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科大新医学”一周年成绩单
研究人员正在进行实验。
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系(以下简称中国科技大学卫生与医学系),成立一年,“交作业”。
1月初,卫生部和医学科学部的两项成果先后被列入2018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十大医学新闻”。
当它成立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许多模仿者。现在,这张“成绩单”证明了“HKUST新医学”学校哲学考试的成功吗?过去一年取得了哪些实质性进展?未来将走向何方?《中国科学报》近日采访了中国大学卫生与医学系执行部长、教授薛天和中国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医院)党委书记刘。
■我们的记者陈欢欢
《中国科学新闻》:当HKUST建立生命科学与医学系时,它想做什么样的“新医学”?
雪田: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独立,缺乏与科学和工程的深入互动。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技术、物理化学技术、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被应用到医疗卫生领域,扩大了传统医学的范围。医学与科学和工程交叉融合的国际趋势已经出现了很长时间,并取得了成效。它培养了一批既懂医学又懂科学技术的医学科学家,创新了大量的医疗设备和诊疗方法,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
作为科技大国和医疗需求大国,中国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计划。*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发展战略应优先考虑人民健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医疗卫生体系,使其在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领域拥有话语权。科技与医学的交叉融合是大势所趋,医学研究的协同创新是必由之路。
学校调查发现,世界上大多数一流医院依赖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世界上大多数顶尖大学也有优秀的医学院或系。中国科技大学已经逐渐达成共识。大量进入医学研究领域是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这也是几代科技大学的“大学梦”。
“HKUST新医学”以“科学技术交叉融合、医学教学与研究协同创新、生命科学与医学综合发展”为办学理念,希望能衔接科技交叉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科技背景的临床医生和医学科学家,满足我国对临床医学交叉学科人才的需求。以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第一附属医院)为“试点临床研究医院”,结合临床需要和基础研究,使技术发展和医学进步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发展特色交叉医学,推进新型诊疗技术、医疗器械和高端医用材料的研发。
刘:首先,医学的进步离不开重大的技术进步,如x光的发现和x光与计算机结合产生CT,使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说,科学、技术和医学的结合对医学进步非常重要。
其次,国内医学一直紧跟国外的发展。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利用独立的科学技术,在医学发展中起带头作用?科技与医学的交叉融合是必由之路,医学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创新是关键。
具体来说,我们有“三个新”。首先是培养方和培养高层次的医学科学家。第二,教学方法新颖,第一附属医院规模较大,可以使学生早期有更多的临床实践,提高临床技能。三是新的培养模式,采用科研和临床实践的双重导师制培养医学科学家和临床医生。
《中国科学报》:走科技与医学相结合的道路,发展“HKUST新医学”的基础和挑战是什么?
雪田:中国科技大学有着培养科学工程和科学研究人才的优良传统,为科技与医学相结合的“科技大学新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生命科学的教学和研究也有60年的历史。成立时,贝张世先生亲自创办了生物物理系,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中国科学院成立20年来的毕业生中诞生了6名院士。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不断拓展其学科内涵,尤其是融入了医学和卫生领域。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临床医学、植物学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以及生态学已经进入了ESI世界的前1%。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生物学一级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以此为基础的“生物医学科学”也入选教育部“双一级”建设学科。可以说,从人才培养到学科建设都有充分的基础。
然而,中国科技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扩展到临床应用。因此,大学也做了许多尝试。例如,2012年,与安徽省医院联合建立了一个临床医疗中心。2015年,它还与联合医学院合作,探索培养跨学科医学人才的新模式。目前,一批具有科技基础的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生已进入协和医科大学接受临床医学相关教育。
更重要的是,卫生和医疗服务部的成立得到了三个主管单位的大力支持。国家健康和安全委员会认可科学、技术和医学相结合的新医学概念。安徽省“不求一切,但求所在”,将省属医院交由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并赋予其“合肥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卫生领域重点重大创新平台”的地位。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它整合了整个医院的生物医学创新力量和优势,促进了医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创新链的形成。
科技与医学的结合是国家迫切需要的重要方向,而医学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中国科技大学从零开始。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充分借鉴一流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从失败的教训中吸取教训。在遵循医学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理顺关系,建立制度机制,支持“科大新医学”的长远发展。
《中国科学报》:从省立医院到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生了什么变化?
