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裴文中,一生心系“北京人”

科普小知识2022-01-01 09:55:53
...

1929年12月2日注定是中国考古界伟大而难忘的一天。

下午16: 00,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地面上的一个洞穴入口,一个中年略胖的年轻人正在沉思。他叫裴文中,今年25岁。他在北京地质调查局工作,是一名不知名的后勤管理员。不久前,该研究所接到任务,要挖掘周口店的龙骨山遗址。经过近半个月的考验,工作组没有看到任何重大发现,准备结束工作。按照规定,这项任务自然落在不合格的裴文中身上。裴文中不怕辛苦,但以这种方式结束总是令人遗憾的,或者说是不愿意的。因为挖掘机碰到了坚硬的岩石,这意味着不会有大的进展。尽管主持这项工作的几位“大人物”已经离开,裴文中坚信,挖掘这些最坚硬的岩层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收获。

随着挖掘机继续工作,一个黑暗的洞穴出现在他面前。“下一步会是什么?”正在思考的时候,裴文中拦住了一位正要离开的同事。北京的冬天来得很早,晚上天黑得很快。现在是16: 00,夜幕马上就要降临了。如果没有人帮助他,也许研究所明天会强迫他回来。几分钟后,他下定决心要下去亲自看看。于是,裴文中把一根绳子绑在他的腰上,坐在篮子里,让他的同事趴在地上,把自己放进洞里。打开手电筒几秒钟后,他的眼睛仍然不习惯黑暗的环境,他看到了星星。在习惯了它并四处扫视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洞穴。西南方的洞顶仍在滴水。“我需要找到什么?”念头闪过后,裴文中迅速翻出篮子,小心翼翼地踩在地上。大约微走了几步,裴文中发现了几堆灰烬。"一些骨灰说有人来过这里。"他开始兴奋起来。看起来很高兴你来了。这时,手电筒的光线呈半圆形。这个东西看起来像半个“人类”头骨:一半暴露在洞穴表面,一半埋在石头土壤中。他拿起一个小手电筒,发现头骨比现代人的头骨更厚、更突出。"这绝不是一具普通的尸体骨架!"为了抑制内心的激动,裴文中轻轻地从石质土壤中撬出头骨,并把它裹在他脱下的外套里,摇晃着绳子,就像抱着一个新生婴儿一样。回到办公室,经过一番研究,裴文中给地质调查局发了一封考古史上最著名、最简短的电报:“一个头骨非常完整,非常像人。”

裴文中,一生心系“北京人”

裴文中手里拿着一个化石头骨。(照片:南京地质博物馆网站)

经过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鉴定,这个头骨是70万年前周口店猿人的头骨化石。这一发现不仅推动了人类50万年的历史,也证明了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理论。同时,它也为中国旧石器考古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框架。

这个珍贵的“北京人”头骨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但没有找到。关于它的下落,实际上有十多种说法。交出头骨后,裴文中一方面全面主持了穴居人遗址的发掘工作,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头骨的下落。1935年,当他被命令去法国学习历史和考古时,他不停地打电话回家询问他的头骨。1937年回到中国后,裴文中发现自己的头骨不见了,于是四处寻找。抗日战争期间,为了追查头骨的下落,日军逮捕了裴文中,并对他施以酷刑,逼他招供。裴文中一直保持着国家的完整,从未揭露过任何头骨的阴谋。解放后,当裴文中担任文化部博物馆馆长时,他在香港等地的报纸上多次发表发现头骨的启示。36年后,1966年,当裴文中发现搜寻无果时,他组织人员在周口店龙骨山地区进行了另一次发掘,希望找到一个新的头骨来缓解“心脏病”。

裴文中,一生心系“北京人”

裴文中2

裴文中和学生张森水正在研究北京人的石器(照片来源:周口店遗址在线博物馆)。王哲夫照片)

1982年9月18日,裴文中在北京因病去世。在他死前,他对他的亲戚说,“什么时候能找到那个头骨?我看不见。”在场的人为此哭泣。今天,每一个去周口店“北京人”灵魂洗礼的游客都会记得他——这位为“北京人”头骨奉献了一生的考古学家。

个人文件:

裴文中:(1904.01.19-1982.09.18),史前考古和古生物学家。来自河北丰南。1937年,他获得了法国巴黎大学的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29年以来,他主持并参与了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是北京人第一个头骨的发现者。自1949年以来,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综合研究得到了积极开展,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俗话说:我一生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再次从自己手中找到中国猿人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