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调查分析:有哪些简政放权期盼

科普小知识2022-04-27 04:06:59
...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调查分析:有哪些简政放权期盼

CFP供应图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调查分析:有哪些简政放权期盼

注:本文中的图表显示了第44期领导力培训课程问卷2的结果以及薪酬部门的成员组织。图表中的数据是候选人数(总共190人)。由于篇幅所限,第40期高校中青年*培训班的调查数据没有整体列出,而是在文本分析中进行了说明。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调查分析:有哪些简政放权期盼

注:系级学院与地方学院选择的差异是问卷1和问卷2的综合分析结果。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调查分析:有哪些简政放权期盼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调查分析:有哪些简政放权期盼

编者按:高校对精简管理和下放权力有什么期望?今天公布的问卷很有参考价值。问卷调查的重点是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和机制以及重点和难点问题。旨在了解被调查者对机构管理、基本学术组织模式、人员任用、考核评价、薪酬分配、双肩人事管理、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等人事管理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调查清楚地反映了系级学院和地方学院两种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机制的现状。与地方高校相比,系级高校有更多的自主权。

核心视图

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系级学院和地方学院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系级高校认为高校人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用人机制不灵活、不完善”,而地方高校则认为“主管部门控制太严”,反映了不同管理*下高校人事管理的自主性现状。

二是院系院校对编制的角色和管理存在矛盾心理,希望改革编制管理模式,甚至取消编制管理,而地方院校认为“编制管理太死、编制太紧”是最突出的问题。

第三,系级高校认为“学校收入分配关系不够合理”是学校薪酬分配的首要问题,而地方高校认为“薪酬与工作绩效没有真正挂钩”是主要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系级高校的薪酬指标体系更加注重绩效。

第四,省属高校更注重基层学术组织的建立,应该摒弃传统思维,有利于跨学科和团队建设。地方高校注重争取对人和财产的独立控制,反映了两类高校改革的不同深度。

■问卷调查小组

报告撰写人:赵、纪全灵

数据处理:刘玉和袁泽

2013年10月至12月,在教育部人事司领导下,问卷调查小组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部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分会,共发放问卷367份,回收问卷280份。

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200多所大学的校级领导、中层*和人事部门,包括教育部直属大学和其他*下属大学(以下简称“部门大学”)以及地方大学。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问卷调查的重点是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和机制以及重点和难点问题。旨在了解被调查者对机构管理、基本学术组织模式、人员任用、考核评价、薪酬分配、双肩人事管理、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等人事管理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有十种意见:一是目前高校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主管部门过于严格,用人机制不够灵活;第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分类管理,加强合同管理,完善用人机制。第三,编制是高校资源配置的基础,但编制管理模式亟待改进。第四,当前高校岗位聘任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各种岗位和职级设置不合理。第五,高校评价指标体系亟待完善。第六,工资与工作表现没有真正挂钩,学校的收入分配不够合理。第七,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模式不能满足跨学科合作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八是“双肩挑”人员管理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第九,高校应进行社会养老保险改革,但人们担心改革后待遇的变化和新旧交替的稳定性。十是加快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步伐,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进一步增强活力。

一,“当前高校人事制度存在重大问题”的观点

1.从外部管理的角度来看,更突出的问题是主管部门太死了。

根据对第44期高校领导培训班(以下简称“高校领导”)和薪酬科成员单位人事部(以下简称“人事部”)的问卷调查和分析,认为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管部门过于负责”(第一选项占28.4%,下同)。有57.4%的人认为,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首要问题是“主管部门控制过多”,第40期高校中青年*培训班(以下简称“高校中层*”)。

2.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主要问题是用人机制不灵活和不完善(30%)。就业制度改革相对滞后(16.8%)和根深蒂固的身份管理概念(15.3%)也是当前的问题。

3.与地方大学相比,部门大学比地方大学有更多的自主权。34.3%的系级高校认为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用人机制不灵活、不完善”,64%的地方高校认为“主管部门控制过严”。它清楚地反映了系级学院和地方学院两种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机制的现状。与地方高校相比,系级高校有更多的自主权。

二,“未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重点在哪里”的看法

1.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分类管理”、“强化合同管理、完善用人机制”。高校领导和人事部门认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分类管理”和“强化合同管理,完善用人机制”(分别占28.4%和26.3%)。与此同时,综合考虑第一和第二种选择,“健全的评价和评估机制”(分别占16.3%和34.2%)具有更高的关注度。此外,47.5%的高校中层*认为加强分类管理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

