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物理系教授15年前的公开信何以刷屏
在过去的两天里,一封“北京大学物理系于老师的公开信”在微信好友中迅速传播开来。在公开信中,于教授指出,在他所教课程的电动力学考试中,学生的分数普遍下降,如果对期末考试的125份试卷进行常规评估,有近30%的试卷不及格。比学校学生守则规定的高出两倍半多。从这个角度出发,余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进行了思考和质疑。
这封公开信在网民中引发了*的转发和讨论。许多网民表达了他们对大学教育现状的想法和担忧。然而,事情很快就有了转机,细心的网民发现这发生在2002年,已经过去了15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也迅速做出回应,称“该学院自2003年以来进行了教学改革,并采用了纯物理、基础广泛、应用性强等多种培养方案,允许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分层次培养。这一改革直面于先生提出的问题...自2003年实施以来,第十五届学生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成效显著。学校已经明确而全面地实施了这一计划”。
一颗2002年的“鹅卵石”激起了许多波浪,让人哀叹。北京大学物理研究所的解释满足了许多人的好奇心,即北京大学物理专业的现状如何?可以说情况有所改善,但如果公开信中提到的现象没有出现,恐怕情况就不一定如此。事实上,这正是15年前这封公开信引发的公众舆论发酵的根源。如今,大学生学风浮躁,忽视基础课,热衷于各种类型的考证。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仍然存在。
随着外部诱惑的增加、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整个社会层面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兴趣不一定会比15年前少。据报道,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们专门引进了一种面部识别系统,以防止学生逃课和“刷脸”签到。据说从目前的实际效果来看,“防止逃学”的成功率很高。
然而,当课堂变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如果可以就抓我”,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这也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余公开信中的焦虑和无奈:“我觉得至少10年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一直在‘稳步’下降……”
不仅如此,近年来,大学学风的浮躁还表现为各种学术不正之风。不仅学生抄袭和篡改数据,就连优秀的教师也常常热衷于出去讲课、混圈子和看电视,渴望评价专业头衔、获奖和成名。从学校甚至教育当局的角度来看,这些往往是在“学术国内生产总值”和“学术冠军”的误导机制下产生的学术泡沫。
近年来,许多大学校长或教授的毕业演讲引起了公众舆论。客观地说,教授们大多谈论一些基本常识,如忍受孤独和学术诚信。然而,公众的热烈欢迎表明,学术界迫切需要回归常识。这可以从西南联合大学看到,它已经在互联网上流行了很多年。在国家面临灾难的战争年代,西南联合大学的人坚持不懈,勤奋努力,人们无不感慨。
可以说,15年前困扰的问题至今仍令人费解。如果大学陷入平庸、浮躁和浮躁,那无疑将是痛苦的。目前,我国许多大学都在致力于“双一流”的建设,许多大学也列出了自己的时间表。这种姿态令人欣慰,但建设“双一流”不能避免老问题。建设“双一流”的关键是扎实工作,重塑严谨、务实、勤奋、进取的学风。
最后,只有我们对“老问题”保持警惕,我们的大学才会有更好的明天。
(作者:思远)
阅读更多
北京大学物理老师的公开信实际上是15年前写的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