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张鸣:科学的精神才是科普的终极目标
在全国科普日前夕再次访问张明
全国科普日又要到了,因为今年5月的科技周我们采访了人民大学的张明教授,所以我们想请他继续“科学两谈”。就像他开朗的个性一样,他欣然接受了采访。
张明先生
人们的科学素养有所提高,但仍不容乐观。
张明说普及科学肯定是件好事。我们需要确定的是,人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比以前好多了。例如,相信封建迷信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在科学面前,人们会主动选择科学,站在科学的一边。
记者想让他评估一下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或者给国人的科学素养打分。张明犹豫了。这很难说,但总的来说还是不乐观。
一个细节展示了我们的科学成就:只要我们是初中生,如果我们学过物理,我们就应该了解我们家使用的交流电源。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如此,仍然有许多人不敢换灯泡。那些不敢换灯泡的人不是儿童,包括许多成年人。
科学精神是我们普及科学的最终目标——让我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当然,这是细节。最重要的是我们仍然缺乏科学精神,但是整个社会的科学精神是不够的。科学精神首先在于尊重和按照客观规律行事。一旦这种精神形成,它就会成为一种“人的性格”——不管学历如何,整个社会都是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的,那该有多好。
然而,我们仍然看到许多*部门的领导敲打他们的头和做决定,并且有许多人不遵守规则。这些案例不仅给整个国家造成了经济损失,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全民科学精神的培养。
另一个需要强调的现象是,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大型科普活动肯定是件好事。在这样大规模的仪式和活动下,人们无疑会更加关注科学。然而,科学普及和科学有一个共同点——科学,尤其是科学研究,不是喧闹而是安静。因此,在一次盛大的活动之后,我们的科普活动仍然需要一个安静的科普力量和一个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安静地进行的机制。
应该有一个机制来通过“课堂大学中的科普”和“社会中的科普”
在科普机制方面,各级科技协会在“社会科普”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科普法》和《教育法》的颁布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局面。在基础教育中,教育部门可以在科普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在社会科学普及中,各级科学协会的协调作用十分明显。
然而,如果我们注意到“科学从娃娃开始”的原则,我们也将研究一种机制,将“课堂上的科学普及”与“社会上的科学普及”联系起来!全国许多科技博物馆都被遗弃了。为什么不能把它们变成学生的“科普二班”?
应该说,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尝试来“通过”这两个系统,并且相信我们将来会做得更好。
信息“蝌蚪员工”网站——加强新媒体宣传为科普做出更大贡献
记者问:我们刚刚从互联网时代走过来,已经迅速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你认为我们的新媒体普及科学怎么样?
张明说,新媒体无疑将成为科学普及的重要基地和良好载体。新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登录,所以新媒体一定会对科普做出更大的贡献。
但是,新媒体也是一种媒体,所以有必要树立自己的特色,让受众认可它,并形成更大的影响力,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正如你所能想象的那样,在全国范围内,各种各样的科普媒体肯定会有竞争。因此,我希望蝌蚪的工作人员能够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使自己的价值。如果观众认识到这一点,你会做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