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负责人就第四轮学科评估有关情况答记者问
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公布了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结果。在我国教育“管理与评价分离”和加强高校内涵建设的背景下,这种非行政化、服务性的评价项目是如何由第三方实施的?重要的发现是什么?评估结果如何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学位中心主任回答了记者关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的问题。
1.什么是主体评价?
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总体水平评估。这是一个由第三方进行的非行政和服务评估项目,不同于*进行的资格评估。自2002年首次发射以来,平均四轮,迄今已完成四轮。学科评估坚持“自愿申请、*参与”的原则。所有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包括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授权)单位均可申请参与。
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在95个一级学科(不包括军事科学等16个学科)开展。共有来自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与了评估(比第三轮增加了76%);全国高校中94%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已经申请了评估。
2.为什么要进行学科评估?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研究生教育国家,构建多学科高等教育评估体系是“管理、行政、评估”分离和教育内部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学位中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以评估和评价为重点,开展学科评估,评估学科内涵建设的质量和成效,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整体建设的重要实践。
开展学科评估有三个主要目的:第一,服务大局。贯彻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政策,展示我国学科发展成就,建立中国学科评估标准和模式,服务研究生教育“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鼓励发展特色和内涵”的大局;二是服务高校。通过对学科建设成效和质量的评价,帮助高校了解学科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和不足,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高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是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对教育质量知识的需求,为社会各界了解和分析学科水平和质量信息提供服务。
3.主题评估是如何进行的?
2016年4月,学位中心在系统总结前三轮评估经验和全面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启动了第四轮学科评估。这一轮主题评价经历了六个主要步骤:信息收集、信息验证、主观评价、权重确定、结果生成和结果发布。
首先,信息收集。公共数据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相关部门和第三方数据提供者获取,其他评价信息通过参与学科严格按照数据报告标准提供。第二是信息验证。通过认证材料核查、公共数据比对、重复数据筛选等措施,对申报信息进行全面核查,部分材料将在互联网上公开,在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接受同行监督。将验证结果和公众异议反馈给各单位进行验证和确认;对于上述验证措施不能完全覆盖的数据,学位中心进行随机抽查。第三是主观评价。对23万名学生和15万名雇主联系人进行了大规模在线问卷调查。邀请了13000多名同行专家对五项主观指标进行“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邀请同行和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学科声誉调查,并首次邀请海外同行对6个学科试点进行国际声誉调查。第四是确定重量。指标权重的“初始值”是参照上一轮指标权重和本轮评价改革理念形成的。召开专家研讨会,确定指标权重“参考值”;近9000名专家(每个学科至少有一名专家参与评估)应邀根据权重设定原则和“参考值”给出建议权重。学位中心通过平均得到了95个学科的最终权重。第五是结果。根据“线性规划法”,计算目标指标以获得每个最终指标的得分。对于主观指标,邀请同行、行业专家、学生和用人单位分别进行评价,得出最终指标的得分。度中心根据指标权重获得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和总体水平得分。第六是结果的公布。第四轮评估按照“准确计算、分级”的原则发布结果,分别展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评估结果。首次在学科评价关键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向公众展示我国学科建设的主要成果,并向参与大学提供“学科优秀率”(即A类学科在全校博士和硕士授权学科数量中的比例)。
4.评价标准一直是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学科评估所依据的指标体系是如何构建的?与以前的评价相比,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四轮学科评估深入贯彻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按照“人才第一、质量第一、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价值取向,在继承前三轮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形成了第四轮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在16个省市举行了18次全省范围的指标体系研究会议,听取了来自200多所大学的800多名专家、校长和40多个省市教育部门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还就特色学科、毕业生质量和教师评价等指标举行了特别研讨会。最终,“师资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框架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基本保持不变。共建立9个指标体系框架,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农业、医学、管理、艺术、建筑和体育,各学科权重不同。具体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较前几轮有了很大的创新:
第一,加强“五导”,建立“中国标准”的学科评价体系。一是坚持人才培养第一,引导高校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二是改革教师评价方法,引导高校重视队伍结构质量和青年教师发展,抑制人才无序流动。三是改革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引导高校提高论文质量,重视中文期刊。四是加强社会服务贡献评价,引导学科建设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分类评价,引导高校重视学科特色和内涵建设。
第二,突出“五个创新”,建立学科评价方法的“中国模式”。一是采用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观察学科建设成果,克服单纯依据公共数据评价大学的片面性。二是根据跨学科成果的实际内涵,提出一种识别跨学科成果“归属度”的方法,以解决跨学科成果评价问题。三是实施“约束性评价”方法,规定同一学科必须同时申请评价,有效避免材料拼凑,引导和优化学科布局;四是采取数据重复核对、公共数据比对、认证材料验证等六项措施对材料进行全面审核。第五是探索国际同行评价,首次邀请国际同行专家参与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六个学科的声誉调查。
5.与国内外许多只使用公共客观数据的评价不同,学科评价是客观数据和主观信息的结合。它是如何被考虑的?另外,对于海量数据,如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于主观信息指标,如何保证专家评价的公平和公正?
