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新兴交叉学科植物文化研究:挖掘植物背后的文化

科普小知识2021-10-19 08:32:42
...

新兴交叉学科植物文化研究:挖掘植物背后的文化

Xi凌渡汤原移植的古槐树为一级古树,种植于汉代左右,移植后衰弱。

新兴交叉学科植物文化研究:挖掘植物背后的文化

“中国树木文化地图考试系列”已经出版。

新兴交叉学科植物文化研究:挖掘植物背后的文化

黄帝人工种植的柏树,胸径3.5米,树龄5000年,据说是黄帝人工种植的。

事情越亲密,就越容易忽略它们。

植物似乎就是这种情况,它们构成了整个地球生命周期的基础。

你知道吗,在古代,大豆是祖先和天地的必需品,装豆子的容器是古代仪式系统中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你知道山东泰山中天门的“五道符松”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树木公章制度的建立吗?北京潭柘寺的“皇树”见证了多少个朝代?

挖掘植物背后的文化故事,拯救古树名木所承载的文化记忆——这就是冯广平的研究团队——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的全部意义。

专家意见

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洪:中国了解和利用植物的历史悠久。以植物为载体的文化元素和事件数量众多,无法计数。挖掘植物背后的文化故事也是未来植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科学院王文才院士:植物栽培研究具有前瞻性和时效性。近万年来,人类有意识地认识和驯化植物,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成果。这些成果需要科学研究和精心保护,才能成为未来发展的财富和动力来源。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继祥研究员:植物栽培研究是植物学应用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有益探索,兼顾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

1.纯植物学使得文化内涵难以展现

植物背后的文化故事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缺乏专门的研究和整理。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植物栽培可能还是一个新名词。植物栽培之所以被提出,源于一个长期困扰冯广平的问题:传统植物分类学达到一定高度后,如何才能被公众接受?“知识一旦被束之高阁,就会被人们遗忘。我们应该把它转化成现代人能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享受的东西。”

出生于园林行业的北京科技学院宣传部副部长鲍炎就是研究成员之一。她对植物文化的新课题有自己的理解:“传统的植物分类特别清楚,但是不同种类之间没有关联。在研究植物时,我们发现我们不仅要注意‘门、纲、目、科、属、种’,还要注意它们的文化历史内涵、生态欣赏趣味、食用和药用价值。”

从植物中获得的文化历史内涵和生态享受不是浪漫的废话-

例如,生活在中国北方的祖先在一万年前将一种狗尾草驯化为小米。从那时到汉代,小米一直是主食,它不仅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而且还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基准:我国的基本计量单位,英寸,和音乐的基本单位,黄钟,都是根据小米来确定的。

例如,植被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花园里种什么样的树,如何种植以及在哪里种植,都反映了园丁的内心感受和文化细节。它也是一棵柏树。圆柏种在紫禁城,侧柏种在祠堂。这种规定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遗憾的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植物文化不仅为大众所知甚少,而且在学术界也缺乏系统的挖掘和整理。

与其看着大海叹息,还不如撤退,形成一张网。冯广平、鲍炎等有关人士关于“植物栽培研究”的倡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成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河北师范大学赵建成、河南师范大学卢龙斗等专家学者的支持。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人与植物的关系是选择与被选择之间的关系冯广平说,植物是整个地球生命周期的基础。人类是生命周期的一部分。人类通过选择有限的植物物种,并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它们共同进化,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想探索的是找出为什么人类选择特定的植物物种,以及围绕这些植物物种的物质和精神成就。”

基于这一理念,经过深入探讨,研究团队决定从植物命名、食物选择、药物选择、木材选择、阅读欣赏选择、崇拜选择和生态选择七个方面开展植物栽培研究。

2.从古老而著名的树木开始

实地调查、挖掘和整理,为子孙后代保存“呼吸的历史”。

经过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国仍有100多万棵古树名木。冯广平认为,古树名木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绿色名片”,也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象征和“呼吸的历史”。

因此,研究人员把重点放在古树名木上。他们选择了北京周边、关中平原、河洛流域、汾河流域、鲁中山区、太湖周边、成渝平原和古徽州地区等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代表性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我们必须尽快发现和整理这些珍贵的活文物所见证和记录的历史文化,以免为时过晚,为子孙后代保存一份真正可靠的资料。”

调查研究的结果以“中国树木文化地图与考试系列”的形式陆续发表。目前已出版的著作有:《北京皇家园林树木文化考证》、《秦汉上林园林植物考证》、《徽州树木文化考证》。其中,《北京皇家园林树木文化图》以北京皇家园林常见的130多种树木为重点,从药物、造园元素、诗歌、绘画题材等多个方面对每种树木的地质时期起源、植物学特征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考证。《秦汉上林园植物图》验证了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园上林园的植物类型,证明了秦汉时期许多原生野生植物被选为园林植物。国际植物园协会会长何研究员对该书评价如下:“从众多古籍和文献中,整理出上林园植物230种。经过艰苦的训诂和考证,共发现植物61科94属116种,用150多幅彩色图片和线条画表现了植物的花、果形态和细节特征。上林园的植物特征不再是模糊的描述,而是科学准确的展示

