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陈华富:从专科生到长江学者

科普小知识2021-08-23 03:05:05
...

陈华富在电子科技大学工作近20年,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973”等10多个*项目。他在脑功能活动、脑功能网络和多模态模式识别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就。

出生于1967年,他认为自己离“科学家”的头衔不远了。在每个人的印象中,科学家是神圣而高尚的,我现在不敢称自己为科学家。我只是一名人民教师和研究工作者。

我们应该加倍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突破口。

高中毕业后,陈华富进入一所专门学校学习数学。毕业后,他当了4年的数学老师。考研深造的想法一直在他心中扎根。经过不懈的努力,他通过了成都科技大学(现并入四川大学),主修应用数学。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努力,这个在老师眼里“基础差”的学生得到了一致的赞扬。

1995年底,正在找工作的陈华富来到电子科技大学,敲开了数学学院的门。考官看完简历和相关材料后,陈华富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在数学学院教学期间,他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从本科、专科到成人教育、电视大学甚至中专,他经常从早到晚出现在教室里。

很快,原有的知识储备就不够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C语言,Pascal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陈华富下班后买了大量专业书籍来“解决关键问题”。这也为他在新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转折点发生在1999年。当时,一个想申请电子科技大学姚德忠教授的研究生的学生在陈华富的宿舍住了一段时间。通过这个学生,他认识了他未来的导师,也了解了生物医学工程的新方向。“拥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并且看到生物医学相对较新,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

确定了目标的陈华富,下班后开始“追赶”外语、计算机操作系统等专业课程,并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博士学位。

从零开始,为学校开展磁共振脑成像研究。

从阅读博客开始,在姚德忠的指导下,陈华富一直专注于脑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领域——“磁共振脑成像”模式识别方法及应用研究。从应用数学到磁共振,这超出了他的预期。

“磁共振等神经成像技术为这些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然而,一些神经精神疾病的影像特征不明显,目前采用的脑结构图像只能显示很少的疾病信息。这就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多模态脑成像信息,来揭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变化特征。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陈华福说道。

尽管HKUST在那一年获得了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并建立了一所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但它仍然缺乏磁共振脑成像所需的所有仪器和书籍。在没有设备的时候,陈华富和研究团队主动联系医院,利用彼此的设备和临床资源进行合作研究。他们走遍四川、重庆、江苏、湖南、福建等省,与当地医院的医生和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撰写文章,实现合作共赢。

大量的临床资源带来了大量的样本,这使得陈华富在脑功能活动、脑功能网络和多模态模式识别方面实现了许多系统的创新。2009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0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谁掌握了临床资源,谁就能产生高水平的结果!这些数据不仅为我们探索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而且在脑成像数据分析方法领域,生命学院已经挤进了“中国第一方阵”

探索未知,让科学为社会服务

2006年5月,陈华富在中国科学院大脑与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期间突然患上阑尾炎。然而,出院后的第二天,他去上班,完成了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申报材料的提交。凡是下定决心的人都会得到一切,这个项目后来被成功地投入他的怀抱。

"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工人。"在他的学生段的印象中,“我每次去实验室都会遇到他,无论是在周末还是晚上,而陈老师要把实验室当成自己的家。”

在陈华富的科研团队中,每周的小组会议是固定的安排。在会议上,所有博士生和硕士生将介绍他们本周阅读的文件和他们所学的最新学术进展,交流研究进展并分享他们的新想法。陈华富将每个人的工作进展记录在一个专门的文件里。

“做科学研究要有毅力,懂得坚持,一步一步地形成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将严格训练每个学生如何寻找数据、查阅文献和做实验。”陈华富说,他的责任除了培养优秀的学生和青年教师成长为这一领域的青年人才和优秀人才之外,还在于努力把团队的科研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科学在国家重大需要和重大科学问题面前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