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德科学家合作发现肝功能恢复的“秘密机关”

科普小知识2022-05-11 01:52:20
...

2月1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德国海德堡大学联合组建的“中德急慢性肝衰竭合作小组”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正式揭幕。该小组的最新研究发现,决定肝脏能否恢复其功能的关键因素是“肝细胞的毛细胆管形成”,这有望降低肝脏置换率和晚期肝病患者的死亡率。研究结果已在最近的亚太肝病年会上发布,并受到同行的广泛关注。

中国是一个肝病大国,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仍然很高。急慢性肝衰竭是近年来新定义的肝病终末期综合征。它是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由急性失代偿引起的系统性多器官衰竭。它是所有肝病中短期和中期死亡率最高的类别。一旦肝硬化发展成急慢性肝衰竭,三个月死亡率高达50-70%。肝移植是早期治疗该疾病的唯一有效方法。有效降低急慢性肝衰竭的高死亡率被誉为“肝病皇冠上的明珠”。

据报道,仁济医院消化科的李海团队和德国团队自2008年以来一直在研究急慢性肝衰竭时肝脏损害的机制。2014年,经过双方合作团队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发现了急慢性肝衰竭疾病的典型病理表现——亚大块肝坏死,肝脏出现了15-70%的大块坏死,直接导致了强烈的全身炎症反应,最终形成多器官衰竭。这一发现解释了疾病发生的本质,并为将来开发抗急性肝细胞坏死的创新药物提供了基础。这项成就发表在2015年世界领先的肝病杂志之一《肝病杂志》上。2016年11月,中德团队共同承担的“中德慢性肝功能衰竭急慢性研究合作小组”项目成功向中德科学中心(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德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申请了150万英镑的科学基金。

参与该项目的中方人员包括消化科的李海教授团队和肝移植实验中心的孔小妮教授团队。仁济医院消化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代表了中国消化医学的最高水平。我们肝移植中心的肝移植手术量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然而,该项目不仅整合了仁济医院消化科和肝移植中心两个优秀的科研力量。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中德两国优势互补。仁济医院提供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海德堡大学分享先进的实验研究技术。这两个团队还将通过科学研究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研究问题。

在2月15日至19日于上海举行的亚太肝病年会上,“中德急慢性肝衰竭研究合作小组”项目发布了其最新研究成果——决定肝脏能否恢复其功能的关键因素是“肝细胞的毛细血管化”。根据李海的说法,尽管急慢性肝衰竭的死亡率高达50-70%,但仍有30-50%的患者能够存活。因此,在过去的三年里,中国和德国的研究小组基于大面积坏死肝脏的出现,进一步研究了是什么因素使这些患者存活下来。

李海说,肝脏有很强的代偿功能。只要20-30%的肝功能恢复,病人就能存活。决定肝脏能否恢复其功能的关键因素是“肝细胞毛细胆管的形成”。这种结构的出现表明,再生肝细胞不仅能发挥合成氨基酸和代谢有害物质的功能,还能顺利地将胆红素、胆汁酸等有害物质排泄到胆道中。这种结构的形成代表肝细胞能够真正发挥功能,这被称为“功能性肝再生”。研究人员发现,所有肝脏坏死的受试者在两周内都有不同程度的肝脏再生。然而,只有5名存活的受试者具有功能性肝再生“肝细胞毛细血管化”。然而,死亡且未接受移植治疗的患者不能形成这一重要结构。

专家表示,“功能性肝再生”是决定急慢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的关键因素,这一成果的发现为未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不仅可以开发促进“肝细胞毛细血管化”的靶向药物,还可以改善患病肝脏的微环境,使肝脏本身能够促进“肝细胞毛细血管化”的形成。干细胞疗法为后者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