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末 欧洲开始轻视中国
作为世界两大文明中心,位于欧亚大陆两端的中国和欧洲,长期以来相互隔绝。随着现代航海时代的开启,欧洲开始逐渐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并一度对这一古老文明表示由衷的钦佩。然而,由于历史发展的曲折,到18世纪末,欧洲人的“中国观”发生了逆转。
欧洲曾经非常尊重中国。
在从17世纪到18世纪持续了100多年的“中国热”期间,中国正处于繁荣的全盛时期,而欧洲仍在遭受教派冲突和战争的折磨。因此,面对美丽的中国,整个欧洲都非常羡慕。无论从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来看,欧洲都是如此地依恋中国,以至于在1769年,一位欧洲人写道,“中国比欧洲本身的一些地方更有名。”
与此同时,欧洲知识界将目光转向了中国文化成就。早在1697年,第一位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欧洲学者莱布尼茨就写道:“我们不相信世界上有任何一个民族比我们的伦理道德更幸福,生活方式更进步。现在,东方的中国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觉醒。”伏尔泰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非常推崇儒家思想。他曾经把《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每个人的座右铭。1755年,伏尔泰的戏剧《中国孤儿》首次在巴黎的法国剧院上演,立即引起了巨大轰动。在他的代表作《风俗论》中,他表现出对中国文明的浓厚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知识界开始学习中国的“学而优则仕”,许多政治家也效仿中国。1756年,在法国重农主义者魁奈的强烈劝说下,路易十五甚至模仿中国皇帝为这块土地举行了纪念仪式。
欧洲知识分子嘲笑中国文化
然而,到18世纪中叶,当“中国热”流行时,许多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改变了他们的观点,转而鄙视中国文化。例如,孟德斯鸠写《论法律精神》时,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暴政。另一位法国思想家沃尔尼也将*总结为棍子专制。同一时期的法国作家德·萨德甚至描述道:“中国的皇帝和官员不时采取措施迫使人民反抗,然后获得*人民的权利。”
在这种氛围下,18世纪末法国也出现了批判和讽刺伏尔泰“中国崇拜”的思潮。
1770年,一个自称的德班出版了一本名为《锡兰游记》或《巴黎哲学家游记》的书。这本书嘲笑的对象是一位名叫阿尔法·拉比乌斯的哲学家,他有“东方主义”。作者声称,中国不应该享有所有一流拉比所享有的声誉。“中国产生了哪些艺术家?直到17世纪,它们仍然是同一组没有明暗对比的绘画,没有声音的音乐,没有布局的建筑”。
上一篇:小孩子打呼噜不可轻视
下一篇:轻视什么意思 轻视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