2.部门大学和地方大学在分类管理和岗位聘任改革方面取得了不同的进展。省属高校强调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合同管理,完善用人机制”(27.9%),而地方高校则认为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分类管理”(48%)。这也反映了部门大学和地方大学在分类管理和岗位聘任的改革和实践中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评论

全面落实高校人事自主权

■刘欣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的快速发展,这不仅表现在学生培养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上,也表现在对*、经济、社会、文化和法律等领域的积极影响上。然而,无论是从国家的需要还是从社会的期望来看,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大多可以归结为一个方面,即我国大学的行政色彩仍然浓厚,教育当局和上级当局对大学的控制过多和过少,大学没有真正获得创造和传播知识、培养各种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人才的主体地位,独立办学的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高校的外部行政管理特征自然延伸到高校内部,这突出表现在高校在人事管理中必须严格执行人事制度规定和上级行政指示。因此,高校内部人事管理实践高度趋同,无法根据自身的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积极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和人事管理实践。事实上,在2013年11月至12月教育部人事厅对200多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其他*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校级领导、中层*和人事*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高校用人机制缺乏灵活性和完善性,主管部门监管过于严格,已成为高校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是一种极其稀缺的资源,高等教育被视为精英教育,依靠行政系统对高等教育进行规划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配备各种必要的资源,是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正是依靠这一制度,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才能够及时地培养和输送国家建设和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然而,随着社会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演变为大众教育。它的目标不再是为*培养国家直接使用的人才,而是为全社会的各种组织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能够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围绕劳动力市场不断传递的各类人才需求信息,可预测、及时地调整人才培养类型,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方式,这就要求高校作为办学主体具有真正的独立地位,能够根据办学需要灵活调整自身的人员结构和内部管理机制。然而,原国家“统一”的精细化行政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高校单一人事管理模式明显违背了这一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实际上面临着与深化改革前的国有企业相似的情况。如果我们继续坚持目前僵化的高度可控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很可能会越来越脱离社会需求,变得越来越没有活力。因此,在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赋予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尤其是人事管理自主权,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事实上,由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尽管有相对严格的制度约束,高校还是不得不围绕现实办学的需要,寻找突破原有制度限制的途径。例如,大多数学院和大学的实际雇员人数远远超过了上级批准的人数。例如,在国家对大学行政人员实行统一的职员制度的情况下,大学也在努力做出各种可能的修正或调整,以适应其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此外,近年来,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聘任制、各类人员人事考核、工资收入分配、人员晋升和岗位调整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下一步全面落实高校人事自主权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着高校人事管理自主权的全面落实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在人力资源投入规模、组织结构设置、岗位设置和分类分级、人员选拔任用、职称或技能评定、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应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薪酬和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并有权根据自己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定位选择相应的人力资源结构和规模。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制定和调整自己的人才战略和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与之相适应。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专业的管理人才队伍和多功能的物流服务人才队伍。要逐步形成动态灵活的人才流动和人才调整机制,使高校真正成为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主体,充满活力,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加积极有效的贡献。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

如何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从教育部直属高校开始,全面落实高校人事管理自主权,赋予高校自主决定人力资源投入和就业规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和管理、人员任免和考核、收入分配的权利。改革教学科研机构,打破机构和组织壁垒,推进跨学科融合,逐步探索实施就业规模备案制度。推进分类管理、分类考核评价,实施精细化岗位分类管理,探索建立符合我国高校特点的新型教师岗位体系。完善公开招聘制度,建立高校人才退出机制。深化员工制度改革,探索不同类型员工的职业发展渠道,合理控制和确定管理岗位上“双肩包”员工的比例,强化职业定位,引导学校管理人员投身于本职工作。建立灵活多样、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探索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团队工资制等分配形式,规范收入分配管理,形成合理和谐的高校内部收入分配关系,推进高校主要领导薪酬制度改革。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调查分析:有哪些简政放权期盼

与地方大学相比,部门大学比地方大学有更多的自主权。34.3%的系级高校认为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用人机制不灵活、不完善”,64%的地方高校认为“主管部门控制过严”。它清楚地反映了系级学院和地方学院两种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机制的现状。与地方高校相比,系级高校有更多的自主权。李华辉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调查分析:有哪些简政放权期盼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调查分析:有哪些简政放权期盼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调查分析:有哪些简政放权期盼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调查分析:有哪些简政放权期盼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调查分析:有哪些简政放权期盼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调查分析:有哪些简政放权期盼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调查分析:有哪些简政放权期盼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调查分析:有哪些简政放权期盼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调查分析:有哪些简政放权期盼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调查分析:有哪些简政放权期盼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调查分析:有哪些简政放权期盼

