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司遗址申遗成功 遗产地民众生活将获改善
湖南永顺老四城遗址(摄于7月3日)
当地时间7月4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9届会议上,中国的“土司遗址”经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8项,并继续位居世界第二。
“酋长制”是13世纪至20世纪中国的官方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中国**在西南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任命少数民族*世袭管理他们的地区。通过“土司制度”,中国**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长期有效管理,保持了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促进了各民族对一个统一国家的理解和认同,促进了中国的长期和平与统一。
此次申报的“土司遗址”包括三个遗址:老四城遗址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它是湖广地区土司制度中最高等级的机构——宣威府的所在地。永顺宣威土司是一个彭氏家族,属于土家族。
唐雅土司城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它是湖广土司制度中的一个较低等级的组织——长管寺的所在地。唐雅长官寺土司属于秦氏家族,属于土家族。
海龙屯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这里是亳州宣威部杨土司城址。与亳州宣威牧家川土司城连用。它是战争期间亳州土司的行政中心。其成员主要是仡佬族和苗族。
“土司城”的成功应用标志着世界文化遗产在湖南和贵州省的“零”突破。
包含的原因
体现中国古代的管理智慧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土司遗址”反映了13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管理西南多民族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土司城村的建筑遗迹和*办公室至今仍是“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他们是由**和当地少数民族的世袭*任命的。其中,湖南永顺老四城遗址、湖北恩施唐雅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村遗址是相对集中在湘鄂黔交界山区的代表性土司遗址。它们不仅在选址特征、总体布局、功能类型、建筑形式、材料和技术等方面表现出当地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还展示了土司遗址鲜明的共性特征,如土司统治权力的象征、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认同,是这一历史时期土司制度管理智慧的代表性证据。
“土司遗址”系列遗产见证了中国古代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国西南多民族山区的独特管理智慧,即“按俗而治”。
包容性的影响
遗产地人民生活将得到改善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代表中国*在一次讲话中说,“土司遗址”的成功应用使中国西南山区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首次拥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
据了解,在历史上,由于人口集中,在土司城周围逐渐形成了几个村庄。根据家谱记载,一些居民是土司的后裔,这是土司制度的活见证。这些村庄的居民一直保持着对土司的历史记忆,对土司城遗迹的尊重,以及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他们长期以来一直崇拜和维护珍贵的文物,如酋长墓地、土王庙、宗教建筑、石牌坊等。他们自发地继承了这个民族的古老传统习俗,如织锦、握手舞、毛古斯舞等。
目前,*和文物行政部门将周边村庄的居民视为遗址传统保护体系的一部分,鼓励和引导他们继续参与遗址的保护和管理,确保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传承。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谈问题
通过申请世界遗产来吸引大量游客是不现实的
童说,中国的许多文物,包括世界遗产,都被过度开发。一些地方已经把历史建筑变成了豪华酒店。为了收取门票,他们不限制游客的数量。在文物保护的幌子下,他们实际上是在计算经济账目。
在谈到申请世界遗产名录的问题时,他说,国家文物局已多次向计划申请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地方*明确表示,立即通过申请吸引大量游客是不现实的,申请概念必须正确:申请首先是为了保护,其次是为了保护,第三是为了保护。过度开发只会加速文化遗产的消失。
对于一些文物古迹申请后出现的“涨价”现象,童表示,适当收取门票以限制人数或保护文物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以保护的名义设立地方小金库。遗产带来的经济利益应返还给遗产保护部门或通过促进就业直接惠及遗产地的人民。
童表示,文物保护仍需要公众的理解、合作和支持。游客在参观时应该小心不要损坏这个地方。当发现有人在文物和古迹上乱涂乱画时,其他游客应该停止,因为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遗产。