国内外大多数排名都是基于公开的客观数据。原因是排名机构很难充分获得大学的关键信息。事实上,许多排名项目也需要申报信息。然而,仅依靠公共数据进行学科评估存在固有的缺陷。首先,学科建设包括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许多方面无法用量化的公共数据来衡量。依靠公共数据不能充分反映学科建设的实时成果,容易误导学科建设和发展。第二,公共数据没有主题信息,不能直接定义其主题属性。“自动分科”算法难以反映学校学科布局的实际情况。有鉴于此,学科评估的大部分评估数据都是通过参与单位上报获得的。
学科评价采用“客观数据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为确保学校申报数据的可靠性,学位中心在前三轮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既定程序,采取六大措施对数据进行全面核查。一是数据标准检查。学校上报的所有数据都有严格的数据收集标准(内涵定义、产权归属等)。)。例如,“国家科研项目”严格定义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等申报说明中所列的科研项目。“ESI高被引论文”只能由通信作者单位或第一作者单位填写。对于不符合采集标准的数据,学位中心会直接进行处理。二是认证材料的验证。当学校填写材料时,学科评估需要一些重要指标的证明。学位中心核对了所有证明材料,处理了错误和正确的数据,并将可疑数据反馈给原单位,以补充证明材料。第三,公共数据比较。学位中心使用自己建立的50多个公共数据库,并与许多国内外第三方数据提供商合作,将学校填写的数据与公共信息进行比较,以检查填写的数据是否真实,以及它们所属的学校和学科是否正确。第四,重复数据筛选。为了鼓励跨学科研究,学科评价采用“归因度”的方法来识别结果,并接受跨单位和跨学科的结果按比例填入多个学科(但比例之和不能超过100%)。学位中心开发了一个专门的软件系统,对这种重复数据进行智能模糊检索分析和筛选。第五,信息在网上公开。在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学位中心在参与单位范围内网上公布了部分申请材料,并接受同行监督。第六,对关键数据进行抽查。对于上述验证措施不能完全覆盖的数据,学位中心进行随机抽查。对于存在较多随机问题的高校,要进一步加大随机抽查力度。
为保证专家主观评价的科学性和正确定位,学位中心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特别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在评价中要贯彻落实实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二是坚持“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的方法,要求专家根据材料的客观数据进行综合判断,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三是安排足够的专家和调查对象,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超过13,000名同行专家、230,000名学生和150,000名雇主联系人参与了主观评估。第四是要注意专家的分布。原则上,每个参与单位应有一名专家参与学科声誉调查,以确保评估的公平和公正。
6.道德修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科评估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强人才培养的定位?