研究发现,许多古树已经成为历史的“目击者”和“见证者”。

位于陕西省中部黄陵县轩辕庙医院的“黄帝手植柏树”树高19米,胸径3.5米。据说它是黄帝亲手种植的,有5000年和3700年的历史。不能被七八个人抓住的巨大柏树是这个国家为数不多的大柏树之一。它被称为“柏树之王”和“世界柏树之父”。今天,它已经成为确认“中国人”民族身份的象征和寄托。

山东泰山中天门的“五道口”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树木公章制度的建立。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回丰台的路上遇到了大雨,躲在树下避雨。秦始皇因其在保护和驾驶方面的功勋,被封为“五道符”,在秦朝官员中排名第九,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到了明朝,张文在《宋大夫》中感叹道:“那个时候,暴君都没了,他们还绿着呢。”

“经过研究,你会发现古老的青色保存在每一棵著名树木的古老枝叶之中。”鲍炎的话充满了感情。“许多景点的存在都是因为这种活生生的文物。只有当你站在那些树前听它们的故事时,你才能感受到它们背后文化的力量。如果没有树,我担心穿越历史的感觉会不那么深刻。”

3.古树名木既是植物又是文物

打着“保护”的旗号移植其实是对古树的死刑判决。

目前,研究人员仍在河洛河谷和岱岳山区进行实地调查。两本书“河洛树木文化地图考试”和“岱岳树木文化地图考试”也有望在今年内完成。

出版书籍只是一种手段,保护是目的。令研究人员担忧的是,无知和利益驱动将古树名木的生存置于危险之中。早在2008年,冯广平就注意到了媒体上频繁出现的盗伐和移植古树的现象。“移植古树的目的可能是让没有历史的地方看起来更有历史和文化气息。但不清楚这是否会适得其反——它篡改历史,摧毁真实的历史。”

冯广平更担心的是,古树名木的生存条件直到今天都没有多大改善。“黄山的古树保护水平很高,但其中1/5仍处于威胁边缘。在河南,我们看到的古树基本上没有受到保护。最好的保护是北京,建一个一平方米的水泥池,并挂一个牌子——仅此而已。”说到这里,冯广平很担心。

他认为古树名木缺乏保护源于它们的特殊性:它们既是植物又是文物。“但目前他们的‘活文物’属性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导致无人监管和自我毁灭。”

鲍炎认为对古树最好的保护是就地保护。打着“保护”的旗号移植其实是对古树的死刑判决。古树的文化内涵决定了它们必须植根于原始的文化和历史栖息地。目前,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吸引眼球,获取巨额利润,不惜将古树移植到新开发的建筑中,美其名曰“樟树园”和“银杏庄园”...对此,鲍炎认为:“人们,无论是园林还是古树,都是先大力毁坏一个本土的,然后再建造一个古色古香的,这是典型的文化保护缺失。当我们总是以一种恃强凌弱的态度面对自然时,它永远不会回报你的尊重。”

“古树离开了原始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它记录和见证历史的标记功能立即消失,而它本身则从一个活的文物退化为一棵普通的树。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像“摧毁真正的文物和建造假古董”这样的悲剧将在古树名木上重演。”冯广平说道。

4.虽然很难,但我不后悔。

推广植物栽培促进植物保护

对植物栽培的特殊兴趣使研究人员开心,忘记了烦恼。植物栽培研究作为植物科学研究和社会人文学科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在学科体系中处于尴尬的地位,而且在资金筹集和项目启动方面也处于“有待认可的状态”。此外,它还面临许多实际困难,如人才缺乏和技术落后。

研究人员很高兴植物培养越来越被认可。随着研究的深入,京都大学的伊藤忠教授和北京大学的何副教授等专家先后加入了该团队,团队越来越强大。2012年首届“植物、文化与环境国际论坛”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学者。在交流和讨论中,每个人都非常兴奋。

更让他们高兴的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浙江绍兴惠济山香榧林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香榧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香榧是世界上罕见的干果之一。浙江绍兴的惠济山上有一片香榧林。香榧树的果实可以卖到几万元。然而,据说有1000年历史的香榧林在申请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个难题: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没有得到明确的解释。植物栽培研究小组的考证证实了这一难题:据考证,香榧在隋唐时期用于园林绿化,早在南宋时期就被列为贡果。年龄测定还表明,惠济山香榧林已经存在了1000多年。

冯广平和他的团队的初衷是“让具有历史细节的植物文化被公众普遍认可,从而体现其现实意义,促进植物保护和地方发展”。他们致力于植物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也就是为沉默的植物书写多彩的历史,为悠久的文明寻找新鲜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