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委员: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创建“双一流”
3月1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左)访问新华社,接受全国政协专题采访。新华社郭啸天摄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记者李雪芹)1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访问新华社,对NPC和CPPCC进行了专访。刘伟认为,科学规划是“双一流”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科学规划的难点是如何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规律确定重点。
以下是采访的主要内容:
新华网: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建立更加公正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刘伟:首先,“双一流”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是科学规划,科学规划的难点是如何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规律确定重点。具体而言,就是如何结合社会需求的变化、对学科发展规律的正确理解以及资源约束的现实,确定一系列发展目标和关键任务。为此,我们必须遵循两个方面的精神:一方面,我们必须服务于公共利益,国家和社会,而不是其他既得利益。另一方面,也要从科学的认识出发,科学地把握社会、学术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趋势。遵循这两个方面的精神是科学规划的前提,但也是一个艰难的决策过程。
其次是人才队伍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有14个学科被列为“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另外9个学科被评为A+。如何充分发挥现有优势需要进一步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队伍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推出了杰出学者计划和杰出学者任命制度等措施。目的是尽可能支持、培养和吸引优秀学者。总之,“近者乐,远者来”,让学者们有一个更舒适的学术环境,让他们能够抵御外界的诱惑,安心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成长规律不同于自然科学,需要积累。学者们积累人文关怀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和思考需要很长时间。既然研究是关于人文的,就应该系统地考虑对人文的反思。既然我们在学习社会科学,我们就应该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所有这些都需要深入的实践和经验,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如何培养这样一个团队,形成这样一个人才梯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压力。
第三,努力建立一个具有良好主导作用的评价体系。包括人才体系、学科评价体系、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评价标准存在争议。中国人民大学基本上处于中国主要评价体系的前列,但与国内大学相比,其在几个主要国际学科评价体系中的排名非常落后,这种对比很少见。这可能反映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统一。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植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具体实践和文化土壤。在解决好民族问题的前提下,我们不能回答自己的民族问题。如果我们想在世界上赢得一个位置,这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水。另一方面,也有必要考虑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是否有通用的国际标准,这需要认真和深入的讨论。这个地方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为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人民大学需要努力探索和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的标准,包括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个标准应该考虑到地方、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国际比较和对外开放。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如何实现国际化和民族化的有机统一。
相关主题:2018年两会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
上一篇:山东大学齐鲁医学庆祝创建百年
下一篇:物理学家创建了打结的水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