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诺奖活动“疟疾免疫及病理学”研讨会举行

科普小知识2022-01-17 18:54:55
...

(记者张怡筠)瑞典时间12月9日下午1时(北京时间晚上8时),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涂有友颁奖后,沈阳农业大学校长助理、畜牧兽医学院院长陈其君教授走上诺贝尔奖颁奖台。

陈其君教授因“与中国科学家涂有友在同一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被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诺贝尔奖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疟疾免疫和病理学”学术报告目前正在卡罗琳医学院微生物和肿瘤研究中心的学术报告厅举行。陈其君教授是第一个被邀请发表演讲的人,演讲的题目是“恶性疟原虫的免疫逃逸机制”。

陈其君教授对卡罗琳医学院的微生物学和肿瘤研究中心并不陌生。他从1995年到2010年在这里工作,从事疟原虫和疫苗发病机理的研究。他对疟疾研究的主要贡献如下:首先,在1998年,他第一个发现了恶性疟原虫的免疫逃逸机制,并在发育和繁殖过程中,他第一个表达了突变基因家族的成员,使一些寄生虫能够逃避人体的免疫消除。这篇文章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第二,发现恶性疟原虫表面变异蛋白不仅介导免疫逃避,还参与粘附宿主毛细血管上皮细胞的多种受体,从分子水平揭示了恶性疟的发病机制。

“疟疾免疫和病理学”研讨会邀请了三位科学家在世界各地发表主旨演讲。陈其君教授是亚洲唯一的科学家。另外两位科学家是路易斯·米勒,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员,美籍华人医生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院士。

在一个小时的演讲中,陈其君教授报告了两个方面。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以往关于恶性疟原虫逃避宿主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主要亮点是在疟原虫基因组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关键基因,其表达与疟原虫的致病性直接相关。“在对其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后,我们认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能介导了蠕虫对宿主先天免疫的抵抗力。更重要的是,用这种分子作为抗原的免疫接种可以给动物很好的免疫保护。”陈其君教授说他的研究成果是在中国实验室完成的。

陈其君教授2006年回国后,主持的第一个项目是由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的“旋毛虫cDNA文库的构建及保护性抗原的筛选”。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和分离旋毛虫早期免疫标记抗原基因的人,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所有抗原诊断盲区的世界性难题,使快速、特异、灵敏的免疫学方法应用于屠宰动物和人类旋毛虫病的诊断成为可能。2008年,他主持了中国寄生虫领域第一个“973”项目的第一个子课题“疟疾和血吸虫控制基础研究”。研究结果为我国疟疾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先后在《自然》和《自然医学》等杂志上发表了70多篇研究论文和评论,总影响因子超过430。有10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最高影响因子为38.6。已经授予三项专利。

目前,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海外重点合作项目的支持下,继续研究恶性疟原虫的致病机制,目标是开发治疗恶性疟的药物和预防疾病的疫苗。

陈其君教授和涂有友教授彼此很熟悉。抵达瑞典后,涂有友在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1点会见了陈其君教授,并发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演讲。两人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当地时间12月7日和8日,陈其君教授参加了诺贝尔奖的报告和讨论。他还将于12月10日出席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和盛大晚宴,并于12月12日与诺贝尔奖得主一起参加一个小型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