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蕴珊院士:向西太平洋深海研究领域进军
■本报记者廖洋实习生赵燕师鹏博
长期以来,中国的海洋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近海地区,而西太平洋深海地区的研究相对滞后,这使得中国近海研究的一些关键核心科学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同时,深海研究的薄弱也导致了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徘徊在国际前沿的边缘。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秦蕴珊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西太平洋是中国深海科学研究的优先战略区域,是中国实施由浅海向深海发展战略、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
“我希望能以科学有序的方式进入西太平洋深海研究领域,通过8-10年的探索和研究,在我国深海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秦蕴珊呼吁。
支持国家发展的主要战略需求
西太平洋是当今地球上巨型俯冲带的发展区。由于板块俯冲,占世界70%的海沟-岛弧-弧后盆地(海沟-弧盆地)系统在西太平洋边缘的大陆一侧形成,而在向阳一侧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深海盆地和密集分布的海山群。独特的地质构造格局和地理环境孕育着丰富的海底资源和巨大的储量。
“这些海底资源是国家发展最具潜力的战略储备资源。此外,西太平洋海域独特的热液系统和海山系统也培育了特殊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可提供独特的深海基因和酶资源,在医疗、化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秦蕴珊说。
因此,秦蕴珊认为,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水域是对中国的国家需求极其重要的关键地区。在典型海域进行系统的深海科学探索和研究,必将有助于中国在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相关高新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包含重要的地球系统科学问题
西太平洋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洋壳和世界上最年轻、最壮观的槽弧盆地系统,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观察到板块俯冲和增生的地区。
秦蕴珊认为,这一体系在全球板块构造理论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解决这些科学问题就像拿到一把钥匙,不仅可以打开西太平洋岩石圈演化史的大门,而且为研究中国东部新生代矿床分布和岩浆作用、岩石圈减薄、郯庐断裂带活动、中国边缘海和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目前,国际上对深海热液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洋中脊地区,其范围相对较弱。秦蕴珊说,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热液系统的研究是为了回答一些核心科学问题,如其典型特征、演化机制以及与洋中脊相比不同位置弧后热液系统之间的相关性。
同时,秦蕴珊分析认为,典型海山基底的结构构造、形成时代和漂移轨迹、海山沉积物和环流系统、生物群落组成和生态系统是海山系统研究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对该海域进行全面深入的勘探,将为“揭示”中国东部及其边缘海域中、新生代以来的重大地质事件提供新的线索。
此外,西太平洋是“海洋传送带”的冷水和温水系统的过渡带,第四纪海洋上层和深层水温变化及其相关同位素示踪之间的耦合关系已成为西太平洋地区古海洋环境研究的核心秦蕴珊说。
进军西太平洋深海研究
在开展深海研究方面,西太平洋是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科学领域取得理论突破和国家探索海洋战略资源的天然实验场。
秦蕴珊表示,科学有序地进入西太平洋深海研究领域是实现中国深海研究战略目标的必要保证,必须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树立远景。以解决核心问题为主线,确定计划;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和重点。
鉴于中国严重缺乏西太平洋深海研究的数据,秦蕴珊认为需要分阶段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长期计划。第一阶段是全面的科学调查阶段,重点是发现海洋中的自然过程和现象并积累数据。第二阶段是综合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跨学科研究,侧重于机制和机制解释。第三阶段是系统整合阶段,重点是法律的宣传和认识,建立独立的中国海洋学家理论体系。
“吹响号角,进军西太平洋深海研究领域。大约10年后,中国的深海科学研究肯定会迎头赶上,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科学国家之一。”秦蕴珊说。
中国科学新闻(2012-12-21,第一版集锦)
上一篇:满天星黄叶的原因和处理办法
下一篇:满天星的病害及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