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互联网+大数据:后SARS时代疫情防控的新思路

科普小知识2021-09-25 05:52:00
...

自2003年非典事件以来,十七年已经过去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中肺炎的流行已导致公众再次陷入与具有相似季节特征、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的流行病的持久战。2003年,医疗机构的硬件和社会的辅助条件都不如现在,他们也经历了最初的恐慌和治疗困难。17年来,中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防疫体系、保障策略和应对措施。信息披露也更加及时和透明。随着大数据等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在防疫和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除了复制非典型肺炎的经验外,还有甚么比17年前更好呢?我们需要思考、总结和实施它。这是抗疫运动留给我们的真正收获和财富。

一是疫情防控三大重点防范措施得到系统实施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弱势群体是所有传染病传播的共同环节。只有同时采取关键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弱势群体,才能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由于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和强度不同,采取的具体措施也不同。“控制传染源”是指对传染源采取的措施,包括隔离和消毒病人、杀死受感染的动物、焚烧尸体等。“切断传播途径”是针对传染病传播途径而采取的措施,如水质消毒、空气消毒、食品高温处理等。“保护弱势群体”是针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如免疫球蛋白的接种或注射、预防性给药等。

第二,互联网大数据的加入是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利器。

非典事件十年后,世界迎来了大数据和信息产业的崛起。互联网大数据的增加是疫情防控的新重点。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进行。与17年前的非典相比,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包括12306、相关*部门和许多互联网企业,都把大数据视为不可或缺的工具。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民生领域,百度每天搜索“疫情”的次数超过10亿次。朋友圈、百度、微博,各种关于急着找病人的人的信息不断被发布。面对超过10亿人次的春运,如何筛选出疫情并与旅客联系…绘制疫情地图、防控作战地图,并提供遥感影像…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战斗中,快速准确的地理空间信息和空间分析为疫情防控的位置跟踪和资源调度提供支持...

在疫情防控方面,有关部委也下发文件,要求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协助疫情诊治、创新诊疗模式、提高服务效率方面的支撑作用。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周围正在发生的“互联网加大数据”授权的贡献。一是智慧城市流动人口互动分析:通过感知城市运行状况,建立大数据指标体系和全过程分析平台,及时掌握疫情期间整个区域的人口迁移情况。并通过监测和预警实现对流动人口的高效管理,加*生和卫生委员会与工商、*、交通等部门的信息联动,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疫情发展的实时跟踪、重点筛查、有效预测;二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报告和运行:采用网络直报方式支持疫情数据的报告和逐级统计,重点关注疑似和确诊病例等。,提高数据报告的质量和效率,减轻基层统计报告的负担。三是疾病控制信息智能分析报告支持疫情防控:为*重要部门提供数据分析结果,为疫情防控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实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可追溯性、可预测性、可视化和量化。未来,大数据分析将进一步用于支持疫情分析、疫情防控部署、流动人员疫情监测和准确的政策执行。第四,在临床治疗中,远程诊疗是通过“医疗云”实现的:目前已经广泛实现,特别是中国电信快速向霍山医院交付云资源,充分发挥“5G+云网络集成”在霍山医院信息化服务中的优势,提供包括5G网络远程会诊等综合信息服务。,充分利用专家资源,患者也可以在其他医院享受专家诊疗服务。同时,减少医患之间的直接接触更有利于防疫和控制。第五,通过“云视频会议”加快单位安全协调指挥:在*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协调指挥现场,提高调度指挥效率,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减少面对面沟通。

第三,精确控制:从传染源到广播频道

首先,“控制传染源”非典留下的另一个经验是“有效隔离+分类管理”,即明确诊断的病人及时入院,集中医疗。需要医疗观察的人集中在酒店(指定的医疗观察点)。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发现病人,而且不需要使用太多的医疗资源。根据北京非典的经验,人员流动应该受到控制。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清理市场。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武汉。如果他们必须走,那么他们就不应该继续出来。第二,进入或离开武汉的人应同时接受检查。应隔离和观察可疑人员。值得称道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新肺炎的传染源,今年2月5日国家卫生安全委员会发布的《新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试行5版)》增加了更详细的临床分型,并修订了疑似病例的判定标准。其目的还在于早期发现非典型病例,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治疗。此外,针对受感染患者的积极治疗方法和手段更加丰富。不仅包括氧疗在内的对症和支持治疗被详细分类,为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更多指导和可操作性提供了基础。

