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代写论文的庞大产业链是怎样形成的

科普小知识2022-05-11 16:57:28
...

■冰启动

只要你支付超过1000元,你就可以代你写一篇论文,而一篇论文更贵。博士论文的费用约为5万至6万元,硕士论文的费用为5000至1万元,而难度较大的论文,如医学论文,费用约为1.7万元。

许多人一定对伪造文件很熟悉。近年来,从教授到普通学生,被媒体曝光的假论文发生率很高。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央视新闻记者“潜伏”在几家纸媒诈骗公司,发现纸媒诈骗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众所周知,代表他人写论文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早在2009年,相关研究人员就发布了调查结果,指出中国纸媒市场的“产值”已经达到10亿元。然而,由于代写论文的问题已经暴露在公众面前,我国的大学并没有真正治理它们的意图。因此,一方面,代写论文被一个接一个地曝光;另一方面,代表他人写论文更明目张胆。日益增长的论文写作产业链表明,我国大学的学术管理和评价仍然是以行政和利益为导向,而不是以学术为基础的管理。

代写论文的产业链首先来自对论文的异常需求。众所周知,之所以需要代写论文,是因为我国高校对学生(主要是研究生和博士生)、教师的评价、职称的评定和晋升都提出了写作和发表的要求。对此,学校的理由是: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撰写和发表论文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教师发表论文,希望教师重视学术研究,并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和教学。然而,这一要求已成为师生之间的“纸对纸”。有些人根本没有任何学术创新,但他们必须拼凑和处理论文。因为这个原因,他们不仅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拼凑出了毫无价值的垃圾文件。

这篇论文应该是创新成果的表达,所以论文的写作和发表必须尊重创新的规律。根据创新规律,在学术研究中取得创新成果并不容易。因此,外国大学不要求硕士和博士学生在在校期间撰写和发表论文,即使是硕士学生也是如此。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加强过程评价来实现的。相反,我国并不重视课堂教学质量,而是希望通过提出写作和发表论文的要求来把握质量。这是本末倒置。

国外大学在评价教师时注重教师自身的教育能力、教育贡献、学术能力和学术贡献。然而,对教育和学术能力和贡献的评价不仅基于论文,而且基于对教师的同行评价,即同行委员会如何评价教师。在我国,对教师的评价是行政性的,论文数量、课题数量和经费数量是行政性的量化指标。这不会带来良好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但会让他们专注于如何发表论文和获取主题。

还有另一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说,我国的大学把发表论文的数量视为办学的一项重要成就。高等院校更重视论文的发表,而不是论文本身的价值(它们过去常常重视近年来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发表的期刊等级)。许多学校在评估学生和教师时,只要求提交已发表论文的标题和期刊,以及已发表期刊的封面和目录。他们根本不审查论文本身。他们向老师和学生索要论文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对质量的重视显然是为了追求论文的成果。不难理解写作论文的市场正在蓬勃发展。

如果要阅读的是评论本身的质量,而不是在评价论文时是否有论文以及论文是否发表,那么即使有论文的需要,也不会有代表他们写的论文——如果论文是在没有研究投入的情况下写和发表的,就很难通过严格的学术辩护和评价。有些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是别人写的。本来,硕士和博士论文需要严格的答辩,但一些高校也走过场,所以出现了“不知道”老师的“完全抄袭”论文这样的怪事。

此外,由于发表论文的数量与学校的成就有关,因此在大学内部形成了一个“论文兴趣群体”,这与在大学外部发表论文的产业链的形成相对应。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如假论文、剽窃和代写论文,受到了舆论的质疑,但高校并没有积极处理。有些被淡化了,有些被解雇了。就像这次一样,媒体曝光的这家论文写作公司的客户名单涉及500多所大学的学生。如果大学对此负有责任,他们应该发起一项调查,并对支付论文的行为进行彻底的调查。然而,这一事件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就像以前每一次代表学校发表论文一样,没有一所大学会认真对待它。事实上,随着论文造假和剽窃变得越来越普遍,在论文上花钱的老师和学生也被认为是更道德的学术不端行为。毕竟,他们花钱交论文。那些在论文和结果上签名(并签下第一作者)的人,他们没有用自己的行政权力参与研究,这是最糟糕的不劳而获的恶行。当这种行为流行时,谁会认真调查和惩罚那些代表他们写论文的人呢?

归根结底,代表他人撰写论文源于学术管理和评价的行政和功利主义。学术管理和评估提出了异常的论文要求。为了满足需求,教师和学生*卖淫;各种社会组织(包括期刊和杂志)提供“商业”服务以满足报纸的需求。对于不当行为,行政部门为了利益会再次视而不见...因此,为了治理所有学术不端行为,包括代表他人撰写论文,有必要促进学习的去行政化和去功利化。只有这样,才能恢复学术生态,引导师生树立崇高的学术理想和正确的学术规范。

《中国科学日报》(第五版《大学周刊》,2016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