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荷兰高教质量“保护神”:预防与严惩学术不端

科普小知识2022-04-29 23:21:06
...

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最近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荷兰只有14所大学,却有12所大学跻身世界最佳大学前200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荷兰*10月份发布的报告还显示,荷兰研究人员人均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瑞士。

荷兰的顶尖大学越来越多,大学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也越来越多,这可以说是保质保量。除了各种制度建设之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格预防和惩罚机制也成为保证荷兰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质量的有效手段。

2011年11月,荷兰蒂尔堡大学(University of Tilburg)的心理学教授迪德里克·斯塔佩尔(Diderich Stapel)因大量学术研究“造假”而被取消博士学位。对此,荷兰大学协会的负责人告诉新华社,荷兰有严格的监控系统来防止学术腐败和论文造假。

早在2004年,荷兰大学协会就发布了《荷兰科学研究人员行为守则》,该守则规定了科学研究人员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自我价值,概括为严谨、可靠、可控、公平和独立。

尤其重要的是,《准则》尽可能准确和详细地定义了“学术欺诈”。例如,引用他人作品中的段落而不引用来源和捏造研究数据都是学术违规。

暴露在日常生活中的诚信教育,是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第一道“大门”。在荷兰,科研机构和大学通过日常课程、讲座和辩论,加强学生和研究人员对现有科研规则的学习,并加强研究人员的道德教育。

在实际操作中,荷兰大学从本科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诚信第一”。一个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即使它是一个数据,只要它不是原创的,就必须注明出处。原创部分,即使是“炒作”,只要是自己的,都会受到尊重。

莱顿大学的一名学生告诉记者,当她大学毕业时,她有一篇50页的论文,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观点、数据和信息来源,还有一些论文甚至更多。验证这些来源的过程所花费的时间不亚于构思一篇论文。这个看似复杂的信息检索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再消化过程,也是尊重他人成就的习惯。在积累的基础上,研究生更加注重创造力的培养。

鼓励公众监督是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第二个“大门”。荷兰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国家科学诚信委员会”,调查匿名或实名举报的所有学术欺诈行为,并发布书面公告。如果报道的案例证据确凿,结果将在大学公布,研究人员将失去在学术界的声誉。这种严厉的惩罚旨在阻止科学研究人员在做出虚假陈述之前三思。

建立虚假研究人员的“黑名单”是该系统的第三个“入口”。荷兰皇家科学院的一名专家也告诉记者,学术造假案件公布后,涉案人员的个人信息将被录入“科研学术造假名单数据库”。当任何科研机构、大学或企业聘用科研人员时,通过该数据库可以方便地查询该人员的学术违规记录。那些有虚假记录的人可能永远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对学术腐败的“零容忍”可能是鼓励研究人员取得成果的潜在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