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一生痴迷核潜艇

科普小知识2022-03-27 02:06:30
...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一生痴迷核潜艇

黄旭华

■新闻链接

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技术研究院理事会和中国工程院联合举办。工程科技界希望借此会议讨论工程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人类的未来,为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会议的主题是“工程科学技术与人类的未来”。会议的目的是为来自全球工程界、工业界、研究机构和*的与会者提供一个平台,分享工程科学和技术的最新知识,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收集智慧以应对人类未来面临的挑战。

这次会议是继2000年国际工程科学技术大会之后的又一次盛会,也是纪念中国工程院成立20周年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14年前,由中国工程院主办、11个*部门协办的2000年国际工程科学技术大会,是*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国际工程科学技术大会。当时,中国国家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了讲话。

■我们的记者齐鲁

一张大桌子,一副老花镜,一个放大镜。只要你不出差,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仍然每天准时出现在CSIC 719办公室,整理资料,与年轻人讨论。

在她看来,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的首席设计师“不是一个好帮手”,“她对生活了解不多,甚至还没有给自己买双袜子”。

核潜艇是黄旭华生命的意义所在。在一个贫穷但激情燃烧的时代,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全心全意地从零开始书写*核潜艇的历史,实现了*“一万年建成核潜艇”的伟大承诺。

88岁的黄旭华直到今天最关心核潜艇,“希望中国的核潜艇能上一层楼!”

三步一步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断然拒绝了帮助中国建造核潜艇的请求。后来,*主席发誓:“核潜艇将在10,000年后建造!”

为了国家的尊严,响应伟人的号召,不到一个月,黄旭华和一批来自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等地的技术人员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聚集在备受中国人民信任的荒山半岛,开始了发展中国核潜艇的神秘而伟大的事业。

虽然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的黄旭华参与了常规潜艇的转让、制造和仿制,但他对核动力潜艇的了解并不比普通人多。

"没有测试方法、测试仪器、模型制造、模型测试等的例子."黄旭华回忆道:“我们有,但我们有不可动摇的决心。”通常对于一个数据,他会发动一组技术人员日夜计算,直到结果令人满意为止。

在缺乏信息和手段的情况下,他们自力更生,努力克服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和障碍,创造了世界核潜艇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射三年后、发射两年后、发射五年后,他们将交付给海军进入战斗序列。

短短十多年间,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

有人问,“外国人花了几十年时间分三步建造核动力潜艇。如果你一步成功,中国人比外国人聪明吗?”黄旭华温和地回答道:“中国人不比外国人更愚蠢,也没有证据表明中国人比外国人更聪明。中国国力弱,核潜艇发展时间短。我们只能走弯路。”

解决前沿问题的“局部方法”

事实上,当第一代潜艇发射时,中国的科研水平和工业生产能力不足以支持核潜艇的发展。黄旭华坦言,当时的先进技术要求与国内客观现实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为此,黄旭华提出了“骑驴找马”的战略。驴比马慢,但当有一段时间没有马时,先在路上骑驴,然后仅仅因为陋居就开始工作,积极寻找马黄旭华辩证地把“先进”和“现实”统一起来,为第一代船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参与第一代船舶开发的老同志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总工程师黄旭华曾经用最“土”的方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

迄今为止,黄旭华一直保存着一把北京制造的“前进”算盘,这是他岳母在银行工作时用过的。

在手摇电脑出现之前,这个算盘伴随着黄旭华在一个没有现代计算方法的时代度过了无数的日日夜夜。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第一代船只的许多关键数据都来自这个算盘。”黄旭华笑道:

核潜艇体积小,有成千上万的设备和管道。如何准确计算船只和设备的重量,以确保重心的稳定性和船只的稳定性?黄旭华要求对所有登船设备进行称重,并对设备中的所有边角料逐一称重。在几年的建设过程中,大大小小的设备已经一个接一个地每天都在做。

正是这种“斤斤计较”使我们的船的潜水试验、恒重试验和设计值基本一致。对于一艘排水量达数千吨的船来说,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719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党委书记张炎哀叹道。

亲自参与极限深度潜水

超深潜试验是检验核潜艇战斗力的关键。1988年初,第一代船只根据设计限制在南海进行了深潜试验。这艘由中国人自己从里到外建造的船能通过第一次极限深潜测试吗?

业内人士明白,这是一个重要的考验,也是最危险的考验。"实验越危险,就越需要冷静,越需要专注。"作为总工程师,黄旭华知道自己肩负着多大的责任。

每一件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个焊缝,每一根管子,他都亲自检查,以确保没有错误。为了打消参加测试的士兵们的顾虑,黄旭华带了几个设计师来和他们讨论。他坚定地说:“我想和每个人一起潜水。”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黄旭华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极深潜试验的总工程师。

100米、200米、250米、260米...一次潜入一个深度。170多名参与者情绪高涨,全神贯注地坚守岗位。

当接近极限深度时,船开始下潜一米到一米,整个船逐渐陷入沉默。只有巨大的海水压力压着船体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此时,黄旭华保持着冷静和镇定。在听完测试人员对各种测量数据的报告后,他果断地决定:继续潜水!

最终,最终的深潜测试成功了,划时代的时刻到来了,核潜艇的新记录被打破了。在船员的欢呼声中,黄旭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他即兴创作了一首歌:《花甲池翁》、《谭智龙宫》、《惊涛骇浪》、《享受吧!

“在核潜艇发展的系统工程中,每个人都只是一滴水,但推动中国核潜艇横渡大洋的是千千一千万滴水的力量。”黄旭华以其人格魅力和光辉思想感染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防科技工作者。

中国科学新闻(2014-06-04,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