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切实加强科学文化建设
尊敬的来宾,同学们,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见证北京大学科学文化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成立。我要向关心和支持科学文化建设的朋友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国家实力竞争的关键因素。虽然现代科学技术有这样那样的局限和缺点,但它在今天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可以说“跟我走的人会成功,不跟我走的人会灭亡”
科学文化是科学界围绕科学活动形成的一套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制度约束、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科学文化的核心是对真理的追求,其本质是崇尚理性、质疑、批判和创新,追求经验和普遍的确定性。
科学文化是科学技术的精神土壤,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的文化基础和重要因素。由于历史等原因,中国的科学文化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已经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只要我们看看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我们就会明白真相。例如,科技界变得越来越功利,由于行政限制,取得一些成就的科学家“不是在开会和审查,就是在开会和审查的路上”,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人员提出的“将5/6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但尚未实现。同行评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专家们从“盲目吸烟”转向“盲目评价”,奖项变成了“雪球”。另一个例子是经常撤回手稿,但是很少有手稿能够被彻底调查和严厉惩罚。学术不端行为经常在单位的保护下消失。例如,从去年到今年年初,有一股“大大提高中国科技水平”的风,明显夸大了中国的创新实力。当时人们听到的所谓“钱学森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研究,还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答案。仔细分析表明,所有这些问题的原因都与我国科学文化的落后不无关系。
因此,我们要把加强科学文化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下决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变落后局面。今天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即北京大学科学文化研究所,可以说是在一个恰当的时候成立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利用形势,科学规划,务实探索,研究所一定会有所作为。
关于研究所的建设,我认为应该遵循并提出以下三个原则,希望引起大家的共同思考和充分讨论
第一,充分发挥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协各自的优势。
北京大学拥有雄厚的科学、工程和医学专业人才和科研成果,以及雄厚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人才和学术成果。众所周知,北京大学是中国科学文化的发源地。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学者主张科学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中,北京大学涌现出了一批勇于创新、勇于奉献、勇于承担的科学家,如王选、涂有友等。他们是我国科学文化建设的实践者。
但是大家都不知道的是,北京大学科技历史系历史悠久。1925年,北京大学化学系丁·发表了《化学史概论》,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科学技术史著作。1937年北方医家李涛撰写的《医学史大纲》是中国第一本医学史教科书。1946年,李涛在《北方医学》中创立了“医学史学学科”,这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史教学和研究机构。1952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王竹溪招收了新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史研究生。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地区的医学史研究和教学一直是全国第一。中国北方的科学哲学和科技考古学也有许多杰出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协是一个具有独特科技人才优势的全国性科学社团组织,是由*书记处直接领导的群众性组织,具有信息渠道优势。它是全国科普工作的领导部门,拥有强大的科学传播网络和科学传播人才队伍,在引领社会共同建设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下,11个部委组织实施了近10年的“中国科学家学术成长数据收集工程”,积累了宝贵的数据,为深入探索和研究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案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领导着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史协会在内的九个一流的科学文化协会。它是我们广泛的科学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久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战略研究所在中国科学文化领域创办了第一份国际英语学术期刊《科学文化》,用来表达人们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对科学文化的思考和探索,力求在科学文化领域发出中国的声音。
今天在这里宣布的科学文化研究所正是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协上述优势的结合。我们的目标是首先在北京大学建立一个科学、文化、学术和教育的高地,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国家科研平台和学术人才聚集平台,进行科学文化建设。与此同时,研究所将建设成为向公众传播科学和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国与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广泛合作和交流的枢纽,以及国家科学和文化智囊团。
第二,坚持学术导向、问题导向和人才培养导向。
第一,坚持学术导向。毫无疑问,坚持学术导向始终是大学和学术团体的特点和责任。学术是指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是存在及其规律的学科。学术导向能促进学科发展和文化社会进步。事实上,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如:科学与文化的定义和范畴。我相信这里的每个人对这个基本问题都有不同的解释。另一个例子是,科学文化与时俱进,包括追求确定性的科学文化是否已经改变,以及由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科学文化将发生哪些根本性的变化?另一个例子是科学和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冲突与和谐、融合等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科学技术发展的路线和方向。探索这些问题,为科学文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正是一个以科学文化研究为目的的组织必须回答和提供的解决方案。
第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理论必须与实践相联系。只有结合实际问题,理论研究才能深化和有效。如前所述,中国的科学文化中有许多重大的现实问题。只有当我们从理论上理解它们时,我们才能想出好的解决方案。例如,科技界的学术*和*;例如,如何真正落实*《关于深化项目评估、人才评估和制度评估的意见》,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例如,当浮躁的社会进入科技领域时,如何发扬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另一个例子是我国基础研究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的文化原因以及如何突破这个问题。等等。这些是科学文化建设中必须思考和深入研究的根本问题。
第三,坚持人才培养的方向。科学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不能指望它在一夜之间完成。我不必对成功负责,但我们必须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组织基础,储备好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把培养人才的任务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要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科技人才。注重培养懂科学技术常识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努力培养科技、文化、历史专业人才,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步为本科招生创造条件。
第三,尽可能广泛开展多学科合作,承担更多的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任务。
科学文化研究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的问题来源、研究方法和功能定位涉及多个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努力促进跨学科的整合。对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应该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包括科学与工程、医学等领域的学者参与这项工作,改变科学史和科学文化研究主要由文科学者承担的现状,为科学史和科学文化研究,特别是科学、技术、农业和医学领域的学者的实践经验总结,以及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反思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和路径。二是呼吁并真诚邀请历史、社会学、哲学、政治学、传播学、计量学等学科参与,逐步拓展并最终实现科学文化研究的多学科融合。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信息库建设和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进一步丰富科学史和科学文化的研究方法和传播工具。第四,北京大学应提高科学史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科学史作为科学与人文之间桥梁的作用。科学史应作为通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点,所有本科生都应选修科学通史课程。科学、工程和医学的教学必须包括学科史,尤其是该领域主要知识节点的发现过程应该得到很好的解释。人文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科学通史来掌握现代科学的基本知识、思想和方法。
同志们,朋友们!*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加强文化领域的制度建设,高举旗帜,凝聚人心,培育新人,弘扬文化,展示形象,积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一个在时代和世界上闪耀的中国文化。”今天在这里建立一个科学文化研究所对我们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让我们继续前人未竟的事业。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将把科学精神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把科学文化融入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整个民族科学文化建设中肩负重任。这是我们所有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远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想鼓励你们所有人一起努力推进这项伟大的事业,它对当今世界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