刘:安徽省立医院规模在全国排名第八,但规模大而不强,综合排名只有100左右。教学和科研的“两翼”薄弱,导致我们的临床实践只能跟随。多年来,成为中国科技大学附属医院一直是省级医生的梦想。不仅是我们知道成为一所大学的附属医院有多难,我们也知道今年的甜蜜。
在几年前合并之前,安徽省立医院自己筹集了5亿元。新医院区的建设规划了一所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容纳1000多名学生、设施齐全的临床医学院,体现了全院成为高水平医院的决心。
作为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卫生与医学科学系的临床所在地,我们首先要完善临床教学体系,创建各类科研平台,从高起点建设中国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二是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第三,将自身建设成为临床、科研、教学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一流研究型医院。一方面,加强医务人员的科研意识,希望培养出既能做临床研究又能做科研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我们将引进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建立一支了解临床需要的科研队伍。
《中国科学新闻》:自生命科学与医学系成立一周年以来,取得了哪些实质性进展?最初的结果是什么?
雪田:学校先规划,后搬迁。一年多前,我们首先成立了以韩启德院士为首的咨询委员会和以饶院士为首的筹备工作组。在大批高层次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确定了办学理念和模式,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例如,通过全球招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教授和血液干细胞专家程·赵霖将全职担任卫生保健部长。葛俊波院士,心脏病专家,被任命为第一附属医院院长。、葛俊波、卞秀武、姜华亮、赵、五位院士分别创办了院士工作室。徐瑞明研究员、田志刚院士、卞秀武院士、赵院士曾任或兼任卫生与医学科学部四所学院院长。其中,正在筹建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将被纳入卫生保健部门,这充分体现了科技交叉的理念。
在学生培训方面,从2016年和2017年的本科班招募了22名学生进入优秀医学班。未来,每一个卓越医学班的规模计划稳定在40至50人,采用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加8年周期医生培训的模式。
在科学研究方面,卫生和医学科学部建立了一系列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机构或中心,根据学科发展点聚集人才。高校实行双职工科研人员制度,吸引高层次人才;建立由双方人员共同申请的联合基金,以促进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深入整合。
刘:过去的一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三方共同搭建的平台让我们享受到了政策利益。2018年,第一附属医院申请的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的申请数量创下新高。它还首次突破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中国科学院科技二类试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优清”、“解清”。
引进高层次人才也创下了历史纪录。灵活引进8名院士,专职引进2名长江学者,10多名高层次海归等。从重点大学招聘博士毕业生非常受欢迎,有179名申请者,大约有100人将被录取。
第一附属医院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年轻的工作人员有着更高的目标和热情,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会讨论更多的科学研究和未来规划。
此外,同事、社会和病人都大大提高了他们对我们的认可度。一年之内,十多所大学就“科大新医学”的概念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这可能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共识。
中国科学新闻:卫生和医学科学部的目标和近期计划是什么?
刘:安徽是中国病人流出量最大的省份之一。上海每年有22%的患者来自安徽。包心河院长曾表示,中国科技大学要做好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回报安徽人民。现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为安徽人民服务,特别是为安徽病人的实际需要服务,与兄弟医院和教学单位合作,重点加强几个专业。
从长远来看,第一附属医院未来的目标和方向是建设一所与中国科技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相适应、具有强烈人文情怀的一流医院。为此,医院提出了“攀登高峰计划”,连续10年每年投入5500-6000万元,支持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培养3-5个国内一流临床学科。
雪田:十年树,百年树。“HKUST新药”的最终评价指标是人才。然而,这可能需要10年甚至20年。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要取得长期成功,需要长期坚定的支持和持续的投资。
此外,在安徽省的支持下,我们计划建设一所面向临床转化研究与实践的“临床试验医院”,作为临床转化医学的载体,实现科技医学的交叉融合,实现科研与临床实践的无缝对接。
《中国科学日报》(2019-014,第5版,医疗卫生)
下一篇:“医学大脑”有了知识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