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加强科普创作服务平台建设, 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创作提供支撑

科普小知识2021-10-26 00:56:44
...

首先,科学研究人员以更传统的方式进行科普创作,同时通过传统和新的渠道出版科普作品。

科研人员主要通过撰写和出版传统科普文章和科普书籍来进行科普创作。科普展览教材的创作和设计也有所体现,其他形式的比例相对较低。

调查发现,就从事科普创作的科研人员而言,他们参与科普创作的主要形式是撰写科普文章、出版科普书籍以及创作和设计科普展览和教材。其他的是科普评论、科普视频和科普绘画。科普影视作品、科幻小说、科普戏剧、科学小品等形式所占比例很小。

从重点访谈来看,科普领域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参与科普的形式主要是科普文章和科普书籍。另一个重要的形式是科普讲座。他们认为科普讲座也是科普创作的一种形式。如何使讲座科学严谨、生动有趣、吸引观众,是科普创作科学知识的过程。

科研人员发表科普作品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通过报刊发表科普作品的方式(45.75%),另一种是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发表科普作品的方式(45.3%)。其他渠道是公共平台,如科普书籍和出版物、科学网络等。科普场馆平台和电视台的比例相对较低。

对科学家的重要采访也显示了类似的趋势。传统报刊是主要渠道之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日益成为主流渠道,整体趋势越来越多样化。例如,欧阳自远院士和刘嘉琦院士表示,他们的科普作品大多是在各种报纸、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在机构、学校和媒体上进行科普报道;而范志红和李苗则更多地依靠微博、微信和博客等自媒体平台进行科普创作;苗中荣和马冠生教授则依靠传统媒体和自媒体进行科普创作和传播。研究员郑永春说,他的科普平台和立场非常多样,涉及报纸、期刊、互联网、电视等。

相比之下,近年来,中国研究人员发表科普作品的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报刊是科研人员出版科普作品的主要渠道,占60%以上,图书编撰是第二渠道,约占47%,而互联网等平台的比例仅为20%左右。这与近年来中国媒体形式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科普也走上了信息发展的快车道。作为科普作品的发布平台,微博和微信等自媒体正是这一新变化和科普新需求的反映。

二、科研人员在开展科普创作过程中,期望得到科普创作服务的支持

在调查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主要障碍时,除了“时间和精力有限、科普创作影响自身工作”、“科普创作成果不纳入自身工作评价范围、激励不够”和“*对科普创作的激励不够”等三大障碍外, 超过50%的科学研究者认为“科普创作需要用通俗的语言向公众解释科学,这需要很高的语言水平,而且不称职”,这也是一个障碍。 在调查研究人员最希望得到的支持时,除了加强激励机制和政策环境建设之外,近20%的人认为科普创作培训是必要的。在加强政策环境的选择中,38.84%认为“加强社会资源整合,搭建科研人员参与科研创新的服务平台”是促进科研人员参与科研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普作品的成功不仅是科学的,也是受欢迎和有趣的。科普创作需要通过简单生动的语言和故事向大众传达深刻的科学知识,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大多数研究人员来自科学和工程研究背景。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科研论文写作经验,但他们相对缺乏文学艺术创作经验。从科学家到科普作家,他们需要改变自己的身份。一方面,他们特别需要提供指导和服务。

三、加强科研人员科学创造服务平台建设,为科研人员开展科学创造提供便利,帮助科研人员提升科学创造能力,进而不断推动科研人员进入科学创造团队

一是加强科普创作机构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为科研人员搭建科普创作服务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与科普创作者、出版商、媒体乃至相关企业和人员沟通联系的畅通渠道,推动科研成果的推广甚至科研成果的进一步商业化转化。目前,公众对科普作品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明显。以科普文章和科普书籍为基础的传统科普创作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因此,促进科学研究人员与科普创作者或出版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创作受公众欢迎的科普作品是非常必要的。科普视频、电影、动画、游戏等形式的科普创作应该不断涌现。这些作品的创作可能需要科学研究人员、科普创作者或团队、技术人员等的充分合作。因此,构建这样一个服务对接平台,使科研人员能够找到匹配的合作伙伴,是促进科研人员进行科普创作的一个好方法。

二是对科研人员进行科普创作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科普创作能力。依托科普创作服务平台,广泛开展科普创作培训,将科普创作培训作为科研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一部分,帮助科研人员提高创新技能,培养他们利用媒体发声、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思想的意识和能力。除了科普创作的方法和技巧,新时期科普创作的新特点,不同受众对科普作品的特点和需求等。是科学研究者乃至科普创作者在科普创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和加强的各个方面。例如,目前很受大众欢迎的科普作品《美丽的化学》和《李哲教你解剖学》,充分利用了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磁共振等技术手段。这些新形式的科普创作可以使公众清楚地了解科学知识,并以一种新鲜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

三是建立对科普创作感兴趣并取得成果的老科学家与对科普创作感兴趣的中青年科研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机制。依托科普创作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和促进老年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同时,充分发挥老科学家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科研人员投入科普创作,加强科研人员在科普创作中的经验共享和交流,大力支持中青年科普创作人才的成长,促进科普创作人才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