两卷本《大学改革》。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道德操守、功勋和正直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标准。这套丛书主要记录了应毅教授自2006年被任命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以来的十年间,在大学改革方面的思想、言论和行动。这使所有的人都能全面理解他作为一名经济学家的身份。除了对中国经济改革做出重要贡献外,他还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框架来指导和推动经济改革、商业教育乃至大学改革。钱颖一是改革开放后少数几个让我钦佩的留美中国经济学家之一。他的个性、知识、思想和学术成就都是卓越的。他可以被称为国家的脊梁。

作为一个交往了几十年的老朋友和同事,我和应毅教授有着相似的人生道路。从出国留学,到在美国教书,再到回国进行改革,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我们对许多问题(无论是经济问题还是教育问题)的观点高度一致,而且经常是一致的。应毅教授提倡简单和彻底。他善于从复杂的情境中把握最本质、最关键的问题,然后有规律地给出高度简明、深刻的基本判断。他真正理解事物的路径依赖,理解事物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大学改革》这两本书,读者还可以从他的早期著作《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中看到他对中国经济改革战略和政策的简单而深刻的建议,这些建议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这套书延续了这种风格,读它给人的印象是有很多干货。根据这本书的介绍,这些文章是“用行动写的”。

应毅教授对中国大学教育现状和问题的描述,对问题原因的诊断,以及结合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实际情况给出的行动指南,都非常准确、直接地指向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这本书里,我们看不到任何流行于社会中的普通话、花言巧语和空话,更不用说粗话了。我非常同意应毅教授所说,这两种言论倾向背后的官僚精神和粗鄙作风,“不是大学应有的精神气质”。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不仅在上层,不仅在书本上,只有现实,还有一种对知识分子诚信的承诺和对教育的承诺,这也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精神。毫不夸张地说,他为中国经济学家从事教育和研究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也是我进入新世纪后全力投入中国经济教育改革的真正起点。虽然我在1999年受到华中科技大学时任校长周济教授的邀请,但我还是帮助他所在的经济学院进行了部分经济教育改革,如开设了经济学和数学双学位课程以及课程设置(周济校长曾打算邀请我担任他所在的经济学院的院长,但因各种因素和条件不成熟而婉言谢绝)。2002年,清华经济管理学院聘请了15名在国外大学有教学经验的经济学家作为特聘教授,我就是其中之一。应毅教授在这件事上起了关键作用。当时,他还问我对第一批杰出教授候选人的看法。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在书中很多地方都提到过。我认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改革和探索,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2001年6月5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前院长*在清华大学的告别演说中表达了他的殷切希望,指出“要把经济管理学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管理学院,必须有一流的教师”。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急需培养一大批能够与国际社会接轨、参与国际对话的经济管理人才。这首先要求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作为当时全国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带头人,应该是第一个以身作则的。

正如应毅教授在其著作中所说,这位杰出教授的开创性工作对中国的经济和商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许多杰出的教授相继进入国内各大院校担任院长,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新高潮。早在2004年7月,我就被任命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2014年6月,我们编辑出版了《中国教育改革:理念、战略与实践——前沿视角》和《上蔡改革实录》,系统梳理和总结了上蔡经济学院乃至学校多年来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的理念、理念、途径、制度安排和各方面的探索。因此,看到这套“大学改革”让我有一种互相欣赏的感觉,因为这也是一个在不同大学进行改革和探索的十年过程。办好一所现代一流大学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学校之间没有分离。许多观点和实践实际上是相同的。他们也充满了许多校长,参与者,参与者和许多志同道合的人的艰苦努力。我很清楚这次经历的起伏。

总的来说,《大学改革》两卷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为什么和什么是大学。一个对应于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另一个对应于改革的行动和措施。应毅教授擅长研究转轨经济学。他很清楚目标和过程的区别。他对如何在约束下通过某种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来实现目标有系统的思考。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思想和方法都必须有,尤其是那些受到各种制度和文化限制的思想和方法。”换句话说,为了使改革成功,为了完成事情,为了完成伟大的事情,一个人不仅要懂得改革的方法,而且要善于改革的技巧。不能忽视目标和过程。这也是我个人对过去十年左右参与金融改革的理解。在这里,我将主要谈论书中给我印象最深、最感动我的一些地方。

第一,“大学生大学”的办学理念。这是钱颖一在他的书中提出的,渗透在许多文章的字里行间。我非常同意。我还经常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他们服务。中国有句古老的谚语说,上大学的方法是高尚的,友好的,完美的。大学的内在价值是培养人,首先是教育人,帮助大学生成为成人。二是培养人才,帮助大学生成才。人比天赋更重要。钱颖一认为作为目的的“人”包括“人性”、“人格”和“生命”三个方面,并把人的现代化视为价值层面的现代化。回顾过去,钱颖一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他自身的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如此重视学生基本人性方面的培养,令人钦佩。上蔡经济学院关于“诚实、责任、宽容、感恩、奉献和荣誉”的简明培训也是基于同样的教育考虑。

