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官职
“司令”是我们在军事领域经常得见的官职称谓,感觉起来是个很高级的军队职务,比如在军棋游戏里,它是大过“军长”的*子力,其实还是有一定错觉的,司令的释义比较复杂,并且有衍生名词。那么,司令这个称呼究竟怎么来定义,又是何时在军队中开始盛行的呢?
严格来说,“司令”的字面解释是“司职军令”的意思,用军事术语可诠释为“部队长”的别称,中国古代的司马、大司马即可理解为“司令或总司令”的军职。但不要想当然地把司令认为是特别高级的军队职务,因为“司令”这个词有两种可能的用途。
第一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军队高级首长,当军队的规模大于师或者军时,在师长、军长之上才出现的官职。它起源于18世纪的拿破仑时代,这位法国皇帝的大军在师以上设置了“军团”建制,并且军团首次建设了负责作战指挥的“司令部”,那么军事主官便可称为“司令”,以后逐渐流行开来。
第二种是部分独立性较强、建制又不好界定的军事单位,其军事主官也可称为“司令”,比如军事基地、战俘营、军队管理的*和特殊单位等等,这就很难准确定义级别了,我们熟悉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跟辛德勒合作的犹太人*司令戈特不过是个党*上尉。
尤其是海军的建制单位,各类舰艇的大队、战队、支队、舰队或基地的指挥官,都经常以“司令”命名,到底级别和军衔如何,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正因为有上述两种用途,为了显示高级首长的尊贵,后期开始出现“司令官”、“总司令”、“司令长官”的名词,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兵团、集团军指挥官才可以称“总司令”、战区指挥官方可称为“司令长官”。薛岳在淞沪会战期间任第19集团军总司令、武汉会战期间晋升第一兵团总司令,长沙会战时期再升第九战区司令长官。
“司令”这个军职是个近代词汇,清王朝之前是没有正式使用过的,大规模出现是在民国中期,而早期的北洋军头和各地军阀,受清朝官职的影响,更喜欢“大帅”、“都督”、“督军”、“巡阅使”之类的称谓。可以查到的首次使用,是1915年蔡锷起兵讨袁,自任“护国第一路军总司令”,之后1917年张勋复辟,段祺瑞也通电就任“讨逆军总司令”,自天津起兵拯救共和。
这一时期“司令”成为某个战役集群部队长的临时性职务,直奉大战,冯玉祥反水时正任直军“第三纵队司令”,对面奉军则称为“第一方面军司令”李景林等。蒋介石的第一个司令职务是1918年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其实就一个多团的兵力。北伐开始前,为了体现新旧军队的区别,蒋介石1926年正式就任北伐军总司令,司令职务才在*军队广泛使用。
“司令员”这一称谓是我军专属,刘伯承元帅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回到江西苏区后,倡导“官兵一致”的思想,于是号兵成了“司号员”、伙夫成了“炊事员”,军团、军区的指挥员则称为“司令员”,其实在含义上没有区别。侵华日军等级也是比较森严的,方面军、军的头目只能叫“司令官”,只有总军级的建制,部队长才可以称为“总司令”,所以关东军老大在1942年之前就不可以称为总司令,否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上一篇:夏季防治暑热有什么关键点
下一篇:西瓜汁弄到白色衣服能洗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