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以评助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科普小知识2021-10-18 09:53:22
...

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公布了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为什么在我国教育“管理与评价分离”和加强高校内涵建设的背景下,这种评价如此受关注?其评估是如何进行的?评估结果如何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记者进行了采访。

指标体系:打造“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评价品牌

95个一级学科(不含军事科学等16个学科)、513个单位、7449个学科……2016年4月启动的第四轮国家学科评估,根据“学科总分”将前70%的学科分为9个等级。

据该学位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研究生教育国家。学科评估是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的总体水平评估。这是一个由第三方进行的非行政和服务评估项目,不同于*进行的资格评估。自2002年首次发射以来,平均四轮,迄今已完成四轮。

针对评价中最关注的评价标准,记者从学位中心了解到,第四轮评价是基于“人才第一、质量第一、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的价值取向。在继承前三轮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形成了第四轮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即“教师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框架基本不变。建立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科技、农业、医学、管理、艺术、建筑和体育在内的9个指标体系框架,各学科权重不同。

“该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特点。”中国学术与研究生教育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表示:“经过15年的努力,学科评估正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评估品牌。”

具体而言,本次评估在建立学科评估体系的“中国标准”和学科评估方法的“中国模式”方面做出了重大创新。如坚持人才培养第一,改革教师和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加强社会服务贡献评价和分类评价,采用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实际内涵提出跨学科成果,实施“绑定参与评价”方法,探索国际同行评价等。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史景寰表示:“学科评估的重点是让各院校客观了解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同类院校相比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改进建议。向社会展示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全貌和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同时,为学生更好地选择高校提供信息,支持*和企业更准确地寻找合作伙伴。所有这些功能都反映在目前实施的主题评估系统的设计中。”

评估亮点: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级定位

以往的学科评价都非常注重考虑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将学科建设置于中国高等教育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之中。本次课题评估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深入贯彻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精神,积极服务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坚持“质量、实效、特色、分类”导向,不断创新评估方法,不断树立评估品牌。石景寰指出,这一课题的评价有许多亮点。

亮点一:注重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已经建立了“培养过程质量”、“在校学生质量”和“毕业生质量”三个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了“学生调查”和“雇主调查”,扩大了在教育系统之外评估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的发言权。

亮点2:学术水平不以“帽子”来衡量

例如,为了改变“以职称评定学术水平”的片面做法,“长江学者”等不会自动转换成分值,而是采用“有代表性的骨干教师”和“教师团队结构”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教师团队。同时,规定教师绩效的归属应根据绩效产生时的“产权单位”来界定,不得随人而动,从而抑制“抢帽”等人才的无序流动。

亮点3:构建以质量为导向的论文评价方法

为了克服只对论文和外文期刊数量进行评价的方法,这种评价将不计算除某些学科以外发表的论文总数。与“代表性论文”进行同行评议,努力建立中文论文评价标准,规定代表性论文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文期刊论文(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鼓励优秀成果优先在中文期刊发表。

亮点4:首次单独设定了“社会服务贡献”指标。

评估更加注重社会服务的贡献,参与单位提供“代表性案例”,展示学科建设为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重大需求所做的贡献。

亮点5:探索国际同行评估

为提升本学科的国际知名度和学科建设的国际影响力,本轮学科评估首次邀请海外同行专家对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进行国际声誉调查,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评估品牌提供参考。

亮点6:客观数据和主观信息的结合

为了解决学科建设中无法用量化的公共数据来衡量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遗产的问题,学科评价采用了“客观数据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数据验证用于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坚持“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的方法,以保证专家主观评价的科学性和正确定位。

针对这一轮评估的改革与创新,浙江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严建华教授指出:“这充分体现了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方向,加强了对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贡献水平的多维度评估,可以科学检验学科的整体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引导高校和社会各界关注学科内涵建设。”

评价结果:学科建设与国家发展同步、频繁

在这一轮评估中,评估结果将首次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公布,分数将不再公布。与此同时,首次提出“学科优秀率”指标,以帮助学校发现学科布局问题,警示“馅饼式”的盲目扩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赵分析指出,“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能够反映不同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实际变化,能够满足社会对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需求;他们还淡化分数和排名,引导大学更多地致力于学科内涵建设。

《石景焕》提醒高校:“学科评估的真正功能不是公布成绩和排名,而是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帮助高校发现和诊断问题,改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

从具体的评估结果来看,学位中心通过对比前一轮学科评估的相关数据,分析了近五年来我国学科建设的总体情况。结果表明,各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中国学科建设谱写了新篇章,学科建设“中国效应”已经形成。

评估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有793个研究生培训单位和11,328个学科。在读研究生198.11万人,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有56.39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15%和16%。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研究生教育国家。高水平自主培训能力大大增强,有力支撑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我国培养的大批研究生已经成长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从国际学术影响来看,中国的学科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从论文数量来看,仅在2016年,中国的大学就占了世界科学论文的八分之一,一些学科已经领先于世界。从发表论文数量的排名来看,截至2015年,中国22个学科领域中有17个分别位居世界前5位,特别是在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在过去的五年里,在基于论文及其引用次数的国际学科评估中,进入世界前1%的学科数量从473个增加到745个,进入世界前1%的大学数量从133个增加到187个。

学位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学科评估的下一步是做好两件事:第一,深入挖掘学科大数据,提供咨询和分析报告等服务,真正帮助评估建设;二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学科评价标准的研究,扩大中国学科评价标准的国际和国内影响。

(本报北京12月28日电本报记者柴汝金)

阅读更多

中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