三、对“高校机构设置管理”的看法

1.一般认为机构很重要,但机构管理太死,机构太紧。高校领导和人事部门对人事管理有三种看法。首先,他们都认为“人员编制非常重要,是大学分配资源的基础”(37.9%),他们对人员编制作为资源分配手段的重要性有高度共识。二是“机构过于接近身份,弊大于利”(31.1%);三是“机构管理太死,机构太紧”(20.5%)。这反映了当前高校对编制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对编制和编制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高度的认识;另一方面,认为传统的机构设置管理方法,如机构与身份挂钩,不适合当前的情况,预计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将进行改革。

2.地方院校比系级院校对机构设置的严格管理有更强的反应。地方高校认为“机构设置与地位联系太紧密,弊大于利”是首要问题(36%),其次是机构设置的重要性(34%),26%的高校选择“机构设置管理太死,机构设置太紧”,比系级高校高出7.4个百分点。

四.对“高校就业中的主要问题”的几点看法

1.教师、经理和工人的比例不合理。高校领导和人事部门认为,高校岗位聘用的首要问题是“教师、管理、考勤等各系列岗位的职级比例不合理”(占30%)。与此同时,“就业制度不够完善”(23.2%)、岗位就业与身份管理没有实质性脱钩(21.1%)等问题受到高度关注。32.8%的高校中层*认为“岗位聘任与身份管理没有实质性脱钩”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首要问题。

2.系级学院和地方院校都希望进一步扩大岗位设置的自主权。系级院校和地方高校都认为“教师、管理人员和职工比例不合理”是首要问题(分别为30.7%和28%),这反映了高校进一步扩大岗位设置自主权的趋势。同时,两类大学也认为“就业制度不健全”(分别为21.4%和28%)和“岗位就业与身份管理没有实质性脱钩”(分别为20.7%和22%)是岗位就业中的主要问题。

V.对“高校评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看法

1.第一个问题是“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第一个选择是“不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43.7%),远远高于其他选择,42.6%的高校中层*同意。其次,“要加强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样化”(17.9%)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由此可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主体和形式设计应作为完善评价体系的重点。

2.系级院校和地方院校对评估的相关因素有相似的看法。除了对上述第一点的相同理解外,系级学院和地方学院对“缺乏科学完整的评估程序”的看法相似(分别为15.7%和16%);稍有不同的是,系级院校更重视“评估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低相关性”(17.9%),而地方院校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8%)。

六.对“薪酬分配制度的主要问题”的看法

1.工资与工作表现没有真正的联系。根据第一种选择和第二种选择的集中度,“薪酬与工作绩效没有真正挂钩”(第一种选择和第二种选择占56.4%),学校不同类别人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收入分配关系不合理”(第一种选择和第二种选择占54.2%),是薪酬分配制度中的突出问题。

2.省属高校与地方高校收入分配改革的进程是不同的。省属高校将“学校各类人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收入分配关系不合理”列为高校薪酬分配制度中最突出的问题(35%),而地方高校将“薪酬与工作绩效没有真正挂钩”列为首要问题(34%)。这也表明两类大学在收入分配改革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7.对“高校基本学术组织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看法

1.基本的学术组织模式亟待创新。高校领导和人事部门认为,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模式“大多基于传统学科,不利于跨学科和协同创新,不利于团队和平台建设”(42.1%)。这表明当前基层学术组织的建立不能完全满足跨学科合作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其次,36.8%的人认为这是“缺乏对人民财产的独立控制”。49.2%的高校中层*认为高校基本学术组织模式的主要问题是“大多基于传统的学科设置,不利于跨学科、协同创新,不利于团队和平台建设”。21.3%的人认为这是“缺乏对个人财产的独立控制”。

2.部门大学和地方大学有不同的关注点。系级院校认为,当前基层学术组织模式“大多基于传统学科设置,不利于跨学科和协同创新,也不利于团队和平台建设”(45.7%)。多达50%的地方高校认为“缺乏对人民财产的独立控制”是主要问题。

八、对“高校进一步推行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看法

每个人都普遍赞同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高校领导、中层*和人事部门认为,“养老保险社会化是大势所趋,应积极推进”(40%)。第二个是“我更担心将来的待遇减少,希望维持现有的退休政策”(占23.7%),“我希望国家考虑社会各界的实际情况,逐步落实”(占18.9%)。

此外,被调查者还提出了加快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处理好*与高校的关系、赋予学校更多自主权、进一步强化高校办学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竞争机制等意见和建议。(原标题是“权力下放:大学有什么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