地方当局应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感到敬畏。
为什么应该保护文化遗产?“它可以抑制乡愁,”童康铭回忆道。“一位80多岁的老华侨曾经告诉我,当他离开家时,他对家乡的印象变得模糊了。他唯一记得的是他家乡的小庙。临走前,他在庙里磕头,一步一步地回头看。”
童说,虽然后来得知老华侨提到的小庙已经被拆毁,但文化遗产留下的记忆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文化遗产的作用可能使人们理解一些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给人类带来一种身份认同。”
"中国的许多文物古迹在被珍惜之前就已经消失了."童认为,中国人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正在逐步增强,但他们仍然面临着“保护什么”和“如何保护”的问题。一些地方官员认为,拆除和重建是保护,“古董街”实际上是在破坏文物。他希望地方官员“尊重文化遗产,多听取专家意见,不要总是太任性,自己做决定,以便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
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考察
700多年的军事城堡
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城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古老、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土司城堡之一,始建于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
3日上午,记者驱车前往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寻找这座建在东、南、北三面峭壁高耸孤峰上的古代军事城堡。由于其险峻的地形,明代历史称其为“飞鸟不能胜猿”
海龙屯是宋、元、明三代亳州西南杨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仡佬族和苗族是该地区的主要民族。1600年,亳州第29代世袭酋长杨应龙反抗朝廷。在24万明军长达100多天的围攻下,海龙屯城堡终于在战争中被歼灭。
铁柱关位于于海龙屯东部山腰的北侧,是一座木栈道的台阶,像一根铁柱,无法撼动。雄关,建在40度到50度的斜坡上,是游客从东北进入屯的第一个关口。铁柱关拱门的左右角柱上钻有四个对称的圆孔。一些专家认为,这是曾经在铁柱关修建的吊桥的遗迹。
沿着蜿蜒的道路再往上走四五百米,一座高耸的飞虎关耸立在海拔近1000米的山口之间。在飞虎关前,一个总倾斜长度为51.5米、总坡度为30度的“*”成为飞虎关“危险和灭绝”的象征。每层“*”高约0.5米,宽约1.5米,都是用重达100公斤甚至1000公斤的石头斜砌而成。
经过胡飞关后,建在山上的龙飞、朝天、封飞三关雄伟壮观。这些古老的关口是由用糯米汁和石灰粘合在一起的巨大石块建成的,每个关口都有“一个人守着一万个关口却无法强行通行”的危险。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飞说,海龙村的许多关口、城墙和道路都是用重达数百磅和吨的石头建成的。没有人计算过建造海龙村用了多少石头,这些石头是如何上山的,以及用了多少人力来建造它们。根据当地传说,杨应龙亳州的最后一个祝酒词是“鞭笞赶山”。每天晚上,杨应龙挥舞着鞭子驱赶巨石和大树,自己跑上山。
经过一个多小时,记者终于登上了1300多米高的海龙屯城堡核心区。沿着几吨重的石头铺成的台阶,一个纵横相连的大型新“宫殿”遗址映入眼帘。这种沉重的感觉令人惊叹。
1999年和2012年,文物考古学家两次发掘海龙屯,出土了建筑构件、石碑、瓷器、铁锁、瓦钉、钱币等数万件文物。
“海龙屯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土司制度的重要物质遗存,见证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策从唐宋时期的“土司制度”到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再到明代土地所有权的变化。”李飞说,海龙屯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迹,特别是其“以政治国、以教治国、以俗治国”的土司制度,是其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的关键。
来自湖南株洲的游客吴10年来三次造访海龙村,他说他对这里的关隘、太极和屯道感到震惊。这些屹立在群山之间数百年的石门、古城墙和栈道,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历史考证价值,体现了古代军事智慧和建筑艺术的结晶。它们非常神奇和不可思议。
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海龙屯,遵义市汇川区已投资近3亿元,在核心区内搬迁86户,征用土地1523亩,实施文物保护、水电改造、住宅改造、园林绿化、安全监测、环境改善等29个项目。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海龙屯关和城墙遗址的修复和保护。我们将聘请熟悉海龙屯的高级专家学者。定期或不定期监测文物安全,开展价值研究。依法利用和合理开发海龙屯,保护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遵义市汇川区区长郭说。
据北京时报记者张然新华社报道
(原标题: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土司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