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古代中国科学——医学

科普小知识2021-09-14 21:24:53
...

古代中国科学——医学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有独特的医疗体系。从战国到三国是中医体系的形成时期。《黄帝内经》写于战国时期,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开端。它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与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黄帝内经》总结了临床实践经验,运用阴阳对立统一、五行生气的思想,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预防、主要方法、治疗原则以及药物的性、味、色、气,初步总结了人体变化和治疗的一些规律。一千多年来,《黄帝内经》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之一。张仲景(约150-219)在汉末进一步总结医疗实践经验,撰写《伤寒论》,论述伤寒六经杂病与五脏六腑,提出了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包括理论(辨证论治)、方法(治则)、方(方)、药(药),使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紧密结合。到南北朝时,王叔和的《脉经》为脉诊奠定了基础。皇甫谧的《针灸经典甲乙》为针灸奠定了基础。葛洪和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写的《肘后》,成为中医的一部佳作。汉代《神农本草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医药自成体系的开端。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写的《神农本草纲目》使制药体向前迈进了一步。当然,中医理论体系中夹杂着秦汉的一些占卜理论和道家的唯心主义思想,但中医理论的精髓是不可抹杀的。

在医疗技术方面,明清时期也有许多新的发展。明清时期,医学专家在临床实践中深入研究了感染性疾病和其他热性病的病因、特点和治疗方法。他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新疗法、新预防措施,总结了胃、气、管、血、三焦辨证论治的医学理论,形成了瘟疫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医学体系。在16世纪,中国还发明了人类天花的疫苗接种技术,用天花结痂作为预防天花的疫苗。在中国发明人痘疫苗接种方法后,俄罗斯医生于1688年首次来到中国研究,然后在18世纪中叶传播到土耳其和欧洲。疫苗接种法是由英国人在1796年(1749-1821)发明的,并于1808年由葡萄牙人引入中国,取代了疫苗接种法。

摘自清华出版社授权的《科学技术史与方法论》

推荐:一本“透视”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和方法论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