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成为遥感大数据的“解译侠”
基于人工智能的信息自动获取、处理和提取技术,遥感信息可以更快、更广泛地应用于不同领域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主任徐文在7月9日至10日于北京举行的世界地理信息开发商大会上表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刺激了遥感应用的创新。
遥感数据进入大数据时代
"国内遥感卫星数据已经显示出大数据的特点."徐文说道。
徐文说,中国于1999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国内陆地观测卫星,填补了中国自主遥感卫星数据的空白。经过20年的发展,国内陆地观测卫星已经实现了高、中、低分辨率全覆盖,最高分辨率达到0.5米。
与此同时,陆地卫星的数据分发服务急剧增加。徐文说,到目前为止,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已经发布了3000多万个场景的遥感卫星数据,其中2100多万个场景的分辨率已经超过2.5米。从2007年到2018年,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归档的土地遥感数据量增加了194倍,从0.18PB增加到35PB。
“值得关注的是,自2010年启动高分辨率地球观测系统重大技术项目实施以来的九年间,数据来源不断丰富。”中国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琪宇在会上说,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数据量的系统已经基本形成,并与其他民用卫星和遥感数据相结合,为遥感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琪宇说,卫星数据已经广泛应用于20多个行业,在土地、环境保护、林业、农业、测绘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推动遥感应用
然而,在徐文看来,遥感大数据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例如,徐文表示,未来电信运营商将部署大量5G基站。如何选择基站?如何布局?经过数据挖掘,遥感大数据可以为电信运营商提供良好的服务。
“过去,遥感数据很少,可以人工长时间处理。现在数据越来越多,手动方法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徐文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和遥感服务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
事实上,人工智能正在成为遥感大数据的“解释者”。
会上,上塘科技遥感事业部总经理张林发布了在线智能遥感解译平台上塘科技感知地球。该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和分析地面卫星图像,公众还可以在线体验基于卫星图像的道路提取、船舶检测和土地利用分类等人工智能判读功能。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该平台依托上塘科技遥感影像智能判读解决方案。遥感已应用于遥感影像元素识别与调查、资源分析与评价、动态监测与预警、违法建筑行为监测等诸多领域。
“在海量遥感数据和许多行业发展的支持下,人工智能技术给国内卫星产业带来了新的活力。”Eubit总经理严志宇表示,该公司可以利用相关监测模型和人工智能算法提取、分析和可视化海量遥感数据,从而为*管理提供决策支持、预先规划和提升智能决策能力。
严志宇预测,人工智能航天芯片的出现将使在轨人工智能处理系统成为可能。在轨人工智能采集和系统处理将进一步改变人工智能数据处理的工作模式。(记者李媛媛)
上一篇:面条过期了还能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