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兴院士:搞科研就像进庙修行 别想着发财
■我们的记者魏海正
在食堂和学生排队吃最便宜的炒豆芽。早上8点刚过就来了办公室。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精神饱满的88岁老人。他就是中国大气环境化学的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环境研究所所长王文星。
王文星自1952年大学毕业以来,在工业催化和环境化学的科学研究上投入了60多年的心血,在工业催化、酸雨、煤烟型空气污染、光化学烟雾、大气PM2.5、霾和环境量子化学研究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现在,在应该活很长时间的米修这个年龄,他仍然带领他的学生走在环境量子化学研究的前沿。
" 1980年以前没有发表过论文。"
1952年,从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王文星被分配到东北工作,然后进入沈阳化工学院。
解放后,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合成生产了各种合成纤维、尼龙、棉毛和聚酯混纺等。,都需要大量的催化剂。但当时,外国对这些技术保密,只出售催化剂,不出售技术。
1961年,王文星从苏联卡尔波夫物理化学研究所深造归来,来到北京化工学院,在化学工业系统科研单位设立了第一个催化研究室。他参加了国家进口设备中催化剂性能的技术谈判,同时努力研究合成催化技术和催化剂。
“*”期间,许多专家学者“靠边站”,王文星研究并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工业催化”。
“但是,直到1980年,我甚至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王文星说:“研究成果都存放在资料室,因为那时科学研究是为国家、生产和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这足以在没有其他要求和想法的情况下解决问题。”
1980年,王文星调到新成立的国家环境科学研究院,参与并组织国家重大环境保护研究项目的研究。“我国没有发生大的酸雨问题,这是因为我国自“六五”以来组织了酸雨防治的科学研究。”王文星说道。
在王文星的几十个重要科研项目中,有一个是“吃力不讨好”的。“就是找出1949年以来中国酸雨时空分布的基本问题。然而,这个项目既费时又费力,而且难以管理。产生结果并不容易。”王文星说,他已经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71个酸雨收集站,走遍了全国的山区和岛屿,为中国的大气环境立法和酸雨控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正是这个看似“吃力不讨好”的项目获得了中国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第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王文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零开始,我从北京带回了一台PM2.5测量仪."
“我没想到自己会有机会在晚年实现最初的梦想——成为一名教师,做自己喜欢的基础研究,并培养一些年轻学生。”2003年,王文星受母校邀请,成立山东大学环境研究所,探索大气环境研究领域。
当许多人不知道什么是PM2.5时,王文星带领老师和学生在山东各地跑来跑去测量PM2.5。
“当时,医院刚刚建成,没有设备。我急于开始工作。我带着一个学生去了北京,花了一万多元买了一台PM2.5测量仪。两个男人带着它,一路坐火车回济南。”王文星回忆道。
「只有研究这些空气污染物的形成机制,我们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然而,仅仅监测大气并总是落后于人是不够的,还要通过理论研究找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形成机理。”王文星说道。虽然他已经80多岁了,但他的学术视野一直紧紧盯着世界的前沿。
然而,空气污染的有害物质主要来自电子垃圾焚烧、汽车尾气、火力发电、冶金等。有些实验研究不容易,有些问题仅靠实验无法解决。“我们超越了传统的实验研究方法,利用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将量子化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大气环境研究。通过分子结构的模拟计算和量子化学的理论分析,解决了相关研究中的一些难题王文星说道。
这些研究建立了新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开拓了量子化学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新领域,在相关研究中取得了进展,并获得了国际认可山东大学环境研究所常务副院长张庆祝说。
“做科学研究就像走进寺庙进行实践。不要想着发财。”
午饭时,王文星去食堂和学生们排队吃饭。“我们想帮他做饭,他不但拒绝了,还专门找了便宜的食物吃。当他听说有一扇窗户,里面放着一元钱的炒豆芽时,他高兴地跑过去,甚至说:“这很好,这很好!"他生活如此简朴!"山东大学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胡说。
“80多岁的人每次旅行都会打车去火车站,然后坐火车。有时候我找不到任何人。当我问他时,他说他在火车上!”胡·说:“我们说你年纪大了,可以按规定用车送王文星说:“当你开车去火车站时,你必须返回。你必须向车站排放污染物,但打车只是单程旅行。你必须少排放一半的污染物!”
王文星的生活很简单,但他拿出自己的工资积蓄,慷慨资助身边贫困家庭的优秀学生,捐出个人积蓄40万元,并设立了“王文星院士环境科学奖学金”。
“今天的年轻人视野开阔,思想丰富,积极开放。但是做科学研究就像去寺庙修行。不要想着发财。”王文星说:“因为这不是一份发大财的工作,如果有太多的其他想法,你将无法冷静下来。科学研究是不可能的。”
也正因为如此,王文星十分重视学风建设和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它还专门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提醒学生防止科学界的不道德行为。
2011年,王文星获首届“环境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我最高兴的是研究所的学术氛围很好,师生的精神状态也很好。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学习并取得成就。”王文星说道。(原题:创新中国人才谱此生只有一口气“气”——记中国大气环境化学创始人、山东大学教授王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