其次,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动力。*总理在2001年4月27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二次顾问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了这一点,并提出要吸引一流的国际教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数据之一是,从2002年到2011年,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招聘了98名教师,其中84人获得了海外博士学位。特别是2006年钱颖一出任院长后,进一步加大了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这对于学院师资结构的优化和完善非常明显。我常说,要办好一流大学,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生和一流的课程。清华管理的学生质量绝对是世界一流的。关键的瓶颈是教师,这反过来会影响课程。经过十年的不断引进和动态优化,清华管理的教师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上蔡经济学院也是如此。建设一流教师是改革的首要战略地位。从2005年到2016年,我们先后介绍了99人,其中88人是海归。

第三,我们应该重视无用知识的有用性。钱颖一教授借用了弗莱克斯纳的文章“有用的知识”的标题。Edge)做了一个出色的演示。事实上,庄子早在2000年前就说过类似的话:“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途,但不知道无用的用途。”如今的中国大学管理者并不知道这个基本事实。从研究到教学,他们过于强调短期的有用性和实用性,而忽略了原始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一些人抨击海外海归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高端”但没有实用价值,这也是急功近利的一个功利性原因。除了育人,大学的使命是创造知识。当然,这些知识成果包括非常接近东道国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实践知识成果,但更重要的是,我担心的是,创造关于人类普遍问题的原始和基本知识成果。中国大学要在国际学术话语权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未来的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否则,它将不会对世界和学科所共有的理论、工具和方法的原创性研究和创新做出很大贡献。建立一所国际公认的世界级大学和学科是不可能的。

第四,通过制度建设完善大学治理。大学治理最重要的是实现无为而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治因素。大学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具有很高的智商。他们不能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大学和脑力劳动者(现代委托代理理论中道德风险和激励的最优权衡模型证明了这一点)。否则,它只会更详细,更麻烦,效率更低。然而,无为而治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依靠管理团队,二是依靠制度。其中,制度是基础,是合理划分学术、行政和监督之间权力和责任界限的基础。出生于研究机制设计理论的钱颖一显然也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和规则。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形成了《制度框架要点纲要》、《制度内部治理组织体系纲要》、《制度外部治理组织体系纲要》、《教师手册》、《员工手册》等一系列制度汇编文件。经过上蔡经济学院这么多年的改革,我也形成了一套20多万字的系统文件汇编。这不仅是改革的重大成果,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学院治理现代化的保证。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我坚信,做事的目的应该是公开、公平和公正的,而且次序不能颠倒。为了公平,信息必须首先是对称的,即公开的;为了公平,信息必须是公平的,即机会均等的,这样(其理论基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中的正义定理),可能会有一个有效、公平、稳定、简单和麻烦较少的结果。

就像钱颖一质疑教授治校的想法一样,我一直认为这个想法很有问题。我们都认为应该是教师或教授(美国大学统称助理教授/讲师、副教授和正教授为教授)进行学术研究,而不是教授管理学校。当然,对于教师/教授研究的具体内涵,尤其是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转型改革的背景下,我和应教授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教授/教师的学术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个别教师的学术、教学和服务的评价和提升,如正教授和讲师对副教授和讲师的评价和提升,以及正教授和副教授对讲师的评价和提升,而不是学科建设方向的规划和改革的慎重。否则,校长将由最底层决定,而系主任和系主任提出的改革措施将被否决。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世界级大学的基本模式。至少在美国,院长、系主任或执行委员会由几个具有高学术水平和威望的人组成(在这种情况下,系主任主要负责日常事务。这两种制度在美国并存。在没有委员会的情况下,系主任或系主任被称为系主任,而在有委员会的情况下,系主任或系主任被称为系主任)在学科规划和改革方面有很大的酌处权,而许多其他委员会主要用于咨询和制定具体措施。

中国大学的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正视改革的困难,运用成功改革的方法。因此,为了完成一件事或改革,一个人必须有思想、勇气、责任和智慧,以及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因此,我提议,无论是在国家一级还是在大学一级,都必须在改革、发展、稳定、创新和治理的全面改革和治理框架内,系统地思考该做什么、如何做以及由谁来做。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条主线需要明确,那就是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办学方针,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而必须以国家战略需要和国际学术标准来衡量。《大学改革》一书中的许多改革思路和措施都遵循了这一路径,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我认为,推进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许多内容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不会过时。

(作者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阅读更多

阅读《大学改革》: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为学生服务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