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的“高分诅咒”:高考状元扎堆经管学院
名牌大学的精英可以说是“受宠的人”。他们有幸拥有著名大学的光环,也是各精英圈子里无忧无虑的精英。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嫉妒。然而,谁知道这些浮华的学生背后有多少秘密?
我工作的学校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每年,超过三分之一的高考状元和国内外各种比赛的金牌获得者都聚集在这里。这是北京大学花园里当之无愧的“精英阶层”。然而,这些“未来”和“金钱之路”都是时代的宠儿,但他们在选择职业时经常会感到困惑和无法开始。当我第一次进入校园时,有许多浪漫优雅的天才学者和诗人,还有关心国家和人民的慷慨的人。经过四年的奋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终走上了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商和咨询公司的“共同之路”,在重逢时只留下一些悲伤的自嘲。我们想强调的是,毕业时的无限风光和毕业后几年的自嘲式悲伤不是偶然的或个别的现象,而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必然结果。那么,是什么让这些精英中的精英最终陷入“职业选择的诅咒”而无法自拔呢?下面笔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这个问题。
在高考志愿报道中,许多考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爱好是什么。由于“同辈压力”的影响,高分考生倾向于申请热门专业。高分学生蜂拥而至申请同一专业,这必然意味着相当多的人不喜欢或不适合这个专业。这是高考申请者的“高分诅咒”。
为了理解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逻辑,我们将从高考开始。候选人需要选择他们想学习的大学和专业。大学的选择相对简单,因为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品牌,可以严格对应高考分数,分数高的去好的学校,所以我们基本上是根据分数来选择学校。
如何选择大学专业?这种对大学的比较和选择更加复杂,因为它涉及到未来的职业选择,每个人的职业爱好肯定能与高考成绩严格匹配。一个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学生,虽然他的考试成绩已经达到了商学院的要求,但他进入商学院的时候,可能还没有达到要求。在这里,我们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匹配市场”,在这个市场中,“价格”(得分)不是唯一的分配手段。将个人偏好、职业兴趣、才能与大学专业匹配也很重要(婚姻市场也是一个匹配市场)。这里我们所指的能力禀赋是指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对应的特定能力,它不同于一般能力。如果个人的偏好和能力是已知的,从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偏好、能力禀赋和职业特点,选择两方面吻合度最高的专业。考试分数的作用是选择学校,保持专业供求平衡(分数高的考生将优先选择专业)。
问题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兴趣和能力可能是未知的,或者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许多候选人不知道他们真正的爱好是什么,以及他们将来适合什么职业。因为事先不清楚一个人的专业适合度如何,所以我会选择任何一个专业,以及哪个专业最赚钱。因此,考生的理性反应是在选择专业时根据分数选择相对热门的专业。在中国,所谓的热门专业是那些毕业后能挣更多钱的专业。在申请专业的过程中,考生经常会受到“同辈压力”的影响。同伴压力是指同学、朋友或其他相关群体的行为和期望对自我选择的影响,就像经常被父母唠叨的“邻居孩子”一样。
不能低估同龄人压力的作用。即使一些考生知道他们的兴趣,他们也经常成为同龄人压力的“受害者”。如果一个高考状元不去光华管理学院报到,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北京大学中文系报到,这肯定会显得“离谱”,他或她的家人、老师、邻居和周围的人肯定会强烈反对。因此,顶尖考生选择非光华专业的同辈压力很大,高分考生申请热门专业的现象也随之出现。
劳动力市场还有一个“信号效应”:光华学生是高分学生,所以雇主愿意在就业市场上为光华毕业生支付更高的薪水。这种对劳动力市场的预期增强了学生选择热门专业的动机。我们可以看到,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40年里,高考状元专业选择的集中程度总体上有所提高。根据中国校友网络提供的数据,2000年至2016年高考状元中,超过45%的专业选择集中在经济和工商管理领域。计算机、生命科学和电子工程曾经受到顶尖科学学者的青睐,现在已经逐渐被金融、工商管理和经济学所取代。近年来,光华和清华管理着成为高考状元的*。这反映了市场化的影响和劳动力市场预期的逐步形成。
然而,高分学生蜂拥选择热门专业的现象越严重,他们的兴趣、能力禀赋和专业要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就越严重。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谁有什么职业爱好,适合什么职业,与高考的正常分数无关。候选人的专业(专业)爱好和健康状况可以假设为服从正态分布。高分学生蜂拥而至申请同一专业,这必然意味着相当多的人不喜欢或不适合这个专业。这是高考申请者的“高分诅咒”。
当专业认同度未知时,“高分诅咒”现象再次出现在工作场所:大学成绩好的人可能会在“同龄人的压力”下不情愿地放弃原来的专业兴趣,选择高分学生通常选择的职业(比如去投资银行或申请国外著名大学),从而导致一系列职业选择。
当专业匹配度未知时,大学分数成为职业选择最重要的基准,正如高考分数决定了大学专业的选择一样。还有以大学成绩为中心的“同龄人压力”和劳动力市场预期。“高分诅咒”现象也再次出现:大学分数越高,人们在选择时面临的“同辈压力”就越大。这种压力甚至迫使学生不情愿地放弃原来的专业兴趣,选择高分学生通常选择的职业(比如去投资银行或申请国外著名大学),导致了一系列职业选择。但正如我们之前所解释的那样,鉴于大学的分数点与职业兴趣和契合度无关,职业选择集群现象,无论从个人角度来看多么理性,都必然会导致后来严重的职业错配问题。