第二,切断传播途径。非典事件告诉我们,强有力的指挥和协调对现场秩序的有力控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所有街道和社区都受到联合防御和控制、集体预防和控制以及集体预防和控制。其管辖范围内的发热病人得到全面覆盖、检查和登记,并全程跟踪。及时取消社区聚集活动,说服群众不要举行家庭聚会,减少外出次数;另一方面,如果大量轻度疾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在社区游泳,将成为疫情传播的主要来源,传播途径无法有效切断。因此,目前的方案是“集中处理、集中隔离、集中隔离观察”。2月4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晨在媒体上表示,“开放一个大空间、多床位的‘收容所医院’是中国采取的一项重大公共卫生措施”。这是国家在当前关键时期的一个关键举措。这个大规模的“避难所医院”不同于战时或抗震救灾时使用的野战流动医院。它以前从未被使用过,并且是中国公共卫生预防和治疗的主要措施。非常重要的是,以集中的方式迅速治疗确诊的轻微病例,给予医疗护理,将它们与家庭和社会隔离,避免产生新的感染源,并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

Iv .覆盖全体人口:从老年人到儿童

首先,保护弱势群体。1)对于普通易感人群,口罩是唯一的防护措施。除非他们密切接触,否则在公共场所佩戴医用口罩的效果与N95口罩没有太大区别。动员群众重视和加强科学防控,不参加公共活动,不在亲友间走动,不出门在外,减少个人暴露和感染机会。只要你从外面的环境中回家,脱下口罩,换上外套,洗手洗脸是对家中弱势群体最经济有效的保护措施。2)对于一线医务人员和其他科室的住院患者,防护措施要求更高。根据不同的防护等级,除了佩戴有效的口罩外,还需要佩戴防护眼镜、工作服、工作鞋、隔离服、连体防护服等。此外,发热门诊区域应与普通门诊隔离。这些都得益于非典留下的经验教训。医院设施有成熟的技术措施和规定,如WS/T 311-2009、传染病医院建筑标准173-2016、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标准GB 50849-2014、传染病医院建筑施工及验收标准GB 50686-2011等。

第二,在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代际差异带来的风险应得到更多关注。由于老龄化,老年人口的免疫功能和器官储备能力降低,对外来应激源的抵抗力降低。即使很小的外力冲击也会打破身体的稳态平衡。此外,老年人口的特点是普遍患有各种慢性病。它是一种易感人群和高危易感人群的传染病,尤其是急性感染会给老年人群带来更大的风险和不良预后。代际差异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在理解和价值观上的差异。代际差异通常存在于对流行病预防和控制的态度和行为中。老年人在信息来源上往往不如中青年人敏感、快捷,对防疫知识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相对较低。在预防行为方面,他们可能不如中青年人积极主动。对孩子来说,说服父母戴上面具和其他现象通常很难。因此,儿童在传授防疫、控制等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自身内在的情感交流功能。此外,依靠社区在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最重要的生存条件。1月28日,国家卫生安全委员会发布了《关于预防和控制老年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通知》,规范了老年人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的综合防控要求。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做好老年发热患者的筛查、检测、登记、相关信息报告和处理工作。

第三,关于儿童和孕妇,2月2日,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文件,呼吁预防和控制儿童之家的孕妇、初级保健机构的儿童、妇幼保健机构的儿童、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儿科、托儿所和幼儿园、助产机构的疫情,并加强预防和控制与儿童和孕妇保健服务有关的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强调各地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作用,利用“互联网+医疗卫生”的优势,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儿童和孕妇疫情防控。医疗卫生机构应利用短信、微信、微博、视频等新媒体,通过设立“网上咨询”和“发热门诊”,开展儿童保健和孕产妇保健的网上咨询和指导。

V.观点

与17年前的非典相比,中国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展现了更高的医疗水平、更快的防疫反应速度、更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和更快的数据报送系统。在人类与疫情的持久战中,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动员,以确保迅速隔离疾病传播的源头,防止人员的大规模流动和聚集,更重要的是,媒体透明的信息披露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未来科技支撑和数据驱动的机制和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未来,“互联网加大数据”将广泛应用于疫情跟踪与追踪、路径传输、发展模型预测、资源配置等领域。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它获取和利用大数据的能力正在成为硬件和软件的真正优势。“互联网+大数据+流行病学”的创新可能为预防和控制疫情提供一条创新的重要途径。

作者:孙亮,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全国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疗中心互联网+医疗管理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会*委员会*委员会*组织部*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预防医学协会老年健康与医疗保健结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保健服务与标准化分会常务委员会