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困境:快没人种了
"棉花正在枯竭。"
杜敏是国家棉花产业技术系统的经济后科学家,也是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最近听到并谈到了这个句子。
近年来,中国的棉花种植面积急剧减少。根据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的最新全国棉花生产监测数据,今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下降了22.8%。中国棉花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2015年实际棉花种植面积可能不到5000万亩,为*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以棉花大省河北为例。2010年,该省棉花种植面积约为1000万亩。如今,这个数字只有500万亩,几乎减半。
“今年,农业部专家咨询小组安排了我们的几位专家去河南进行研究。大家都在担心去哪里“转学”。”杜敏苦笑着说道。
棉花生产中的国内外问题
"可以减少多少英亩的棉花来吸引注意力?"
全国棉花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科学家、河北农业大学成员马志英,一直在对河北衡水、山东滨州等地棉花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他看到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的严峻形势,急于想知道。
“中国全年棉花种植面积不低于7000万亩。在过去,棉花生产遇到了严重的问题,如棉铃虫和黄萎病,下降从来没有像过去两年那么严重。”马致英经营棉花30多年,对棉花面积的变化十分关注。
是什么导致棉农停止种植棉花?杜敏在农业部的一次会议上与与会专家达成共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产品价格的“上限”与生产成本的“下限”之间的冲突。坦率地说,农民不能通过种植棉花来“赚钱”。
“目前,棉花的市场价格约为1.3万元/吨,而在*,生产一公斤棉花的成本为6.8元。”杜敏指出,大陆棉区的棉花种植成本也很高。在一些地方,“地板”比“天花板”高,使得棉农没有收入空间。
然而,国内棉花在国际市场上仍然没有优势。从2011年到2013年,在国内棉花临时储存期间,印度和美国的棉花价格比中国低几千元。自2014年国家实施目标价格和相关补贴政策以来,国内和国际棉花价格逐渐趋同,但国内棉花与进口棉花在质量上仍存在较大差距。
自然,对棉花的大量需求,如纺纱厂,选择了高质量和低价格的进口棉花,而国内棉花基本上以*的市场支持价格流入国家储备仓库。对此,*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中国农产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三个量同时增加”的奇怪现象——产量、库存和进口量都在增加。
继续种植棉花的原因
既然进口棉花价格好,质量高,只进口而不生产可以吗?
“绝对不是。”马志英告诉《中国科学》的记者,“我们必须确保至少60%的棉花是我们自己使用的,否则我们将失去发言权和棉花定价权。让其他国家决定我们的棉花使用,未来的风险会更大。”
他指出,棉花作为一种经济作物,有着很长的产业链,“一亿农民、两千万工人和大量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依附于种植、加工和贸易的整个产业链。因此,棉花产业不仅仅是棉花种植:“我们不能在购买外国棉花的同时让大量劳动人民无所事事,特别是在土地和生态条件只适合棉花种植的地区。”
在衡水,种植棉花似乎是挽救该地区日益减少的地下水的唯一选择。
衡水市农牧局的研究员陈桂熔说,在衡水历史上就种植过杂粮。自2001年以来,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3年达到峰值。棉花种植面积的下降也始于今年。在国家实施粮食直接补贴等政策的刺激下,衡水的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大量棉田成为粮田。
小麦+玉米的耕作方式加剧了华北地下漏斗区的形成——衡水的农田灌溉水量占总水量的82%。
不久,华北地下水超采问题“震惊了党*”。“集早生漏斗”和“山东德州漏斗”相互嵌套,并与“沧州漏斗”、“邢台巨人新漏斗”和“天津漏斗”相连。河北东部平原形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深度最深的深层淡水“漏斗区”,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生态问题。
“漏斗区的水资源不再足以支持粮食作物生产的长期和大规模持续增长。棉花耗水量约为小麦+玉米耗水量的1/5~1/4,耐盐碱,耐瘠薄。在这个地区,种植棉花是调整作物结构的最佳选择。”参与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棉花生产研究的专家一致认为。
许多挑战仍然需要解决。
在老棉花人的眼里,棉花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作物。他们对“棉花兴于各行各业,棉花害于各行各业”有着深刻的理解。"没有谷物不稳定,没有棉花不稳定."这是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济南实验站站长、河北邯郸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宋玉田所说的。
然而,要把玉米田变成棉田并不容易——老农民一年都负担不起。
位于中国北方地下水超采核心区的黑龙港盆地,自2014年以来,国家每吨皮棉拨款2000元补贴每年只种植一季棉花的农民,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然而,在杜敏看来,补贴种植棉花的日子是不可持续的。
此外,棉花生产的高成本与其机械化程度低不无关系。由于棉花是一种生产技术很强的作物,生产管理和采摘都很费时费力。如果没有更高的收入,农民的积极性就不高。
此外,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植物病虫害专家、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马平指出,棉花是一个“药罐”,一生中病虫害频繁发生,需要经常使用农药。然而,落后的生产方式直接损害了棉农的健康,也导致棉农种植棉花的意愿下降。
"适度大规模种植是我们必须克服的障碍。"中国棉花协会副秘书长翟薛军指出,只有实现大规模种植,才能使用像摘棉机这样的大型农业机械,棉花品种和质量问题才容易解决。
马志英建议,棉花行业的科学研究也应该迎头赶上。国家要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研究开发高效、简化的棉花种植技术体系,如适宜的抗虫、高产、优质、早熟棉花品种、机械化棉田管理农机及农机农艺一体化配套管理技术,帮助棉农降低棉花种植成本,提高棉花质量,让棉农“喜植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