如果我们认为职业兴趣和能力之间的匹配是决定一个人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那么职业不匹配可能会严重制约职业的后续发展。此外,可以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选择的“路径依赖”变得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在职业生涯中途改变一个新的职业比继续现有的职业要昂贵得多。所以,不知不觉中,在一份不匹配的工作中辛勤工作了30年后,突然回首,我意识到我不想在这里。这时,出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年危机”:年轻而轻浮的梦被擦亮了,甚至连影子都找不到。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他成了一开始最不屑于成为的人,而且不可能改变路线。
高分的诅咒不仅是对学生的潜在威胁,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还可能带来其他负面影响。例如,精英大学的学生利用投资银行和外国著名大学的有限名额,为那些分数稍低但职业适应性较高的学生服务。自然,对其他真正适合这个职业的人来说,机会很少。
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和制度因素使得职业错配和高分诅咒问题在中国尤为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以上讨论了高考志愿和大学职业选择高分的诅咒。人们会说这些现象存在于任何国家。例如,美国学生正涌向法律和医学专业。那么,讨论中国学生高分的诅咒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要指出的是,中国社会中一些独特的文化因素使得职业错配和高分诅咒问题尤为严重,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首先,中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忙于各种考试、竞赛和课外辅导课。考试的压力使学生没有时间去发现、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真正兴趣,这增加了学生个人兴趣、能力和职业适应性的不确定性。
其次,学生的专业和职业选择受到父母和周围人群偏好的支配和影响。父母是传递“同伴压力”的重要渠道。学生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家长之间的竞争。父母用爱和希望来约束和约束孩子的兴趣发展。中国父母对子女无私的奉献和牺牲是值得称赞的,中国人的孝道文化是感人至深的,但这些都是“高分诅咒”现象的助推器。
最后,中国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冠军”社会,在这里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社会圈子里与其他人竞争(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等)。),争夺最后的几个冠军,就像一个体育冠军。中国社会锦标赛的成功几乎完全与财富和地位有关。你只需看看中国家庭、朋友、同学和同事平时讨论最多的话题,就能知道“锦标赛社会”的概括有多恰当。中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军队众多,跨越一座独木桥,形成了人与人之间激烈竞争的社会格局。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主要看重财富和地位。高度统一的价值体系使得“同辈压力”尤为突出。在职业体能未知的情况下,选择一个高收入热门专业(职业)肯定是这个锦标赛社会中“最正确”的回应。锦标赛协会的挤压效应也反映在这样一个事实上:一些毕业生清楚地知道,他们可能不适合投资银行工作,但因为他们的高学术表现。条件好,在“同行压力”下,我忍不住去投资银行的诱惑,最终选择了投资银行。这一切使得中国人的职业选择聚集现象非常普遍。
当中国父母带着“做人”的希望,最终把他们的孩子推到最好的大学里最热门的专业时,“高分诅咒”的命运可能正在悄悄等待着这些孩子。只有少数幸运的人能够逃脱高分的诅咒,比如那些在能力、兴趣和职业要求上高度匹配的人,或者那些学习和适应能力极强并能根据自己的职业调整自己匹配程度的人,以及那些独立且不走寻常路的人。在一所著名的大学里,学生得低分是非常危险的。他们的自信心可能会丧失,最终会抛弃自己。高平均绩点也非常危险,可能会陷入高平均绩点的魔咒。但这一切的根源是“锦标赛”社会:每个人原本丰富多彩的偏好和价值观*挤在名利的狭小空间里,无处不在的“同辈压力”让大多数人在这个狭窄的通道上爬行。
在毕业的时候,名牌大学里的恶霸可以说是利用了他们出国的机会,从事研究和投资银行业务。然而,由于更大的“同辈压力”,他们选择的空间最小,最终可能会选择一条危险的道路。
我们以上的分析侧重于精英大学,给人的印象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社会里,精英大学只代表很少一部分人,不管他们的命运如何,只占社会的很小一部分。事实上,高分的诅咒及其背后的机制和条件也适用于不知名的大学和非学术暴君:只要学生选择相对受欢迎的专业和职业,主要是基于分数(不管高考分数或大学分数),而不是他们的个人兴趣和能力,职业不匹配就会在不同年级的人群中不同程度地发生。然而,分数越高,高分的诅咒可能就越严重。著名大学热门专业的错配只是冰山一角。因此,“高分诅咒”是锦标赛社会常见的社会现象。
北岛在《波兰游客》中写道:“那时我们有梦想,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环游世界。现在我们在半夜喝酒,当杯子相遇时,那是破碎的梦的声音。“在许多看似光彩照人的专业团体中,有多少人在夜深人静时独自流泪?多少人在知晓命运的年龄听到梦想破灭的声音?
这篇文章发表在微信的订阅号“经济漫谈”(微信号:畅谈经济)上。最初的标题是“高分的诅咒”。澎湃新闻被授权重印它。作者李周安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博士,目前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梁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