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改名潮”背后是资源不均衡的痛
最近,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关于批准2019年设立高等学校的公告》。公告名单覆盖11所高校。宣传通过后,如果不出意外,四所大学将从“学院”更名为“大学”,四所大学将从“独立学院”改为独立本科学校,三所大学将从专业学院升级为本科学校。
大学每年更名并不罕见,这也是每年公众舆论的热门话题。然而,今年的大学“更名”与往年还是有点不同。据媒体仔细观察,今年只有11所高校进入教育部公开的“待批高校”名单,约为去年的四分之一,是近年来的最低数字。这样,大学更名的要求就变得越来越严格了。
原因不难理解。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十三五”期间设立高等学校的意见》,建议部分高等学校要坚决纠正对完美的贪婪。为了更名,盲目升级,以适应综合、多学科发展的趋势,应批准“学院”严格按照标准更名为“大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更名并收紧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有利于相关大学的科学合理发展。
让“大学更名潮”回归理性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也应该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反对大学更名的舆论声音。在过去20年左右的时间里,全国近2000所大学中有近一半已经更名。面对大学更名的热潮,许多人认为大学更名并不重要。与其在这里下大力气,不如在内部技能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好扎实的工作。其他人比较“麻省理工学院”,并呼吁中国大学效仿它。
乍一看,这似乎是合理的,但在某种程度上它忽略了真正的生态。大学的“更名”是在自身实力相应提升的基础上实施的。有必要知道,教育部已经对大学的更名有了相应的要求。一所学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相应的要求,并成功地更名为大学。没有什么可质疑和批评的,应该给予基本的理解和尊重。
当然,大学的“更名潮”确实需要降温。大学更名需要更严格的标准,相关大学自身也要戒骄戒躁,不是为了“更名”,而是要以“更名”为契机,为学校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最终,正确理解名字的变化和更深刻地理解名字变化的含义是正确的解决方法。
“大学更名潮”背后最重要的问题是“资源失衡”的痛苦。由于更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相关大学缺乏优质资源的问题,这一渠道应该继续存在。至少可以说,大学本身应该有自己正常的向上渠道。至于“改校名”降温的诉求,可以有更具体的方式来缓解,即教育部提出要有效引导现有高校利用自身的精力和资源进行专业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
说白了,如果各大高校今后更加重视专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并使学校和专业“成熟”,名声就可以传得更远更广,相应的资源就可以聚集起来。与此同时,所谓的高校之间的差异也可以逐渐转化为自身的独特优势,使高校不再被一个名称所束缚,同时也让更名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