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然科普

灵魂出窍之谜

科普小知识2022-04-03 12:58:29
...

当时,“濒死体验”是一个新话题,出现在不到10年前。雷蒙德于1975年发表了第一篇相关论文。穆迪的书《死后的生活》创造了“濒死体验”这个词。穆迪采访了许多复苏病人,发现他们都有同样的经历:感觉平静,离开身体,进入黑暗的隧道,看到光明,让他们的家人来帮忙。

几个孩子濒临死亡,他们的经历惊人地相似。转世真的存在吗?

1982年春天,7岁的克里斯科·梅尔兹洛克在游泳池里溺死了20分钟,当他被送往爱达荷州博卡特罗医院的急诊室时,他已经不省人事。又高又瘦的医生比尔·兰赫斯特立即叫来儿科实习医生梅尔文·莫尔斯。莫尔斯毕业于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并获得了国家癌症中心的研究奖学金。27岁的时候,他是医院里最熟练的急救医生。

他回忆说,克里斯科当时瞳孔放大,对光没有反应,刺激支气管时也没有呕吐反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大脑中有一个大肿块。她需要依靠机器来呼吸,她的血液中有高度酸中毒的迹象,这表明她濒临死亡。莫尔斯说:“那时我们真的很无助。”

当克里斯科在昏迷3天后醒来,她的大脑功能正常时,莫尔斯非常惊讶。更令人吃惊的是,克里斯科仍然了解他。她告诉母亲:“这是一个留着胡子的医生。一个没有胡子的高个子医生先进来了,然后他知道了。”她是对的。莫尔斯留着胡子,而朗赫斯特是个白脸。

克里斯科接着以惊人的准确性描述了急诊室的场景,甚至准确地描述了急诊手术的过程:“尽管她闭着眼睛处于昏迷状态,但她仍然‘看到’了发生的事情。”

这一幕改变了莫尔斯的生活。他认为这方面非常有趣,值得进一步讨论,所以他邀请西雅图心理学家金伯利·夏皮罗合作研究儿童的濒死体验,这后来被称为“西雅图研究”。

当时,“濒死体验”是一个新话题,出现在不到10年前。第一篇相关的论文发表于1975年雷蒙德·穆迪写的《死后的生活》一书中,书中创造了“濒死体验”一词。穆迪采访了许多复苏病人,发现他们都有同样的经历:感觉平静,离开身体,进入黑暗的隧道,看到光明,让他们的家人来帮忙。

1982年,莫尔斯和沙波集中研究了西雅图儿童医院的147名危重儿童,其中26名濒临死亡,年龄从3岁到17岁不等。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有一个明显的优势,那就是他们不像成人那样容易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孩子们相对简单,不压抑记忆,也不怕说出来后被人取笑。

经过10年的研究,莫尔斯发现26名濒死儿童中有24名描述了与Muddy所说惊人相似的濒死经历。其他121名轻微患病但昏迷的患者没有类似的濒死体验。莫尔斯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事实证明,只有那些真正濒临死亡的人才有濒死体验,这证明这不是心理或生理问题。”此外,它似乎也与麻醉、药物治疗或疼痛本身无关。

但是莫尔斯和穆迪有点不同。穆迪认为,濒临死亡的人也有类似的经历,比如感觉平静、灵魂出窍、面对光明等。但是莫尔斯发现濒死体验实际上是不同的。

8岁的克里斯·埃格里斯顿(Chris Egriston)在他家的汽车撞到河里时没有逃脱。获救后,他回忆说,他穿过了“大碗”,进入了“动物隧道”。一只蜜蜂喂了他蜂蜜,带他去了天堂。米歇尔·威尔逊从糖尿病昏迷中醒来后,她描述自己在一辆嘈杂的校车中,两名高个子医生告诉她按下绿色按钮,然后醒来。克里斯·戴维斯,7岁,被埋在坍塌的海底隧道中并获救。后来,报道说:“一个穿白衣服的巫师走过来对我说:“如果你挣扎,你就能活下来。"

莫尔斯对这些故事感到震惊,并决心“进行一项能够经受住同行最严格审查的研究”?他仔细阅读病人的资料,记录下所有服用的药物、麻醉剂的量和血液中的氧含量,并指示医科学生从文献中寻找类似濒死体验的报告,以了解是否有药物治疗、心理问题或缺氧等。,会产生同样的幻觉。

莫尔斯在《美国儿童疾病杂志》上发表研究结果时充满信心。他觉得他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濒死体验不是由药物或失眠引起的,也不仅仅是一场噩梦。由于这项研究极具争议性,他尽力以科学为基础,称“濒死体验”为“与死亡相关的自然心理过程”。换句话说,尽管他无法解释濒死体验的原因,但他证明了一些难以解释的奇怪事情经常发生。

莫尔斯认为这份研究报告令人震惊。出乎意料的是,他遭到了嘲笑。一些著名的医生甚至质疑他是否能照顾好病人。

一些医生提出不同的理论来解释垂死病人的所见所闻,一些医生认为这是麻醉药品,但是莫尔斯发现许多人在临死时并不在医院。有些人还认为病人看到的景象是由药物吗啡或严重缺氧引起的幻觉,但莫尔斯坚信这三个因素与他记录的濒死体验无关。

也许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提出的理论是最特别的?他认为濒死体验是出生过程的心理重演,即通过隧道(代表产道)去一个明亮的地方。但是莫尔斯反驳说,许多声称已经通过隧道的濒死儿童是通过剖腹产出生的,这根本不足以从产道出生。

莫尔斯有限的科学研究不足以支持他的论点。虽然有些人同意他的观点,但他们认为他有时会混淆科学和精神世界。弗吉尼亚大学的精神教授布鲁斯·格雷森说:“莫尔斯的想法对我来说不是既成事实。他的观点极具争议性,能够刺激人们收集数据并加以检验。”

莫尔斯认为,医学界拒绝采纳他的结论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死亡是一种积极的经历。他说:“病人去看医生以求生存。如果死亡不是一件坏事,那么人们生存的意愿就不必如此强烈。”

以杰西·罗斯为例。当她9岁时,她的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当她苏醒过来后,她告诉莫尔斯,她看到了去世的祖母。20多岁的罗特仍然记得和祖母见面的细节,甚至记得当时的感受。她说:“当我快要死的时候,我觉得活着比活着更有意义。我仍然有这种感觉,我不会为此感到尴尬。”

这些场景是真的吗?莫尔斯说:“我不知道,也许上帝不想让我们知道。”然而,这些场景确实给年轻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安宁和面对疾病的勇气。

莫尔斯也越来越怀疑研究的边界在哪里。他说:“我承认年龄越大,我越重视精神层面。然而,我会小心地避免谈论精神世界,因为一旦我越过边界,我将不再是一名科学家。”

因为莫尔斯是一名科学家,他对完全解释濒死体验不再抱有很高的期望。弗吉尼亚大学的伊恩·史蒂文森教授因其对印度儿童前生记忆的研究而闻名。莫尔斯去征求意见,问道:“伊恩,我们研究的底线在哪里?转世真的存在吗?经过25年的研究,你的结论是什么?”史蒂文森回答说:“这是一个灰色地带。”

史蒂文森的话让莫尔斯思考了很长时间,怀疑他的研究是否只能得到如此模糊的答案。莫尔斯说:“不知何故,这里有一位大师。我有时觉得上帝似乎故意阻挠我们证明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