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邻避效应”的僵局
邻避效应指的是居民因为害怕对他们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而反对在他们家附近建造一个项目。
PX项目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这是毫无疑问的。回顾过去,近年来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是2007年6月厦门PX事件的延续。这一事件,加上年底的上海磁悬浮事件,将“邻避效应”带入了普通中国人的视野。受此影响,自那以后,中国各地的各种建设项目或多或少都卷入了类似的纠纷。以PX为例,2011年8月在大连、2012年10月在宁波、2013年5月在昆明和成都发生的事件几乎都是厦门事件的重演。在此期间,更多的“无辜者被枪杀”:在2013年7月湖南省长沙市的一次*中,爆炸者实际上是一座中波发射塔,没有任何健康隐患。
具体来说,PX有许多问题,其中一些不难解释清楚,另一些则更复杂,还有一些极难解释清楚,这就很麻烦了。简而言之,这值得一谈。
PX本身是最容易理解的。对二甲苯(PX)听起来与苯有关,但实际上它是一种低毒性的化学物质。其在大鼠体内的LD50值略高于盐(即,其急性毒性与盐相似),几乎没有致畸作用,且致癌性证据不足。短期高剂量接触PX可能会造成一些损害,但这些损害基本上是可逆的。换句话说,公众不必担心PX本身的毒性。
更复杂的是PX的生产。一个工厂的最终产品是安全的,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工厂的生产过程也是安全的。通过科学交流,公众可以清楚地知道PX本身有多安全。但是一旦进入生产过程,科学可能就无能为力了。它需要在选址、建设、管理和监督的各个层面进行控制。此时,它已经从一个科学问题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类似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机构在安全方面的监督和认可——以食品为例,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提供食品安全保护,而公众完全信任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因此食品安全在美国还没有成为“社会问题”。显然,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化工生产,在今天的中国都没有这样的“信任”。
最麻烦的是,再强有力的监督和认可也不能真正一劳永逸地解决化工厂的安全问题。事实上,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任何项目和事务都伴随着风险。社区居民*(似乎更大的)风险也是合理的。一方想建,另一方不想建,可能有些人既想建又有疑虑。此时,让每个人谈论他们自己的想法,转移一些他们想建立的利益,计算他们不想建立的可能的利益,然后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当然,更多的情况是,项目可能被从社区中撤出,并找到另一个地方,因为条件不一致。然而,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些事件所涉及的各种利益集团似乎没有坐下来谈论它们的想法和能力。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过去几十年没有游戏平台——对一些人来说,压路机显然更有效。
这不仅仅是PX项目面临的困境。事实上,作为果壳网的主编,我可以观察到几乎所有与科学相关的公共问题的上述情况。企业、科学家、媒体、公众,包括*机构,要么没有机会畅所欲言,要么不知道如何有效沟通,要么缺乏沟通的诚意,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立场和利益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群体之间建立联系,特别是科学家、媒体和公众,并帮助他们理清问题的根源,也是我和我的团队的方向。
最后,让我们谈谈另一种可能让人感到“绝望”的情况。事实上,邻避效应不仅表现在可能对社区造成大规模实质性损害的项目中,还表现在心理上的“不适”。在宁波的PX争端期间,一位远在日本的朋友告诉我,他的社区也正在经历一场“邻避运动”,其目标不是化学项目、军事基地、输电塔或变电站,也不是垃圾填埋场,而是医院。反对的原因可能很难理解:医院的建立将打破社区居民原本的平静。
幸运的是,至少在那里,所有相关利益集团都有机会公开发言,甚至说服其他党派。
下一篇:汽水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