答: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一直是学科评估的重点。学科评估通过关注培训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和质量来形成正确的方向。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制度设计上,建立了“培养过程质量”、“在校学生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的三维评价体系,引导培养单位关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过程。第二,在指标设计方面,人员培训的质量不应仅由公共数据的量化指标来表示。在三维体系框架下,根据人才培养指标的特点,本评价除了一些定量指标外,还采用了反映学生学习成绩和成长的定性指标,并根据客观事实考察人才培养质量。第三,在评价方法上,评价方法是实现评价理念和形成正确导向的重要因素。除了对定性指标进行同行评审外,本次评估首次对近40万名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检验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职业发展质量,并指导培训单位关注培训效果和学生发展潜力。四是形成长效机制。通过评估,有效推动各单位建立优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数据库,引导培训单位关注毕业生职业发展,加强与毕业生的互动,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
7.近年来,通过学术头衔、论文数量等衡量学术水平的各种排名。引起了很多争议和批评。如何避免上述问题,引导高等教育在学科评估中衡量学术水平时向内涵发展。
以评促建,引导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发展,是学科评估的根本任务。在这方面,我们专门设计了评价指标和方法。
例如,这种评估已经放弃了只“通过学术头衔评估学术标准”(通常被称为“计算帽子”)的片面方法。例如,“长江学者”这样的头衔不会自动转换组件值,而是由专家根据教师水平、团队结构、国际影响力等因素进行评估。对结果所属单位的统计也做了特殊设计:结果被认定为“产权单位”,不随人变动,有助于遏制“抢帽”等人才无序流动现象。
同时,要努力建立一种充分体现质量导向的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克服只对论文数量和外文期刊进行评价的方法。除某些学科外,已发表论文的总数将不再计算,同行评议将使用“代表性论文”进行。要合理把握中外期刊论文的综合评价,强化中文期刊在评价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规定代表性论文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文期刊论文(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类),不断提高中文期刊的影响力,鼓励优秀成果首先在中文期刊上发表。
此外,本次评估还单独设立了一个“社会服务贡献”指标。通过开放的“代表性案例”评估,可以充分反映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大学的不同发展成果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从而克服“一刀切”评估学科的弊端。
8.我们注意到,本主题评估的结果不再以与之前评估相同的方式发布。相反,结果以“分级”的形式公布。它是如何专门设计的?什么原因?
第四轮学科评估首次采用“评分”方式公布评估结果,不公布分数或排名,也不强调单位之间和排名前后的优良分数差异。按百分位的方式来步。按照“学科总体水平得分”的百分位数,前70%的学科分为9个等级:前2%(或前2名)为A+,2% ~ 5%为A(不含2%,下同),5% ~ 10%为A-,10% ~ 20%为B+,20% ~ 30%为B-,40% ~ 50%为C+,50% ~ 60%为C-,60% ~ 70%为C-。
主要考虑的是既要保证较强的分化程度,反映学科建设水平的实际变化,满足社会对教育质量的信息化需求,又要淡化分数和排名,这有利于引导高校把注意力转移到学科内涵建设的利与弊上来。
9.据了解,这一评估为参与单位提供了“学科优秀率”指数。主要考虑什么?
答:学科评估的主要目的不是排名,而是通过评估发现学科建设的优劣势,揭示学科发展规律,促进学科内涵发展,合理规划学科布局。因此,除了公布评价的评分结果外,还将为参与单位提供数据分析和研究报告,提供一系列学科发展趋势的信息,如“学科优秀率”指数(a类学科占博士和硕士授权学科总数的比例)和学科平均发展指数。我们认为“学科优秀率”有助于学校发现学科布局的不足,调整和规划适合本单位发展的优势布局。特别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关注一些强势学科的发展,还要关注大学整体学科发展趋势,从而构建更有利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良好学科生态。
10.从评估结果来看,中国的学科建设总体情况如何?主要成就是什么?
在第三轮和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基础上,学位中心对关键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评价,我们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领域的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对研究生培养规模指标(学生人数、就业满意度、就业分布等)进行综合分析。)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高层次人才供给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对研究生质量的认可度显著提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精神更加明显。二是对科研投入和产出指标(经费投入、论文发表、重点项目研究等)的深入分析。)的学科。研究发现,中国在自主科技创新和原创成果产出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学科融合不断深化,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第三,全面分析教师的结构指标(规模、年龄、学历、国际化程度、教学效果等)。)表明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支规模和质量并重的专职教学团队。专职教师在道德和能力、教学和科研方面实现了全面发展,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第四,对代表性案例指标的系统考察表明,中国高校为社会需求积累“中国经验”的能力、为技术前沿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服务的“中国工程”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正朝着高质量、创新、深度和世界一流的目标稳步前进。
11.下一步学科评估的重点是什么?
答:学科评估的下一步是做好两件事。首先是深入挖掘学科的大数据,提供咨询和分析报告等服务,通过评估真正协助建设。学科评估已经进行了四轮七次,建立了中国最大、最可靠的学科数据库。这对研究学科发展规律,找出内涵建设的优势和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位中心将深入挖掘评估数据,为参与的大学和学科以及*和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学科发展分析报告”,通过评估真正协助建设。二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学科评价标准的研究,扩大中国学科评价标准的影响。学位中心将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开展研究和讨论,更加突出人才培养,更加突出学科特色,更加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我国学科评估标准。同时,我们将继续扩大学科评估在国内外的影响。
阅读更多
中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发布
上一篇:晚上睡觉不枕枕头好吗?
下一篇:子宫纳氏囊肿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