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吴良镛院士:经历归侨科学家的三个“大时代”

科普小知识2021-10-29 00:56:05
...

吴良镛院士:经历归侨科学家的三个“大时代”

图为邱元平(左一)拜访吴(左二)

春节前夕,国务院侨办主任邱元平拜会了中国科学院谢家林院士、中国科学院吴院士、、北京市副市长程宏等。从最近的生活情况到回国的经历,邱元平一行与两位美国归国华侨学者进行了愉快的交谈。

吴认为自己已经经历了三次“伟大的时代”,并没有遗憾。他希望更多的海外人才能够回到中国发展他的事业。

奉献精神从未改变。

邱元平说,父母不仅是大家钦佩的伟大科学家,也是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归侨模范。

谢家林出生于1920年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粒子加速器产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55年,谢加林在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用高能电子治疗深部肿瘤的加速器。那一年,他毅然放弃优惠待遇,回到中国进行高能加速器研究。

谢老的爱人范回忆说,当时国内的科研设施非常落后,很多地方甚至需要自己找工厂合作。尽管如此,他坚持建造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世纪90年代,谢家林领导了亚洲第一台*电子激光装置的建设,为中国*电子激光光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范说:“他是一个不在乎名利的人。他全心全意地工作。他不知道工作后想要什么,也不想出名。”目前,90多岁的谢老仍然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尽管他行动不便,但他仍然坚持每周去一次研究所,一年到头,风雨无阻。

榜样的作用是终生的。

“老一代归国华侨为年轻一代海外学生树立的榜样将持续一生。”邱元平说,他们白手起家,不计名利,参与了当时贫穷落后的中国的建设。“这对国家非常珍贵,所以我们不会忘记它。”

吴生于1922年5月,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建筑与城市规划专家。

吴也是从美国归国的华侨,自1946年起协助梁思成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从事建筑教育、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回忆当年回国的经历,吴至今记忆犹新。“我收到银辉先生的一封信,上面有她写的颠倒的字。可以看出这是写在病床上的。信中说,中国的所有方面都需要废除。”正是这封信使吴下定决心回到中国。

1950年底,吴像当时许多充满童心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一样,冲破重重障碍,历经挫折,毅然从美国回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和教育。那时,从美国回到中国非常困难。他在路上也受了很多苦。他说:“当我们下了船,走向码头时,我们收到了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和一根香肠。这是我们的中国边界,我们感到非常温暖。”

新时代呼唤海外人才

吴老说当他回到中国时,他已经92岁了。他认为自己经历了三个“伟大时代”:从30岁到60岁,他培养和教育建筑人才。60-90岁,致力于研究;从现在起,它将继续照耀和加热人类住区环境的科学研究。

回国后,吴创办了中国人居科学,并成功开展了从地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的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他主持并参与了许多重大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研究项目,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主持并参与多项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项目,如北京菊儿胡同危房改造项目。主持并参与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如京津冀(大北京)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长期从事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并参与建立了中国建筑学会等多个全国性专业学术组织。

“以前,我天真地认为西方城市存在交通拥堵、住房匮乏和自然丧失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中国无关。“城市病”只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吴说,虽然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们并没有能够绕过“城市病”。

"这位老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邱元平说,尽管吴老回国多年,他的事迹仍广为流传。“现在,中国的建筑已经进入了追求宜居的阶段。退伍军人吴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吴说:“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愿意回国。他们想为国家做点什么。”他希望有关部门能提供更多便利,让更多海外人才回国发展事业。(原标题为“归国华侨科学家三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