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徐悲鸿:神驹“豪侠”的慷慨悲歌

科普小知识2022-05-19 02:27:39
...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原名寿康。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1918年,他接受了蔡元培的任命,担任北京大学绘画研究所的导师。1919年在法国学习后,他移居柏林和比利时学习素描和油画,观察和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担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大学美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术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第一届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和*美术学院院长。1949年,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和平防务会议和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会、第一届CPPCC全国委员会和北京CPPCC全国委员会委员。1953年,他担任第二届全国文化和遗产委员会的执行主席。同年9月23日,脑出血复发,26日上午在北京死亡。徐悲鸿坚持走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天衡五百人》、《九方高》、《巴人纪水》、《龚玉一山》等一系列对中国现代绘画和油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作品。他在中国艺术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画家。

徐悲鸿精神的现代性启蒙

徐悲鸿1895年出生于一个贫穷的乡村画家家庭。他年轻时和父亲一起学习国画和传统文化。他后来去了巴黎,在法国国家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并去了英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和瑞士观察和学习。尽管他在五四前夕(1919年3月)去欧洲学习了8年,但从任何角度看,徐悲鸿都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成员。五四运动是康、梁、谭、阎思想的内在思想历史进程的延续。康有为在艺术上提倡碑学,坚持中西合璧和写实风格,对徐悲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8年3月,徐悲鸿被新文化运动总指挥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绘画研究所导师。他著名的《改进中国画的方法》就是在这里出版的。在这个新文化运动的摇篮里,徐悲鸿和许多志士仁人都感受到了时代精神的激荡。摧毁旧文化、改造国民性、学习西方文化、追求*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旨,也是中国现代化和启蒙的号角。徐悲鸿一生为之奋斗的写实画风并非空穴来风。晚清的现代启蒙和五四精神是他现实主义的思想基础。

他认为批判旧传统不仅是中国画技法的变革,也是民族精神和气质的革命。徐悲鸿与同时代人一道,严厉批判了科举制度下文人画最后的温婉怀旧精神。他认为模仿古代的风格,如没有真正的精神和勇气的王栋,是民族精神在美术中的贫乏和软弱的一个伟大表现。因此,他强烈主张把“向自然学习”的现实主义作为一场有针对性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