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科普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2021

科普小知识2022-04-18 22:16:18
...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每一年端午节都是非常热闹的,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是怎么来的2021_端午节的起源简单介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2021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在中国民间,端午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一说源于田文端午立新规。

据说当初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月初五屈原的祭日,人们都把米饭扔到河里纪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梦见屈原面黄肌瘦,就连忙上前询问。原来,百姓投往河里的米饭,都被鱼鳖虾蟹吃掉了。屈原还告诉他,如果用箬竹叶包饭,做成尖角的角黍(即粽子),鱼鳖虾蟹见了,以为是菱角,它们就不敢再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梦中屈原说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梦给那人,感谢人们送去的粽子。后来,人们都这样去做,渐渐形成了包粽子的习惯。

老百姓把源于田文的说法都称为“躲五”。传说古代的时候,人们把五月称为恶月,五月初五为恶日,此日生的孩子为“五日子”。“五日子”是父母的克星,谁也不敢抚养。齐国的田文“五日子”,父亲几次要害死他,多亏母亲保护,他才幸免于难。但父亲命令他每到五月初五这天,他必须到外祖母亲去“躲五”。田文长大以后,做了宰相,便下令改“躲五”为“端午”,说五月五日是个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准加害,也毋须到外祖母家去“躲五”。自此以后,便有了端午节。

伴随着生动有趣的传说,中国的端午习俗越发显得丰富多采。包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里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有一些地方,人们还要在日出之前到井里、河中打水,用井水河水洗脸煮饭。传说月宫嫦娥夜间将杵的药洒入井里和河中,用此水洗脸煮饭可治百病。

老外怎么过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传统佳节,然而随着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端午节习俗也逐渐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很多亚洲国家也和我们一样,要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一些西方国家则热情拥抱了端午节最刺激的活动———“赛龙舟”。眼看端午节就要来到,如果你刚好有出境旅游的打算,不要担心会错过端午的节日气氛,因为你会遇见浓情中国味!当然还有的国家这个时段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习俗,比如韩国,江陵地区的端午祭就很有特色,据说其由来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

1、新加坡赛龙舟犹如嘉年华

新加坡华人都知道端午节,每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来时,人们总不会忘记吃粽子、赛龙舟。

新加坡每年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在勿洛蓄水池举行,从市区到勿洛蓄水池,搭出租只需20分钟。现代版的龙舟赛,已演变成一项犹如嘉年华般的快乐竞技活动,不过沿袭至今的庄重赛前仪式却能让你将这快乐与历史联系起来:在每场比赛前,队长都会以水沐浴船头龙首,以祈求平安得胜。

如果错过了龙舟赛,那就前往流经*商业区外的加冷河吧,因为每逢周末,各家龙舟俱乐部会就在此进行训练,或作赛前最后冲刺。当然,如果你想下水和众团员一起练习,他们也是相当欢迎哦!

2、日本端午节成“男孩节”

日本人过端午的主要活动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并喝菖蒲酒。由于日语发音的谐音缘故,端午节渐渐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为了让男孩们茁壮、健康成长,将来事业有成,人们在家门口竖起鲤鱼旗,摆上盔甲和战帽,有望子成龙的意思。

在古代日本,五月被称为“斋月”,是插秧迎接田神的忌月。五月五日这一天,成年男人要全部下田耕作,女人则闭关家中“斋居”。日本这个固有的农事生产祭祀习俗,与中国传入的端午节习俗相复合,成为固定的节日。

3、越南吃粽子求五谷丰登

越南也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他们过端午的主要内容是吃粽子、端午驱虫。越南人认为,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节日清晨,父母为子女准备糯米酒酿、黄姜糯米饭及桃、李、柠檬等几种酸味食品和水果,南方一些地区让子女食西瓜、芒果、煮鸡蛋和饮椰汁,大人饮雄黄酒,并将雄黄涂在小孩头、额、胸、脐各处以驱虫。许多地区的孩子用指甲草涂染手指和脚趾,佩戴五色线绳编制的符以辟邪。

端午采药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人们认为“端午草药”最为灵验,许多集市上有此药专卖摊。

4、韩国江陵端午祭有特色

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活动通常要持续20多天,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由于时间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因此被称为端午祭。据韩国学者考证,江陵端午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

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极具特色。按照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祭祀仪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内容。

5、德国龙舟节嗨翻天

端午赛龙舟在德国落地生根已经有20多年。法兰克福一年一度的龙舟节在美茵河上举行。德国朋友表示,龙舟赛在德国流传很广,参加法兰克福龙舟节的队伍也越来越多,“现在我们有成千上万的观众。虽然我们没能全部符合中国习惯,但中国传统的赛龙舟是这个活动的样本。”

每到龙舟节,美茵河畔就会聚集很多专门来观看比赛的市民,而选手们奇装异服的打扮也透露出参与比赛的愉快心情。据说,现场广播里会不断复述屈原投江、渔夫划舟抢救和击鼓赶鱼的故事,比赛的时候还会播放中国民乐“将军令”,铿锵节奏将参赛者与观众的情绪不断推向高潮。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介绍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